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談論巴洛克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巴洛克無疑是最為人所知的藝術流派之一,因為他不僅代表一種藝術風格,同時他也深遠地影響了當今的建築、文學和設計,成為一種獨立的美學標準。最流行的“巴洛克”的起源之一是來自古西班牙語的BARRUECO,即形容一種大型且不規則的珍珠,需要一定時間被珠寶商去打磨,而這顆“不規則的珍珠”也同樣吸引了歐洲十七世紀的藝術家,驅使他們在畫筆下表現出這種絢麗恢弘的藝術景象。
《聖母的加冕》(Le couronnement de la Vierge),彼得·保羅·魯本斯(Pierre Paul Rubens),盧浮宮博物館,巴黎
提及巴洛克,我們無法忽略弗蘭德最著名的畫家之一彼得·保羅·魯本斯(PIERRE PAUL RUBENS),他通過顏色與肢體運動對感官的調動去展現對古典主義制衡美學的突破。魯本斯在1577年6月28日出生在德國錫根,在十二歲時因父親去世,與母親回到了西班牙統治下的安特衛普。在當時新教改革的風波下,荷蘭北部已經被新教所統治,新教徒認為傳統的宗教符號是一種狂熱的偶像崇拜,他們毀滅了之前擁有宗教符號的建築與藝術作品,並且禁止新教統治地區的藝術家表現這些經典宗教主題。居住于天主教統治區下的魯本斯從小經歷了天主教的洗禮,作為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他是當時有名的反宗教改革(COUNTER-REFORMATION)的倡導者。他仍然堅持創作經典的宗教,神話與歷史主題,並且發展出一套魯本斯式的美學。
《真理的勝利》(Le Triomphe de la Vrit),彼得·保羅·魯本斯(Pierre Paul Rubens),盧浮宮博物館,巴黎
巴洛克藝術並不擁有典型或統一的藝術風格,它像之前的矯飾主義(MANIERISMO)一樣,更多程度上是體現在對傳統藝術表現形式的演進與突破,不同的畫家在這樣的大方向下都會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美學,例如倫勃朗的明暗處理與維拉斯開茲的用色和對貴族肖像畫的創新。對於魯本斯來説,則是表現在他描繪人物形體的張力和色彩之間的碰撞。
《亞伯拉罕獻以撒》(Le Sacrifice d'Isaac par Abraham),彼得·保羅·魯本斯(Pierre Paul Rubens),盧浮宮博物館,巴黎
如果用當今世俗的觀點來評價魯本斯,基於他本身在事業和藝術上的成就,他毫無疑問是一個成功的人。他于1600年前往義大利學習繪畫,8年之後,因為母親去世他又重新回到了安特衛普,並獲得了畫家工會的承認,成為了一名宮廷畫家。之後他接受了非常多的教堂和貴族的訂單,他也在這段時間創作了他的傑作之一,即為安特衛普聖母主教座堂(ONZE-LIEVE-VROUWEKATHEDRAAL)創作的兩幅祭壇畫《上十字架》(L'ELVATION DE LA CROIX)和《下十字架》(LA DESCENTE DE LA CROIX),也因此奠定了他在比利時畫家中的地位。
《上十字架:安特衛普耶穌會教堂天花板裝飾草圖》(L'Elvation de la croix ;esquisse pour un compartiment du plafond de l'glise des Jsuites d'Anvers),彼得·保羅·魯本斯(Pierre Paul Rubens),盧浮宮博物館,巴黎
如同當時所有的知名畫家一樣,他也創建了自己的私人畫室,培養了一部分優秀的學生,與他共同完成數量繁多的訂單,例如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他創作了大量的肖像畫,神話與宗教主題的作品。在1621至1630年間,他又成為了西班牙王室的外交官,出訪歐洲各國進行外交工作。在這段時間內。法國王后瑪麗·德·美第奇(MARIE DE MDICIS)委任魯本斯為她與她的丈夫亨利四世創作一系列寓意畫以紀念他們的人生。而這一組由二十四幅畫作組成的系列畫《瑪麗·德·美第奇的一生》(CYCLE DE MARIE DE MDICIS)在1625年完成,被收藏在盧浮宮。
《1600年11月3日,瑪麗·德·美第奇登陸馬賽港》(Le Dbarquement de Marie de Mdicis au port de Marseille, le 3 novembre 1600),彼得·保羅·魯本斯(Pierre Paul Rubens),盧浮宮博物館,巴黎
在他生命的最後,他定居在安特衛普。1630年,即他第一任妻子伊莎貝拉去世四年後,他迎娶了他妻子的侄女HELENA FOURMENT,在他人生的最後一段時間內,他不僅為海倫娜創作了大量的肖像畫,同時她也成為了他的繆斯,出現在宗教和神話主題裏化身為女神。1640年,因為心臟衰竭,魯本斯在安特衛普去世,享年62歲。
《Hlne Fourment與他的孩子》(Hlne Fourment et ses enfants),彼得·保羅·魯本斯(Pierre Paul Rubens),盧浮宮博物館,巴黎
通過他的畫作,我們不難看到魯本斯這一生中他個人風格的改變。在他早年于義大利學習期間,他受到了當時文藝復興巨匠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的影響,以及早年古希臘與古羅馬的藝術的啟發。他被希臘雕像《拉奧孔群像》(GROUPE DU LAOCOON)所震懾,感嘆于這種極富有戲劇性的肢體語言。並且他也受威尼斯畫派的影響,強調風景和人物的互動關係,並且注重色彩之間的調和,這種風格也為魯本斯個人風格的養成打下了基礎。他先後臨摹,倣作過部分米開朗基羅和達芬奇的作品,例如這一副收藏于盧浮宮由魯本斯1603年創作的的達芬奇壁畫《安吉亞裏戰役》("LA LUTTE POUR L'TENDARD" DE LA "BATAILLE D'ANGHIARI")的倣作。
《安吉亞裏戰役》("La lutte pour l'tendard" de la "Bataille d'Anghiari"),彼得·保羅·魯本斯(Pierre Paul Rubens),盧浮宮博物館,巴黎
在他返回安特衛普時,他開始尋找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對人物形體的刻畫,魯本斯在男性和女性的肢體刻畫上,即從用色,筆觸甚至是肢體的解剖層面上都有很明顯的區分。這種區分源於魯本斯為這兩種性別所賦予的社會屬性。他的男性形象具有非常明顯的線條感與力量感,並且通過陰影和物品的遮蔽效果永不呈現完整的裸體。魯本斯試圖在他的作品中打造一個父權社會下的完美形象,甚至有時帶有相當的進攻性和律動感,這與之前文藝復興時期威嚴,肅穆的男性形象有很大的區別。
《豎起十字架》(L'Erection de la croix),彼得·保羅·魯本斯(Pierre Paul Rubens),盧浮宮博物館,巴黎
而他最負盛名的女性形象則反映出來人體的另一面:柔軟甚至界限模糊的輪廓,充滿被動感,甚至有時帶有性暗示的物化表現。魯本斯畫作中的女性強調了女性屬性中的生育能力,慾望與誘惑。在魯本斯的神話主題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到裸露的女性軀體,這種表現形式不僅是為了滿足當時他眾多男性顧客的需求,同時也讓魯本斯成為巴洛克時期在軀體表現層面最有張力的畫家之一。
《瑪麗·德·美第奇的教育》(L'Education de Marie de Mdicis),彼得·保羅·魯本斯(Pierre Paul Rubens),盧浮宮博物館,巴黎
當我們在談論巴洛克時,我們必然要談論到魯本斯,談論他筆下那些交錯、律動且充滿生命感的肢體,談論他華麗紛雜的用色,談論他為經典主題所帶來的全新的詮釋,同樣還有他在文藝復興的美學上的突破,和為畫作所賦予的人性,而這也正是藝術進步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