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爾·格列柯:肖像畫史的傳奇人物

時間:2017-07-10 08:57:21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國際>

作品:《安東尼奧·杜·科瓦魯維亞斯的畫像》與《迭戈·杜·科瓦魯維亞斯》展于畢爾巴鄂美術館

原館藏于格列柯博物館(Museo del Greco,位於西班牙古城托萊多)、由畫家埃爾·格列柯(El Greco)于西元1600年左右創作的作品《安東尼奧·杜·科瓦魯維亞斯的畫像》(Portrait of Antonio de Covarrubias y Leiva)與《迭戈·杜·科瓦魯維亞斯》(Portrait of Diego de Covarrubias y Leiva)(尺寸同為68 x57cm)現陳列于畢爾巴鄂美術館,這也為館藏外借項目打開了一個新局面,由學術專家與藝術家參與的各類講座與學術交流活動隨後進行,繼而得以增強公眾在該項目中的參與度。

埃爾·格列柯的這兩幅作品現在陳列在美術館的7號展廳。他的繪畫作品主要展示了16至17世紀初期的西班牙宮廷貴族肖像畫,畫作通過展現王權統治與王朝利益的概念來象徵統治權力。西班牙哈布斯堡宮廷的宮廷畫家安東尼斯•莫爾(Anthonis Mor)率先開啟了以腓力二世(Philip II)及其姐姐胡安娜•奧迪麗(Juana de Austria)、其孫菲利普•曼努埃爾•薩博亞(Felipe Manuel de Saboya)為主題的系列畫作的先例,其後由畫家阿隆索·桑切斯·科埃略(Sánchez Coello)和胡安•龐迪(Pantoja de la Cruz)進一步延續發展,最終這一主題的宮廷肖像系列畫作在畫家迭戈•委拉斯開茲(Diego Velázquez)的筆下達到巔峰狀態。熟諳這種人物肖像畫的傳統畫法,文藝復興時代法蘭德斯畫家彼德·波布司(Pieter Pourbus,1523-1584)將其運用到法國王后瑪麗•德•美第奇(Marie de Médicis)的肖像畫中。作為當時世俗肖像畫派中的傑出代表作品在畢爾巴鄂美術館展出,這兩幅精選的埃爾•格列柯的畫作有以上這些永久館藏的肖像畫為語境依託。此外,同屬於永久館藏的另外兩幅宗教題材的作品將在8號展廳展出,這兩幅作品分別是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的作品《禱告中的聖弗朗西斯》與埃爾•格列柯的《天使報喜》。

應為君主及其家族成員作畫的要求,人物肖像畫自馬德里皇室興盛開來。不過儘管如此,多虧了埃爾•格列柯的出現,以描繪當地顯赫人物為主題的世俗肖像畫才能以相當出彩的方式發展下去。

當時的帝國匯集了一批卓有天賦的肖像畫家,其中有因受腓力二世委託、在摩洛哥為蘇丹皇室家族作畫而由此出名的布拉斯•德•普拉多(Blas de Prado),以及鮮為人知的安東•皮薩羅(Antón Pizarro)。後者創作出了傑出肖像畫《索利斯家族的紳士和他的兒子》(私人收藏),這幅作品無論是從藝術類型學上還是從對畫像模特直接大膽的展示手法上來講,都反映出其宗師埃爾•格列柯後期的作品特點。當然還有以作品《布裏吉達•德•裏歐的畫像》(Brígida del Río)以及《佩尼亞蘭達德留鬍子的女人》而著稱的靜物畫家胡安•桑切斯•科坦,其中第二幅作品被塔維拉醫院的負責人佩德羅•薩拉查•杜•門多薩(Pedro Salazar de Mendoza)所收藏。

目前展于格列柯博物館的那兩幅肖像畫作的名字就赫然出現在他于1629年草擬出的財産清單之上。

埃爾•格列柯為西班牙肖像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的半身肖像畫大多配以簡單素樸的背景,臉部特寫描繪出畫中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這些要素都構成了當時肖像畫的重要特色。他的繪畫技法貼合當時城市的公民文化氛圍,而他也因為托萊多的幾大家族繪製肖像畫而贏得了他們的尊重與認可。當時的肖像畫中包含著肖像模特的性格品質,著名的現實主義風格,豐富的色彩以及威尼斯畫派風格等要素,這些都為迭戈•委拉斯開茲日後的作品開闢了先河。

作為一名肖像畫家,對於那些相信他的藝術才能而委託他作畫的人,埃爾•格列柯為他們留下了一批卓爾不凡的作品。在這些人中,既有科瓦魯維亞斯兄弟,也有集中展現西班牙輝煌又陰鬱的那段時期而進入集體記憶的無名紳士。安東尼奧·杜·科瓦魯維亞斯是一位著名的法學家,也是埃爾•格列柯的密友之一。在1584年迭戈•杜•卡斯蒂亞逝世後,他將埃爾•格列柯引薦到教會與知識界。這位畫家在晚年時期為科瓦魯維亞斯作了畫,畫面稍帶動態感,包含著人物內心複雜的心理變化或些許焦慮,而這也是畫中人物常年以來的耳聾所導致的。安東尼奧身穿胸前帶扣的黑色律師袍,裏面的白色襯衣頸部可現。

埃爾•格列柯最少為安東尼奧作過兩次畫;一次是在《奧爾加斯伯爵的葬禮》中,科瓦魯維亞斯出現在畫面右側,帶著灰色鬍子身著教士服。而另一幅現存的肖像畫作為西班牙與法國的藝術交流的一部分,自1941年以來就陳列在盧浮宮,兩國政府間的交流活動為法國歸還過去從西班牙非法掠過的各類藝術作品鋪設了便利。埃爾•格列柯對安東尼奧·杜·科瓦魯維亞斯在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的建築著作中添加註釋的舉動讚賞不已,他評價道:安東尼奧·杜·科瓦魯維亞斯(簡直可以稱之為天之驕子)擁有不僅西塞羅式的雄辯口才、優雅談吐和對希臘語的完備了解,也有無限的善良和耐心,這使他如此耀眼而擾亂我繼續作畫的視線。

迭戈•杜•卡斯蒂亞的畫像以畫像者活潑中帶有克制而又平靜祥和的表情著稱。與他的兄弟安東尼奧一樣,迭戈接受了高等教育,並在教會中擔任突出的職位。1577年就在埃爾•格列柯在抵達托萊多的幾個月前,迭戈不幸去世——之後格列柯也就再無緣見到他的這位密友了。後來他對密友的描繪很可能是基於畫家阿隆索·桑切斯·科埃略的版本了。安東尼奧和迭戈都是阿隆索·杜·科瓦魯維亞斯的兒子,阿隆索•杜•科瓦魯維亞斯是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建築師之一。父子三人作為法律顧問共同出席了特利騰大公會議(Council of Trent),他們的博學多識為許多外國評論員大加讚賞。

作為文藝復興人文主義代表的典範的同時,迭戈還是神學家,法學家,在薩拉曼卡大學擔任高級教授,並成為了塞哥維亞主教。埃爾•格列柯畫筆下的他是一個頭髮鬍鬚花白的老人,這幅正面釉像挂在一面純色背景墻上。畫中人像身著"蘇褡"(soutane),裏面穿的是白法衣,戴著一個黑色的四角帽。頸間係著白色領巾,胸前是主教佩戴的那種由黃金和祖母綠寶石裝飾的十字架。

兩幅作品誕生於西元1600年左右,是埃爾•格列柯對西班牙肖像畫歷史做出卓越貢獻的突出代表。人們通常認為,在這兩幅作品中埃爾•格列柯運用了將心理寫照意象化的手法,這種手法可以展現出畫中人像細微而難以捕捉的內心世界的細節。

譯者註釋:

1.埃爾·格列柯(El Greco1514-1614),西班牙著名畫家生於希臘克裏特島的伊拉克利翁,卒于托萊多。原名多明尼加.泰奧托科普利,由於出生在希臘,後被稱為格列柯,意為希臘人,早期受拜佔庭畫風的影響,後來到了威尼斯,進入提香的畫室,這使他從中世紀美術圈子走向一個新的時代。

2."蘇褡"(soutane)

此種衣服天主教官方名稱為“常服”或音譯為“達拉裏斯(Taralis)”此種衣服外界稱為“神父/修生黑袍”。(文章來源:artdaily.org;作者:路易斯·阿爾伯特·佩雷斯·貝拉得;編譯:付文韜)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