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威尼斯雙年展盛大開幕: 各國家場館觀覽指南

時間:2017-07-10 09:25:08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國際>

威尼斯館現場

作為全球藝術界頂級盛事之一,今年在威尼斯綠園城堡(Giardini)和軍械庫(Arsenale)兩大展區舉辦的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Venice Biennale)可謂名品薈萃,有太多亮點不容錯過。

折射當代社會問題的先鋒:美國館

代表藝術家:馬克·布拉德福德(Mark Bradford)

主題:明天是新的一天(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地點:綠園城堡

"抽象視覺傳達與嚴肅藝術的混合處理"

散發著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美國館坐落在在威尼斯雙年展軍械庫(Arsenale)展區內,館外一塊石頭上寫著由多位藝術家共同創作的詩歌,而這也成為美國館的一大看點。詩歌主題來源於希臘神話中雕刻藝術之神與手藝異常高超的鐵匠之神赫菲斯托斯,天生瘸腿的他被母親赫拉所嫌棄而被從奧林匹斯山驅逐到人間。“這首詩是理解此次參展藝術家布拉德福德(Bradford)的作品的關鍵,而他作品的主題便是流放與驅逐,”美國館的其中一名聯合策展人,同時也是美國巴爾的摩藝術博物館的館長克裏斯托弗·貝德福德(Christopher Bedford)如是説道。下圖這件參展作品來自布拉德福德,名叫“毀滅之跡”(Spoiled Foot)。

馬克·布拉德福德“毀滅之跡”(2016)

不經意間的荒唐與戲劇感:英國館

代表藝術家:菲裏達·巴洛(Phyllida Barlow)

主題:荒唐之舉(Folly)

地點:綠園城堡

“英國脫歐之後藝術家們的思考”

英國場館中藝術家菲裏達·巴洛的大型雕塑作品格外顯眼,這些作品由聚苯乙烯,棉麻織物,木材,混凝土和其他粗略雕琢的材料製成。其中一部作品是將一隻割下來的砧骨(耳骨之一)放在一堆被拆解的鋼琴零件之上,這部作品是抽象的表達形式與人們較為熟悉的物體相結合而誕生的産物,反映了英國在脫歐這樣的動蕩時局背景下藝術創作的發展特點與歷程。“這件作品有點略帶憂鬱和哀傷的基調”,巴洛這樣闡釋自己的作品。讓人意外的是,她將自己的作品安置在場館外部,有些作品甚至放置在義大利、法國與德國的場館區域,這也體現了她對藝術展覽突破場館界限的渴望。

菲裏達·巴洛的藝術裝置之一

半虛構世界中的現實重構:南韓館

代表藝術家:崔玄周(Cody Choi)

李完(Wan Lee)

主題:消解:石與山((Counterbalance: The Stone and the Mountain))

地點:綠園城堡

“向經典‘思想者’致敬”  

南韓概念藝術家崔玄周(Cody Choi)推出了具有拉斯維加斯風格的“威尼斯狂想曲(Venetian Rhapsody)”系列作品。崔玄周為了向法國雕塑藝術家羅丹(Rodin)的經典作品“思想者”致敬,用被鹼式水楊酸鉍(Pepto-Bismol)浸泡過的衛生紙創作出了一件亮粉色作品。借用了西方藝術史上的經典符號建立了其與自身的聯繫,他以自身為原形製作的雕塑半鑲嵌在整個雕塑底座的一個開口裏,模倣著羅丹"思想者"的經典動作,這一作品堪稱是藝術界一次歷史性的解構作品。李完的時間裝置(Proper Time installation)(2017)由600台時鐘構成,清晰地展示出世界各地的人們分別要工作多久才能飽食一餐。

崔玄周“思考者”

最值得一看的超創意場館:德國館

代表藝術家:安妮·伊姆霍夫(Anne Imhof)

主題:浮士德(Faust)

地點:綠園城堡

“表演元素的回歸,行為藝術的精彩詮釋”

德國館成為了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的焦點。展方授予其“最佳國家館金獅獎”;德國女性藝術家安妮·伊姆霍夫(Anne Imhof)憑藉作品《浮士德》(Faust),拿到了威尼斯雙年展授予的“最佳藝術家金獅獎”。視線聚焦到今年伊姆霍夫的創意之作:四條兇悍的杜賓犬把守在場館大廳內的護欄旁,現場的背景樂也頗具穿透力,這一切都為德國館的展示蒙上了一層疑雲與神秘色彩。伊姆霍夫將白色、長方體的場館用透明玻璃分為地上與地下兩部分,而玻璃地板上下這些打扮頗具中性色彩的青年藝術表演者時而高歌吟唱,時而在地上扭動翻滾,有時又會幾人抱成一團,面無表情的表演者們大部分都在玻璃地板下面進行表演,他們只能以佝僂的姿態移動,玻璃之上的觀眾對其行動一覽無余。“後性別主義,個體獨立性,獨特又典型”,這些都是伊姆霍夫在作品中想要呈現的人物特點。對此,在德國卡塞爾文獻展(Kassel Documenta)所在機構弗裏德里希美術館(Kunsthalle Fridericianum)時任藝術總監的蘇珊娜·普費弗(Susanne Pfeffer)評價道:伊姆霍夫在她的作品中用硬現實主義風格,表現出了我們當代人在政治、社會、經濟、制藥與科技等領域所面臨的一系列快速而重大的變化。

伊姆霍夫“浮士德”

膠片下的文藝調調:澳大利亞館

代表藝術家:特雷西·莫法特(Tracey Moffatt)

主題:我的地平線(My Horizon)

地點:綠園城堡

“當黑色電影與抽象藝術相遇”

莫法特的熒屏處女作于2017年推出,電影將包括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與凱瑟琳·特納(Kathleen Turner)在內的好萊塢明星們透過窗子凝視窗外風雨飄搖的難民船的情形記錄了下來,向觀眾展示了這些電影明星在災難面前的驚恐神態。莫法特在2017年舉辦了兩場全新的攝影主題展,一個名為Body Remembers,另一個則叫做Passage。前一個系列展示了一個女僕面朝著一片荒涼昏黃的背景作沉思之態的場景,而鏡頭前站著的這個女僕正是特雷西本人。特雷西説:“我受到了黑色電影的啟發,同時也借鑒了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的繪畫風格”。後一部攝影作品Passage當中,高飽和度的暖色調下展現了騎在摩托車上的警察、母親、嬰兒三個人物無精打采地出現在海邊的情景,引發了人們關於“神秘之旅”以及“背叛與逃離”等情節的遐想。在她的作品中,最有趣的莫過於她的電影《白色幽靈駛來》(The White Ghost Sailed In)。熒幕上似有顆粒物閃閃發光,電影以雪梨港某片水域的地平線為背景,展現了在此地所尋覓到的些許足跡。這位藝術家説道,她能發掘出這部電影實屬意外之舉,這支電影原本是澳洲原住民用英國皇家海軍艦隊(Royal Navy)返程時庫克船長(Captain Cook)遺留下來的照相機所拍攝出來的,可以説這是一部關於入侵主題的電影。(庫克船長,英國皇家海軍軍官,航海家與探險家,帶領船員成為首批登錄澳洲東岸的歐洲人)。還有更多影像作品盡在澳大利亞極具現代主義風格的黑盒子場館放映,勢必會為遊覽者帶來一場豐富的視覺盛宴。

特雷西·莫法特的處女作(2017) 

錯愕之後是沉思:墨西哥館

代表藝術家:卡洛斯·阿莫拉雷斯(Carlos Amorales)

主題:生活在褶皺中(The life in the folds)

地點:軍械庫

“異域風情下的陰鬱故事”

坐落在軍械庫區一端的墨西哥館頗有些遠離喧囂的恬靜之感。進入場館後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卡洛斯·阿莫拉雷斯那容易讓人會錯了意的作品,這是一組主題名為“生活在折疊中”的雕塑、影像、音樂的系列裝置。輕柔緩慢的民謠樂下看似好像演繹著童話故事,實則講述了一個陰鬱沉重的黑暗故事,可以説這是抽象藝術與黑色電影的結合。每隔一段時間音樂家們就會用手中外形尖銳的樂器進行演奏,而這種樂器其實一種陶土管。阿莫拉雷斯設計了一套抽象字母表,同時將之編成一套樂譜,把音樂作為一種“編碼語言”呈現。

卡洛斯·阿莫拉雷斯的靜態電影“被詛咒的村莊”的一幕

(文章來源: The Art Newspaper;作者: Javier Pes, Gareth Harris;編譯:付文韜 )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