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賽甘島音樂城
塔赫勒斯藝術館是柏林最早的藝術家聚集地
編者按:河北雄安新區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後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設立雄安新區是中央制定的千年大計。新華社發表評論稱,建設好雄安新區,要堅持規劃引領,用先進的理念和國際一流的水準進行規劃設計。為此,本期特刊發兩篇國際城市通過凸顯文化內核、織造文化經脈發展區域建設的稿件,或可為新區建設提供一些借鑒。
法國“大巴黎計劃”始於2007年,由時任總統薩科齊提出,目標是到2030年,將巴黎打造為“世界之都”。具體方案是突破現在巴黎所在的“法蘭西島”的局限,通過修建全自動高速鐵路和提高塞納河的航運功能,將法國首都向西北延伸100多英里,連通北部海港城市勒阿弗爾,使巴黎真正成為與倫敦、紐約、東京等比肩的國際大都會。隨著這項計劃的實施,巴黎的生活環境一步步得到改善,巴黎與周邊區域的不平衡得到優化,21世紀可持續城市的輪廓漸現雛形。
文化是“大巴黎計劃”的重要內容,隨著計劃的推進,這座藝術之都的光彩更加絢麗。今天,巴黎已成為歐洲擁有博物館和劇院數量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上圖書館和電影院數量最多的城市——擁有1100座圖書館、313座博物館、490座劇院。此外,巴黎還有數不勝數的畫廊、唱片店、書店。盧浮宮、奧賽等5個著名博物館每年接待的全球遊客達2658萬人次。巴黎的創新活力也令人矚目,其文化創意産業佔城市經濟總量的9%。巴黎市長伊達爾戈認為,文化是巴黎的魅力和光輝所在。
薩科齊2009年參觀“大巴黎計劃”設計方案時,對巴黎的未來藍圖寄予厚望,並引用維克多·雨果的名言“真實、美麗、宏大和公正”表示讚賞。縱觀“大巴黎計劃”實施十年曆程,其主要經驗包括:
以國際視野,繪未來藍圖。2007年6月,受法國文化部的委託,10個著名的國際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事務所提交了“大巴黎計劃”設計方案,設計者包括法國建築師讓·努維爾、克裏斯蒂安·德波特讚姆巴克、羅蘭·卡斯特羅,荷蘭建築師威尼·瑪斯,德國建築師費恩熱佩爾,義大利建築師伯納多·薩奇尼等。10個設計方案圍繞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交通網路的優化、消除巴黎郊區的閉塞三大主題,向人們展示了未來巴黎的全新藍圖。在當今全球化時代,“大巴黎計劃”為巴黎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即構想和創造共同的“世界之城”——21世紀的巴黎。
加強國家主導,凸顯文化光彩。為推動這項計劃,法國成立了“大巴黎”協調指導委員會和科學委員會。同時,薩科齊任命克裏斯蒂安·布朗擔任巴黎地區拓展事務國務秘書,專門負責該計劃的實施。2010年,法國成立大巴黎公司,並通過稅收、捐贈、地方投入和借款等方式募資325億歐元,建設全自動高速火車線和文化設施,將勒阿弗爾、卡昂、魯昂和巴黎連通起來。2016年1月,橫跨12個區、131個市鎮的“巴黎大都會”宣告成立。在文化方面,巴黎大區文化局、巴黎城市規劃局和大巴黎公司負責“大巴黎計劃”的文化建設。在68個高速火車站和文化設施的建設中,大巴黎公司從一開始即吸納建築師和藝術家的參與,並保證每一項工程計劃都獲得藝術委員會的認可,之後交由市政部門和公眾充分討論。
延伸文化版圖,提升藝術魅力。根據計劃,隨著巴黎快線的延伸,在重點地區和車站交匯處,將陸續新建270個文化設施,包括10座博物館、20處展覽場所和畫廊、40處演出場所,以及20個電影院,50多所音樂、舞蹈、戲劇、馬戲學校等。“大巴黎計劃”的實施,拓展了巴黎大都會的文化版圖:在巴黎市(“小巴黎”)內有盧浮宮、奧賽博物館、蓋布朗利博物館、蓬皮杜藝術中心、國家圖書館、大皇宮、巴黎歌劇院、建築遺産城、東京宮等文化地標;“小巴黎”外,西部建有路易威登創意基金會、賽甘島音樂城和文化中心,東部建有國家視聽學院和哥布蘭學院的影視與多媒體中心,在南部建立居現代藝術前沿的MAC VAL博物館,在北部建有聖德尼的電影城、布爾日的文化科技中心,它們一起構成巴黎新的文化高地。
回歸文化重心,激發創新活力。“大巴黎計劃”的文化建設主要圍繞兩個軸線展開:一是推動知名文化設施更好地走向大眾,體現文化最根本的宗旨和重心。二是讓塞納河成為“巴黎大都會”的文化之軸,大量文化場所在河兩岸拔地而起。如總投資3000萬歐元、面積達9000平方米的美第奇別墅,包括青年創新實驗室、藝術家公寓、展示空間,旨在推動藝術家的創作、研究和創新孵化,堪稱超級文化中心的典範。此外,位於聖德尼的電影城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攝製平臺和電影學校。在巴黎八區的戲劇城,法蘭西喜劇院圖書館、國家高等戲劇學院和奧德翁劇院實現資源的共用、融合,為戲劇研究人員和學生提供了獨特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