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于大爆炸的天才和他倖存的傑作

時間:2017-07-03 11:20:40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資訊>國際>

《代爾夫特的景色》

《戴毛帽穿胸甲的年輕男子(可能是自畫像)》

《夏甲與天使》

在國家博物館剛剛開幕的“倫勃朗和他的時代-美國萊頓收藏館藏品展”中,無論是名聲,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藝術愛好者們所關注的焦點大都集中在11幅倫勃朗真跡中。然而,展出的74件荷蘭黃金時代繪畫作品中,有一幅名為《夏甲與天使》的宗教題材畫作靜悄悄地隱藏在倫勃朗巨大的光環背後,但卻因他作者的“物以稀為貴”而很難被忽略。

若非真正研究西方藝術史的學者專家,卡雷爾·法布裏蒂烏斯這個名字聽起來極其陌生。縱觀中西方藝術史,我們在討論那些英年早逝的藝術大師時,總會由衷地嘆息一聲:“如果……”。18歲完成傳世之作《千里江山圖卷》,剛滿弱冠之年便撒手人寰的王希孟、僅活了28歲的奧地利分離派鬼才埃貢·席勒、31歲的“藝術歌曲之王”舒伯特、35歲的“天才代言人”莫扎特、36歲的莫迪裏阿尼、37歲的“文藝復興三傑”拉斐爾、38歲的門德爾松、39歲的卡拉瓦喬……等等,如果他們能更長壽一些,世界藝術史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這個令人扼腕的假設,同樣適用於鮮為人知,年僅32歲便離世的卡雷爾·法布裏蒂烏斯,這位倫勃朗最得意的門徒。

1654年10月12日,在維米爾的家鄉荷蘭小城代爾夫特發生了一起重大事故:城中的火藥庫大爆炸導致半個代爾夫特城變成一片廢墟,超過100人死亡,上千人受傷,法布裏蒂烏斯便在此次爆炸中喪生,年僅32歲。他的工作室以及全部畫作也在爆炸中毀於一旦。正因如此,今天在全球範圍內僅有13幅法布裏蒂烏斯的真跡存世,其珍貴程度可見一斑。在“倫勃朗和他的時代-美國萊頓收藏館藏品展”中,除倫勃朗的作品之外,考慮到全球35幅學術界毫無爭議的維米爾真跡均散落在各大博物館美術館中當作“鎮館之寶”供著,唯一一幅“編外”歸屬於私人收藏的《坐在維金娜琴前的年輕女子》自然吸引了無數觀者的眼球。然而,相比較維米爾作品的存世量,曾被誤認為是他恩師的法布裏蒂烏斯,其真跡顯然更為稀有。

5月初到波蘭首都華沙公務,受邀參觀波蘭國家博物館。陪同的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做古典大師繪畫收藏的講解時,重點提到了館藏的兩幅“重中之重”:波提切利的《聖母子,聖約翰和天使》,以及卡雷爾·法布裏蒂烏斯于1645年創作的聖經題材作品《拉撒路的復活》(又名《拉撒路升天》)。雖然早有耳聞,但那卻是我首次零距離欣賞他的作品。平心而論,若無任何講解,很容易將這幅現存最早的法布裏蒂烏斯真跡誤認為是倫勃朗的。1642年,倫勃朗完成了他最負盛名的傳世之作《夜巡》。也正是在17世紀40年代初期(1640s)這個階段,弱冠之年的法布裏蒂烏斯來到倫勃朗位於阿姆斯特丹的工作室學習。此時的法布裏蒂烏斯已非初學者而是帶藝求學,因此在倫勃朗耳濡目染的指導點撥之下迅速成長。

倫勃朗本人在職業生涯早期也創作過《拉撒路的復活》,油畫版創作于1630-1631年,同題材的版畫則完成于1632年。對比師徒二人在相倣的年紀所繪製的相同宗教題材作品,雖然法布裏蒂烏斯的版本在構圖上比倫勃朗的創作繁複很多,但畫面的棕黑色基調,拉撒路復活那一刻運用的“聚光燈式”光影效果,以及在繪製群像時明確的主次和明暗之分顯然是受恩師影響。更有意思的是,在法布裏蒂烏斯版的《拉撒路的復活》中,他還頗具創意地將圍觀人群中畫面正中仰望耶穌基督、面帶驚訝的圍觀者直接畫成了恩師倫勃朗,二人的師徒情誼也就不言而喻了。

國家博物館“倫勃朗和他的時代-美國萊頓收藏館藏品展”中展出的法布裏蒂烏斯作品《夏甲與天使》,和我在華沙波蘭國家博物館中所見的《拉撒路的復活》同屬宗教歷史題材作品,且畫風完全一致,甚至幾乎同年完成。這幅約創作于1645年的《夏甲與天使》描繪的是聖經中的女僕夏甲帶著兒子以實瑪利出逃至曠野,口渴難耐擔心兒子安危,躲在一旁哭泣時的場景,畫中有天使顯靈,並告知她:“別害怕,神已經聽見孩子的哭聲了,我必使他的後裔成為大國。”

儘管法布裏蒂烏斯于1645年結束了在阿姆斯特丹跟隨倫勃朗學藝的經歷,但《夏甲與天使》畫面中通過描繪森林中朦朧霧氣的明暗變化進而營造出“聖靈顯現”的光影氛圍,顯示出時年22歲的他雖才華橫溢,但顯然在宗教歷史題材中還未完全脫離老師對他的影響。事實上,能夠不出國門便能直觀欣賞這位被譽為“倫勃朗最具天賦弟子”的法布裏蒂烏斯對倫勃朗創作風格的沿襲和借鑒,實乃首都藝術愛好者們的幸事。

在倫勃朗大量的弟子學徒中,法布裏蒂烏斯是極其特殊的一位。他既不像德里克·德奧在倫勃朗剛剛開設工坊時便拜入師門,且另立門戶開闢“精細畫法”;也不像費迪南德·波爾一直在堅定不移地沿襲著師傅的創作路線。相比之下,身為公認的倫勃朗高徒,法布裏蒂烏斯是唯一一位繼承老師風格,卻又憑藉才華走出自己風格的藝術家。在1645年出師之後,法布裏蒂烏斯的肖像畫風格有了巨大改變,在他自1650年前後直至他英年早逝這個階段現存的為數不多的肖像畫中,如他1654年的遺作《戴毛帽穿胸甲的年輕男子(可能是自畫像)》,我們能從中感受到他有別於倫勃朗畫風的原創性和獨立精神。和他老師擅用暗色背景將畫中人物烘托出立體感不同,法布裏蒂烏斯將人物用淺色背景勾勒出輪廓,且展現出他在描繪日光效果時的精妙之處。

與此同時,他和維米爾都將自己的作品中引入了暗箱技術。在攝影技術尚未産生的17世紀,畫家們通常使用一個名為“暗箱”的帶小孔的黑盒子用來輔助作畫。所謂的暗箱,就是通過鏡頭將立體的物體或三維空間場景通過暗箱上的小孔投射到紙張或玻璃上成為二維平面的裝置。畫家只需勾勒投射出的二維圖像到畫布上便可繪製出極致精準還原的景觀。和維米爾將暗箱技術用於室內景觀裝飾不同,法布裏蒂烏斯在1652年完成的《代爾夫特的景色》中所呈現出的那近乎于我們今天通過相機廣角鏡頭所能觀賞到的視角,成為了他對於暗箱技巧頗具實踐性使用的例證。遺憾的是,這張《代爾夫特的景色》成為了他離世前最後留下的風景畫。可嘆一代藝術天才,在他最應盡情綻放天賦的而立之年葬身於代爾夫特那場毀滅性的爆炸中;然而,他所留下那13幅精美的畫作,則讓他在西方藝術史中永遠擁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