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畫家與眾不同,它沒有形體,沒辦法一手端著調色盤,一手持畫筆,塗抹雪白的畫布。但它有著一顆非同尋常的“大腦”——一套嚴絲合縫的演算法,可以讓它創作出擁有自我風格的繪畫作品。
“藝術創作將是人類對抗人工智慧的‘最後一座堡壘’!”人類曾充滿信心地説。而有人大膽預測,下一個改變世界藝術潮流的莫奈、梵谷、畢加索,可能在機器人界産生。
這位人工智慧畫家,由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學院藝術史專家瑪麗安·馬茲和羅格斯大學、臉書人工智慧實驗室共同研發。他們共同創造出一種叫做“甘(GAN)”的演算法,運作原理是一邊創作,一邊鑒別。
它的繪畫作品色彩斑斕、過渡自然,線條抽象但不生硬。更關鍵的是,它有自己的風格,獨立於其他流派。
在發明者眼中,“甘”在進行真正的創作,而不是人們想像的“照貓畫虎”。它的作品在網路中得到很多稱讚,評論者認為這些畫作“愉悅心情,有啟迪性”。
藝術創造力一直被人類視為獨有的能力。藝術才能以情感和創意主導,沒有情緒、性格、經驗,冷冰冰的機器人怎麼可能吟詩作對、妙筆生花。
去年,人工智慧寫出的小説通過了日本星新一文學獎初審第一輪。有意思的是,這篇小説名為《一台電腦寫一篇小説的一天》。
17個月前,谷歌開發的人工智慧畫家——“初創主義”在舊金山拍賣會上大放異彩。它創作的29幅作品,有的被賣出8000美元的高價。儘管其中一些畫作色彩詭異,看起來有點“辣眼睛”。
在法國巴黎,新力電腦科學實驗室“深沉巴赫”創作的合唱曲目,甚至被專業音樂家誤認為是“真巴赫”的作品。
一個月前,微軟“小冰”也出版了第一本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當人們讀著“快把光明的燈擎起來了/那裏有美麗的天/問著村裏的水流的聲音/我的愛人在哪”時,心中怎能不泛起一絲漣漪。
你知道人工智慧有多努力嗎?
為了“學習”寫詩,微軟“小冰”將上世紀20年代以來519位詩人的詩歌看了個遍,反覆閱讀超過1萬次。人類如果要把這些詩讀1萬遍,大約要花100年時間。
被視為“未來莫奈”的機器人畫家“甘”,也經受了艱苦的培訓。它的鑒別系統已經“品鑒”過81500幅繪畫,區分藝術作品的流派,還要將照片和圖表分辨出來。
今年6月初,來自清華大學蘇州研究院的高考機器人AI-MATHS挑戰了高考數學試卷。雖然最終成績不大理想,但研發人員像安慰和教育孩子一樣:“沒關係,我們多做題,明年重新來。”
有藝術家聲稱,機器人能畫出形似《星月夜》的作品,是因為梵谷早已存在。一個演算法可以寫出巴赫風格的樂章,因為它可以向巴赫“學習”。
也有人反駁,每個大師都曾是學生。當我們欣賞畫作時,只要關心它是好是壞就足夠了。正如錢鐘書那句經典名言:“假如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味道不錯,何必要去看下蛋的母雞呢?”
人工智慧不會在樹林裏漫步,在陽光下賞花。學習這件事,對它來説,只有依靠“識別”。但它可以不吃不睡,不間斷地學習。犯了錯不會一蹶不振。唯一要擔心的,可能是瘋狂的運算會讓它“燒昏了頭”。但只要更換好零部件,它又是一條“好漢”。
情緒對於人類藝術家而言,是把雙刃劍。憂鬱和痛苦可能會成就梵谷、貝多芬,但也可能讓人萬劫不復。在這個市場主導的社會,過多地迎合大眾、主流,會讓藝術家汲汲營營,失了獨立性。
與其不服氣,人類不如也向機器人學習學習。
比如,當我好不容易寫出一篇文章後,可能會被專門研究海明威作品的人工智慧痛斥:“你的句子太啰嗦,被動語態太多”。
與柯潔對弈之後,“阿爾法狗”的啟蒙老師、歐洲圍棋冠軍樊麾宣佈,將公佈50幅阿爾法狗自我對戰的棋譜,與全世界圍棋愛好者共同分享,這是阿爾法狗最寶貴的財富。
所以,要保持開放的學習態度,不要一味恐懼和固步自封。不然有一天,我們在這世上的位置可能會被人工智慧取代。
在電影《我,機器人》中,人類男主角試圖讓機器人意識到自己不是人,故意質問它:“機器人可以創作出交響樂嗎?機器人可以將空白的畫布變成美麗的傑作嗎?”
機器人反唇相譏:“那你就行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