義大利世界遺産總數達53項,中國以總數52項依舊名列第二

時間:2017-07-11 22:59:02 | 來源:澎湃新聞

資訊>國際>

正在波蘭舉行的第41屆世界遺産大會對今年各國新的申遺項目已審議結束。“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獲悉,今年共新增22項世界遺産,包括4項自然遺産,18項文化遺産。

中國申報的兩個世界遺産項目可可西裏、鼓浪嶼獲得通過後,世界遺産數量為52項,曾短時間達到世界第一。然而由於此前世界遺産數全球第一的義大利(共51項),在本次大會上同樣新增了一個遺産項目——義大利還和克羅埃西亞、黑山共同申報的“15至17世紀威尼斯共和國的防禦工事”並獲通過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其後在7月9日世界遺産喀爾巴阡山脈原始山毛櫸林和德國古山毛櫸林遺産經擴展並獲通過,包括義大利、烏克蘭等12個國家,至此,義大利世界遺産達到53項,繼續冠絕全球。而中國有52項世界遺産,名列全球第二位。排在第三位的是西班牙,總數達46項。

此外,安哥拉和厄利垂亞分別擁有了本國第一項世界遺産,193個世界遺産締約國中還剩26個沒有世界遺産項目。巴勒斯坦緊急申報的希伯倫老城,同時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對此以色列外交部發言人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這一決定是一個“道德污點”,否認了希伯倫古城的猶太人歷史。

自然遺産項目:

  蒙古/俄羅斯 外貝加爾山脈景觀(Landscapes of Dauria)

外貝加爾山脈位於蒙古和俄羅斯交界處,由帕托姆高原和北貝加爾高原向南到俄羅斯接壤蒙古和中國邊境,連綿1000公里。東西亦長1000公里,覆蓋貝加爾湖到石勒喀河和額爾古納河會合處的中線。典型乾草原生態區,乾濕季分明,自然景觀豐富,有草原、森林、湖泊、濕地,是珍稀禽類白枕鶴與大鴇的棲息地。

  阿根廷 盧斯阿萊爾塞斯國家公園(Los Alerces National Park)

盧斯阿萊爾塞斯國家公園建於1937年5月11日,位於安第斯山脈巴塔哥尼亞北部段,擁有冰川活動形成的冰磧地貌。公園內可見壯觀的冰磧石、冰鬥和晶瑩的冰川湖。植被為溫帶森林,作為巴塔哥尼亞地區最後的原始森林,是當地許多瀕危動植物的最後棲息地。

  中國 青海可可西裏(Qinghai Hol Xil)

青海可可西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青海省西北部,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態環境保存較好的自然保護區,也是目前中國建成的面積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動物資源最為豐富的自然保護區之一。可可西裏地區氣候嚴酷,自然條件惡劣,年平均氣溫-4.4℃~10℃,最低氣溫-46℃,人類無法長期居住,故被稱為“世界第三極”。然而正因為如此,高原野生動物獲得了得天獨厚的生存條件,使得該地區成為了“野生動物的樂園”。藏羚羊是該保護區的代表物種,同時雪豹、棕熊等珍稀食肉動物也有分佈。

文化遺産項目

  土耳其 阿弗羅狄西亞(Aphrodisias)

建於希臘和羅馬時期的古城阿弗羅狄西亞(Aphrodisias)是原卡裏亞(Caria小亞細亞西南海岸古址)的一座小城,位於現土耳其村莊熱爾(Geyre)附近,是以希臘愛與美女神阿弗羅狄忒(Aphrodite)的名字命名,原築有女神阿弗羅狄忒的神像;由於地處地震高發區,經過多次地震,大部分建築已成為斷壁殘垣,只保留著希臘風格的澡堂、拱門、橫樑、石柱長廊、月女神殿等景觀。

厄利垂亞 非洲的現代主義城市:阿斯馬拉(Asmara:Africa’s Modernist City)

厄利垂亞國首都阿斯馬拉位於東非高原最北端,海拔2350米,有“雲中之城”之譽。它曾是義大利的殖民地,1935年之後經歷了大規模改造,在義大利理性主義信條的指引下,建造了現代的政府大樓、居民區、商業建築、教堂、清真寺、猶太教會堂、電影院和酒店等。在20世紀初期的非洲,這是極為稀有的現代都市。將阿斯馬拉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對於非洲之角國家厄利垂亞而言,這是罕見的正面肯定。

俄羅斯 斯維亞日斯克島中心的聖母升天大教堂(The Assumption Cathedral of the town-island of Sviyazhsk)

聖母升天大教堂位於島村斯維亞日斯克的一所同名修道院中。斯維亞日斯克位於伏爾加河、斯維亞加河和希舒卡河(Shchuka)的交匯處、絲綢之路與伏爾加的十字路口,恐怖的伊凡于1551年建造了這座城市。正是在這座前哨戰,他啟動了征服喀山的步伐。這座聖母升天修道院因其位置、建築佈局以及沙皇伊凡四世為擴張莫斯科公國開展的政治及傳教計劃而聞名於世。大教堂內的壁畫是東正教壁畫中極其罕見的作品。

德國 施瓦本侏羅山的洞穴和冰川時代的藝術(Caves and Ice Age Art in the Swabian Jura)

現代人最早于43000年前的冰川時代到達歐洲。他們其中的一處定居點位於今天德國南部的施瓦本侏羅山。1860年起在此處六座洞穴開展的考古工作發掘了43000年到33000年前的古老遺跡。包括小型動物雕像(洞獅、猛瑪、馬、牛)、樂器、首飾等等。此外還有一些半人半獸小雕像以及一個女性形象的小雕像。這一考古遺址是對世界上最早一批象徵藝術的一個見證,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人類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巴勒斯坦 希伯倫/Al-Khalil老城(Hebron/Al-KhalilOld Town)

希伯侖是巴勒斯坦西岸地區的一個城市,也是猶太教中僅次於耶路撒冷的聖城。希伯侖老城的特點是狹窄曲折的街道、平頂的石頭房屋和古老的集市。希伯侖最著名的歷史遺跡是麥比拉洞,由於與亞伯拉罕有關,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將其視為聖地。老城中的片區按種族、宗教、職業區分,建築中的房間呈樹形排列。

  伊朗 亞茲德歷史城區(Historic City of Yazd)

亞茲德歷史城區位於伊朗中央高原的中心地帶,伊斯法罕東南270公里處,離香料與絲綢之路不遠的地方。古城是人類利用有限的資源在沙漠中倖存下來的鮮活例證。城市的用水是通過坎兒井系統——一種抽取地下水的設施被引到城市。在眾多傳統土制建築的城市被現代化摧毀時,亞茲德這座同樣是土制建築的城市卻有幸置身於這一潮流之外。這座城市及其傳統的坎兒井系統、傳統的房屋、集市、浴室、清真寺、猶太教堂、拜火教的寺廟以及多萊特阿巴德(Dolat-abad)花園抵住了時間的考驗。

丹麥 格陵蘭島庫加塔: 冰蓋邊緣的北歐及因紐特農業(Kujataa Greenland: Norse and Inuit Farming at the Edge of the Ice Cap)

庫加塔是北極亞區的一個農業文化景觀,坐落于格陵蘭島南部。它見證了10世紀以來開始從冰島遷徙到此的古愛斯基摩狩獵-採集者以及18世紀末以降在此發展起來的北歐農民、因紐特獵人及因紐特農業社區的文化歷史。儘管兩種文化的不同,北歐格陵蘭人和歐洲因紐特人還是創造了基於農業、牧業及海洋哺乳動物狩獵業的文化景觀。這一景觀見證了北極地區最早出現的農業活動以及北歐人在歐洲以外的定居擴張。

中國 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 (Kulangsu: a Historic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位於福建省廈門市,包括51組代表性歷史建築及宅院、4組歷史道路、7處代表性自然景觀與2處代表性文化遺跡,共同構成了鼓浪嶼自然有機的空間結構和內涵豐富的城市歷史景觀要素。鼓浪嶼體現了不同建築風格的雜糅:傳統的閩南樣式、西方經典復興風格和殖民時期的外廊風格。最有特色的是新型廈門裝飾風格,為20世紀早期現代風格與裝飾藝術交融的産物。

  安哥拉 姆班扎剛果歷史中心(Historical Centre of Mbanza Kongo)

姆班扎剛果是安哥拉西北部的城市,毗鄰剛果民主共和國,是剛果王國的古都。它附近有皇家住宅、法庭和皇家陵墓。15世紀葡萄牙人到來後使用當地石材,依照歐洲樣式,建造起了集合城市。姆班扎剛果見證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基督教與葡萄牙人介入後所發生的巨大改變。

日本 “神宿之島”衝之島·宗像及相關遺産群(Sacred Island of Okinoshima and Associated Sites in the Munakata Region)

位在距離九州島本土約60公里處的玄界灘中的衝之島,被日本視作神聖之地,全島除了宗像大社衝津宮的神職人員外,沒有其他居民,稱得上是無人島。在衝之島宗教信仰,島體是田心姬神化身,所有祭祀珍寶都沉眠島上。因此,神殿周邊祭祀遺跡出土的8萬件遺物,包括波斯金戒指、南韓玻璃杯,目前已全被指定為國寶。

  法國 塔普塔普阿泰考古遺址(Taputapua tea)

塔普塔普阿泰(Taputapuātea)位於波利尼西亞三角的中心,這個三角地帶是太平洋上一塊散佈著島嶼的區域,是地球上最後一處人類社會定居之地。遺址包括兩座綠林掩映的山谷、一塊瀉湖與珊瑚礁、一片海洋。在這片文化及海洋景觀的中心座落著塔普塔普阿泰——毛利會堂(marae),一個具有政治、禮儀和喪葬功能的空間。其突出的特點是鋪磚的庭院,並在中心所放置一塊大石頭。毛利會堂遍佈波利尼西亞,是生者的世界與先人的世界交匯之所。塔普塔普阿泰是波利尼西亞原住民(mā'ohi)千年文明獨一無二的見證。

波蘭 塔爾諾夫斯克山鉛銀鋅礦及其地下水管理系統(Tarnowskie Góry Lead-Silver-Zinc Mine and its Underground Water Management System)

塔爾諾夫斯克古雷鉛鋅礦位於波蘭南部、中歐主要礦區之一的西裏西亞高原,遺址包括整個地下採礦網路及其中的坑道、水井、通道以及水管理系統等等。遺址的大部分都位於地下,但在地面上仍然保留著一些組成部分如19世紀的蒸汽泵站的遺跡。水利系統反映了三個世紀中為地下採礦的排水所付出的持續努力。這一系統把礦中有水的這樣一個不利的狀況轉化成為用於滿足城市及工業供水需要。塔爾諾夫斯克古雷為世界鉛及鋅的生産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柬埔寨 古伊奢那補羅考古遺址的三波坡雷古寺廟區(Temple Zone of Sambor Prei Kuk, Archaeological Site of Ancient Ishanapura)

三波坡雷古( Sambor Prei Kuk),高棉語意為“叢林中的寺廟”,是6世紀末至7世紀初的真臘王國的首都伊奢那補羅所在地。這一遺跡佔地25平方公里,包含有一個帶有防禦工事的城市中心以及若干寺廟,其中有十座八角形的廟宇具有別的東南亞類似寺廟所沒有的獨特特徵。它們的砂岩建築裝飾是吳哥時代以前所具有的獨特風格,也就是所謂的三波坡雷古風格。

  英國 英格蘭湖區(The English Lake District)

湖區是英格蘭西北部坎布裏亞郡的一片山地,受冰川活動影響,該區湖泊與群山豐富。同時,在農牧業的作用下,該區呈現出自然與人類活動的和諧風貌。18世紀、19世紀的浪漫主義作家對湖區尤其推崇,形成了以詩人華茲華斯為核心的湖畔詩人(LakePoets),從此歌頌溢美之詞不絕。

  巴西 瓦隆古碼頭考古遺址(Valongo Wharf Archaeological Site)

瓦隆古碼頭考古遺址位於裏約熱內盧中心,商業週刊廣場(Jornal do Comércio Square)的正下方。厚重的現代混凝土下發現的破舊鋪路石曾是來自非洲的數百萬奴隸踏上巴西熱土的首站。巴西人類學家Milton Guran 表示:“這是一處獨一無二的紀念遺址,是進行非洲奴隸輸入貿易的最後歷史遺跡。”

克羅埃西亞/義大利/黑山 15至17世紀威尼斯共和國的防禦工事:西方的陸地之國到海洋之國(Venetian Works of Defence between 15th and 17th Centuries: Stato da Terra–western Stato da Mar)

這一遺址包括15座位於義大利、克羅埃西亞及黑山的防禦工事,它們橫跨1500公里,從義大利的隆巴多地區延伸至亞得裏亞海的東海岸。陸地之國(Stato da Terra)的防禦工事在西北方向保護著威尼斯,而海洋之國(Stato da Mar)的防禦工事則保護著亞得裏亞海通往東方黎凡特的海洋通道及關口。這些防禦工事對維護“最莊嚴的威尼斯共和國”的力量和擴張必不可少。引入大炮用火藥在軍事的技術及建築上具有重要的變革意義,這也表現在後來擴展到整個歐洲的星形要塞的建築理念上。

  南非 蔻瑪尼文化景觀(Khomani Cultural Landscape)

Kohmani文化景觀位於南非北開普省的北部地區,毗鄰波札那和奈米比亞的邊界。這片廣袤的沙漠地帶包含了Khomani San人從石器時代到現代人類豐富的歷史,文化習俗,自然地貌的變遷以及Khomani San人自然生存與繁衍的智慧。

邊界調整 文化遺産:

德國 魏瑪、德紹和貝爾瑙的包豪斯建築及其遺址(Bauhaus and its sites in Weimar, Dessau and Bernau)

作為1966年“魏瑪和德紹的包豪斯建築及其遺址”的擴展,擴展部分包括位於德紹的帶陽臺入口的住宅(為困難學生建造的磚石住宅),以及在漢斯·梅耶的授意下建造的德國貿易聯盟聯合學校(ADGB Trade Union School)。擴展部分體現了建築系為現代設計、功能主義與包豪斯社會改革上做出的突出貢獻。

  喬治亞 格拉特修道院(Gelati Monastery)

巴葛拉特大教堂和格拉特修道院于1994年入選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其中格拉特修道院是位於喬治亞西部的一個寺廟群。它包含了由國王喬治·大衛在1106年建立的聖母堂(Church of the Virgin),以及聖喬治和聖尼古拉斯在13世紀建立的教堂。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格拉特修道院都是該地區的主要文化和教化中心,在當地有“耶路撒冷第二”之稱,其鑲嵌工藝精湛,壁畫十分精美,代表了中世紀喬治亞建築的繁盛。

法國 歐洲都市景觀,斯特拉斯堡:大島到斯特拉斯堡新城(Strasbourg:from Grande- le to Neustadt, a European urban scene)

作為1988年斯特拉斯堡與大島的擴展項目。斯特拉斯堡新城(Neustadt)又稱為德國區(quartierallemand)是斯特拉斯堡中心的一個區,位於大島(老城區)以東。1871年,阿爾薩斯-洛林併入德國以後,作為其首府,市政府和德國當局制定了擴建規劃。新城的佈局參照奧斯曼式(Haussmannian model),建築則採用德國建築原則,從而形成了斯特拉斯堡綜合而獨特的風格。

邊界調整 自然遺産:

阿爾巴尼亞/奧地利/比利時/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義大利/羅馬尼亞/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烏克蘭等 喀爾巴阡山脈和歐洲其他地區的山毛櫸林(Primeval Beech Forests of the Carpathians and Other Regions of Europe)

喀爾巴阡山脈原始山毛櫸林和德國古山毛櫸林遺産經擴展,現包括德國、義大利、斯洛伐克、烏克蘭等12個國家。從上個冰川期末段起,分佈在阿爾卑斯山、地中海和庇裏牛斯山的歐洲山毛櫸樹逐漸擴張,這一擴展也意味著該樹種的環境與地理適應性得到了改善。

貝南/布吉納法索 W-阿爾利-彭賈裏保護區(W–Arly–Pendjari Complex)

作為1996登錄世界遺産的尼日W國家公園擴展項目,阿爾利國家公園是布吉納法索東南部的國家公園,南面毗接貝南的彭賈裏國家公園。植被類型豐富,包括草原、灌木林地、稀樹草原和走廊林。它是西非最大的非洲象聚集地,也是該區大型哺乳動物,例如非洲海牛、獵豹、獅子和羚羊的家園。

(本文圖片來自世界遺産大會官網,文字參考公號“愛世界遺産”。)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