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攝政時代的風華

時間:2017-07-11 22:56:22 | 來源:盧浮宮博物館

資訊>國際>

洛可可,無疑是眾多藝術流派中最能夠體現歐洲皇家藝術浮誇,奢靡與絢麗的那一面。這個于十八世紀上半葉從神聖羅馬帝國興起的藝術流派影響了當時的建築、雕塑、繪畫和裝飾藝術。這個強調裝飾性的藝術流派席捲了整個歐洲大陸,它那最早在建築上的過度矯飾和不對稱的結構迅速俘獲了歐洲人民,並取代了之前的古典主義,也將這種藝術風格滲透在不同的表現形式當中。

1

《伏爾甘的鍛爐》(Les Forges de Vulcain),弗朗索瓦·布歇(François Boucher),盧浮宮博物館,巴黎

Photo (C)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Franck Raux

洛可可(ROCOCO)這個詞是在1797年被新經典主義大師雅克-路易·大衛的學生MAURICE QUAYS發明的,它將法語的ROCAILLE(用貝殼組成的彎曲的石狀裝飾物)和葡萄牙語的BAROCO(巴洛克,不規則的珍珠)組合起來,去形容這一藝術風格。洛可可在約1745年的路易十五攝政時期流傳至法國,當時年僅五歲的路易十五因為路易十四的突然逝世繼承了王位,但政事都交由腓力二世管理,由他出任攝政王。政治中心由凡爾賽宮轉移到巴黎市,因此當時的藝術風格也更加傾向於世俗化和娛樂化。也正是這樣政治重心的改變,讓洛可可這種浮誇精巧的藝術流派成為主流的藝術形式。

2

《沐浴的樂趣》(Les Plaisirs du bain),Nicolas Lancret,盧浮宮博物館,巴黎

Photo (C) RMN-Grand Palais / Jean-Gilles Berizzi

對於法國來説,受洛可可影響最深遠的便是當時的繪畫。從華托到布歇,法國將洛可可建築和裝飾藝術的表面特徵轉移到繪畫之上,並深化為更深層的主題和道德體現。洛可可在建築學的特徵便是使用彎曲的線條和不對稱的結構呈現與之前經典主義截然不同的風格。最初洛可可畫作的主題仍然繼承了經典的歷史主題(神話與宗教主題),但繪畫目的從之前的敘事和宗教崇拜轉化為了形體和感官體驗,強調享樂、情慾與情感。之前女性形象的的軀體特徵在這裡被最大化,並且使用暈涂法(SFUMATO)模糊軀體的界限,創造朦朧的過渡效果,體現女性軀體的柔美。

3

《浴女們》(Les Baigneuses),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Jean-Honoré Fragonard),盧浮宮博物館,巴黎

Photo (C)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Franck Raux

4

《音樂課》(La Leçon de musique),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Jean-Honoré Fragonard),盧浮宮博物館,巴黎

Photo (C)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Franck Raux

同時,在洛可可時期,另一種主題開始被不斷地採用。這種主題介於表現市民場景的風俗畫和歷史繪畫中。這種主題被稱為雅宴畫(FÊTE GALANTE),它表現了富裕的貴族階級在室外集會的場景。這個由安東尼·華托創造的新主題,儘管在繪畫階級上低於歷史繪畫,但是他表現了當時的藝術贊助人的生活場景,並且他融合了風景畫的成分,且吸收了十六世紀威尼斯畫派和十七世紀荷蘭畫派的影響,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5

《鄉間生活的魅力》(Les Charmes de la vie champêtre),弗朗索瓦·布歇(François Boucher),盧浮宮博物館,巴黎

Photo (C)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Tony Querrec

6

《基西拉島的登陸》(Embarquement pour Cythère),安東尼·華托(Antoine Watteau),盧浮宮博物館,巴黎

Photo (C)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Stéphane Maréchalle

不同於十七世紀荷蘭的表現勞動人民生活的風俗畫,法國洛可可時期的風俗畫更多的表現了市民階級的私密生活,更多的是私密的情慾表現。這種甚至有些大膽的主題表現突破了之前學院派規定的道德標準,例如安東尼·華托的《錯誤的一步》(LE FAUX PAS)就通過曖昧的背景和明顯的肢體語言暗示了作品背後的故事。敏感的主題不僅通過繪畫語言表示,並且通過作品名稱來引起觀眾的遐想。

7

《錯誤的一步》(Le Faux pas),安東尼·華托(Antoine Watteau),盧浮宮博物館,巴黎

Photo (C) RMN-Grand Palais / Franck Raux

8

《牢籠》(La Cage),弗朗索瓦·布歇(François Boucher),1763,盧浮宮博物館,巴黎

Photo (C)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Droits réservés

洛可可在十八世紀末被新古典主義取代,這種取材于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運動不僅是對傳統美學的復辟,更多程度上是對傳統道德的追求,以打破之前腐朽奢靡的社會風氣。後期的評論家在很大程度上認為洛可可風格是帝國衰敗的一種藝術層面上的體現,但另一方面,洛可可在繪畫技法上的貢獻,例如對細節的表現和人體的研究,同樣影響了之後新經典主義和浪漫主義。

9

《朱諾,伊裏斯與佛洛拉》(Junon, Iris et Flore),François Lemoyne,盧浮宮博物館,巴黎

Photo (C)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Gérard Blot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