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雙年展:藝術家共譜和諧音律,法國館竟成“愛樂之館”

時間:2017-07-10 09:48:30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國際>

格扎維埃·維揚(Xavier Veilhan)將法國館打造成一間持續工作的錄音棚

本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從5月13日一直持續開放到11月26日,而在參展嘉賓看來,今年場館中數量眾多的音像作品和樂器看起來似乎為之後的音樂雙年展(同年9月29至10月8日)形成了某種鋪墊。法國館的代表藝術家格扎維埃·維揚將法國館打造成了一座持續工作的錄音棚,較之繪畫作品與雕塑創作,今年遊覽者們可以在法國館欣賞到來自專業音樂家與錄音師的精彩演繹。

場館裏擺著幾架看起來讓人摸不著頭腦的電子器樂,有傳説中神秘的馬特諾音波琴(ondes martenot)(也叫電音琴,名字源於法文:ondes,即為“電波之音”,利用手指與電波産生不同音高與音色而發聲”,由大提琴家Martenot發明),也有從樂隊“電臺司令”(Radiohead)的製作人尼傑爾·哥德里希(Nigel Godrich)那裏借來的幾件樂器。館內房間用膠合板搭成了似洞穴狀的形態,這一設計靈感取材于庫爾特·史維特(Kurt Schwitters)在二戰轟炸中被銷毀的作品《麥爾茲堡》(Merzbau),在維揚看來,《麥爾茲堡》是裝置藝術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作品。館錄上這樣寫道:法國館的藝術家們將帶來長達近7個月的音樂表演,他們致力於將場館打造成一個生機勃勃的鮮活空間,而非被動接受既定展示物件的儲物間。

楊嘉輝,《Signal Path II: Sinister Resonance》 by Samson Young,圖片:Courtesy Samson Young

香港館的代表藝術家楊嘉輝(Samson Young)為展覽帶來了作品《楊嘉輝的賑災專輯》。這部音樂作品中的歌曲常常出現在公演舞臺、金唱片、或各娛樂場所的休息室出現,專輯收錄了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慈善單曲,包括美國在1985年為非洲錄製的慈善專輯《天下一家》(We Are the World)中的歌曲,以及香港公會聯盟合唱團的作品(2007)等。楊嘉輝是一位受過專業訓練指導的音樂家,曾是“寶馬藝術之旅獎”的首屆獲獎者。記者了解到,目前他對聲音的研究主要著眼于包括倫敦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的鐘聲在內的各類鐘聲。

克裏斯蒂娜·馬塞爾(Christine Macel),攝影:J.C Planchet

在雙年展兩大展區中的軍械庫(Arsenale)展區,這一次在各類新奇複雜的場館建築外,波蘭藝術家艾麗卡·柯維德(Alicja Kwade)正為前來欣賞藝術展的遊客們帶來一場高品格的視聽盛宴。由打磨過的光滑石頭製成的大型球體以不同顏色出現在不同空間裏,用以比擬宇宙中的幾大行星,與其説它們排列在繞日軌道上,倒不如説它們更像是斯諾克裏的檯球,而作品裏的這些星座之石(constellation of stone)似乎發出時而輕緩時而激烈的聲音。。柯維德這部名為“見微知著”(Pars pro Toto)(2017)的作品由本次威尼斯雙年展總策展人克裏斯蒂娜·馬塞爾(Christine Macel)選送。

藝術家卡德爾·阿提亞

作為法國巴黎蓬皮杜中心文化遺産首席研究員的克裏斯蒂娜·馬塞爾還將美國96歲的編舞家安娜·哈普林(Anna Halprin)的作品《星球之舞》(Planetary Dance)(1961-2017)推介到了本次展覽中,這部作品是每年一度的儀式性的舞蹈表演剪輯成的影像,表演地點從美國舊金山延展到法國馬賽,屆時更多帶有宗教儀式性的表演也會一一呈現。

(文章來源:The Art Newspaper; 作者:Javier Pes, Gareth Harris;編譯:付文韜)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