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在威尼斯展出的作品,已現身巴塞爾藝博會售賣

時間:2017-06-16 15:25:45 | 來源:寶安日報 

資訊>國際>

巴塞爾藝博會于6月15日至18日向公眾開放。走訪現場後發現在這裡,已經可以看到此前不久在卡塞爾文獻展、威尼斯雙年展亮相的參展藝術家的作品。對於畫廊來説,在文獻展和雙年展獲得曝光度,便意味著商業價值。另一方面,藝博會的這種選擇,也潛移默化地改變了自身的面貌,給商業的氣氛帶來其他的空隙。

  巴塞爾藝博會外景

猶記得幾天前,當卡塞爾文獻展(Documenta 14)開幕時,有記者詢問本屆藝術總監亞當·希姆奇克(Adam Szymczyk):你希望展覽中有多少作品出現在巴塞爾藝博會?他的回答是:我希望有很多。

如果説博覽會代表了藝術商業化的方向,那麼文獻展和雙年展則代表了其學術的維度。作為政府出資、公民繳稅支援的藝術展覽,策展人自然不希望和商業利益牽扯上太多關係。

此前,希姆奇克已經再三強調人們應當重視藝術的創造性,而非藝術市場的流通性。在選擇參展藝術家的時候,他也刻意避開了當下走紅的大腕明星,傾向於那些與較少畫廊合作的、相對不知名的藝術家。

無獨有偶,一個月之前開幕的威尼斯雙年展也有類似表態。威尼斯雙年展主席保羅·巴拉塔(Paolo Barrata)不斷重申藝術的獨立性,因租借場地而名聲不佳的平行展項目也大為精簡,本屆雙年展主題展同樣避開了藝術明星,破天荒地選擇了100多位首次參展的新藝術家。

  展覽現場

即便如此,6月15日至18日正式向公眾開放的巴塞爾藝博會,依然找到了各種方式,將學術的耕耘化為市場的果實。畢竟,對於畫廊來説,在文獻展和雙年展獲得曝光度,便意味著商業價值。

出生於土耳其的藝術家Nevin Aladag今年同時參與了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和卡塞爾文獻展,其代理畫廊柏林的Wentrup這次總共帶來了十多件藝術家的作品來到巴塞爾藝博會。他于1個月前在威尼斯雙年展開幕期間剛剛創作完成的作品,竟然也已經在此售賣了。

  土耳其的藝術家Nevin Aladag作品

畫廊的Gawain von Mallinckrodt告訴“澎湃新聞·藝術評論”記者,Nevin Aladag的作品廣受關注。他翻開《金融時報》對於藝博會的報道,其作品圖像在最顯著位置。“昨天(預展第一天)我們挂的是這一系列三幅作品,已經賣光了,所以今天我們換上了一個新的系列,現在這個系列是在威尼斯雙年展開幕期間創作的,它是行為藝術的成果。”Mallinckrodt介紹説,“藝術家邀請舞蹈演員在銅板上跳舞,他們會隨著不同的歌曲,跳出不同的舞步,最後銅板上留下凹凸的痕跡,每一幅都以一首歌曲命名。已經有一位收藏家收藏了一整套所有的歌曲,剩下的,我們會單賣。”據悉,威尼斯雙年展開幕周結束後,而今威尼斯的展場播放的是藝術家創作的錄影,同樣的錄影也正在巴塞爾的丁格利博物館展出。而完成的作品,已經在藝博會的展場上獲得了很好的銷量。

Jocelyn Wolff畫廊此番帶來的作品中,有多位藝術家均參與了威尼斯雙年展或卡塞爾文獻展。例如獲得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的藝術家Franz Erhard Walther,還有參加卡塞爾文獻展的Prinz Gholam和Mirian Cahn。

  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的藝術家Franz Erhard Walther作品

畫廊總監桑德里娜·德加爾(Sandrine Djerouet)告訴“澎湃新聞·藝術評論”,這幾位藝術家與畫廊都已經有很長時間的合作關係。這次同時獲得參加兩大展覽的機會,或許有一定的機緣在其中。她很高興帶他們的作品來參展,也願意給大家介紹一些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不過,因為Walther和Gholam是行為藝術家,相對而言,人們還是問的多買的少。“架上繪畫總是好賣一點。”她表示説。

  Kader Attia作品

埃利亞松、奇奇·史密斯、斯坦利·惠特尼、Maria Lai、Sheila Hicks、Kader Attia、Leonor Antunes、Julian Charriere 、Eileen Quinlan

等藝術家的作品,均出現在多家畫廊的展位上面。其中有不少作品,與此前在文獻展/雙年展上展示的非常類似。

這是Michel Blazy第一次登上巴塞爾的展臺。他的作品(在球鞋裏種植物)此前威尼斯雙年展上非常引人注目,同類型的作品也在巴塞爾藝博會出現。代理他的是巴黎畫廊Art:Concept。Moyra Davey的作品在文獻展(雅典和卡塞爾)展出時便極具辨識度,而今同類型的作品也出現在巴塞爾。

  Michel Blazy的作品(在球鞋裏種植物)此前威尼斯雙年展上非常引人注目

中國藝術家耿建翌在威尼斯的參展作品是浸潤色彩的無字天書,這次香格納畫廊也帶來了藝術家同類型的作品。另一家畫廊天線空間此番參與了Statement單元,參展這個單元的畫廊只能展示一位藝術家的作品,他們選擇的是關小的裝置作品《清涼》。關小的影像作品《大衛》而今正在威尼斯的展場迴圈播放。

  關小裝置作品《清涼》

然而,也並非所有藝術家都能夠、適合出現在藝博會的展場。Hans Haacke參與了本屆卡塞爾文獻展,但他“不喜歡自己的作品出現在藝博會”,所以Paula Cooper畫廊無法攜其參展。

美國藝術家Pope. L的聲音作品而今遍佈在雅典和卡塞爾的街巷,在接受《藝術新聞報》採訪時,他表示,自己花了些時間才習慣藝博會的氣氛。儘管Pope. L的聲音作品已經被很多人所熟識了,但如何將這類作品商業化依然是令畫廊頭疼的問題。“幸好有時候我也會畫一些畫。”Pope. L表示。其代理畫廊Mitchell-Innes &Nash本次帶來了多件他的架上繪畫作品。

  美國藝術家Pope. L的架上作品

實際上,在雙年展/文獻展的現場,大部分都是影像、裝置和行為作品,而對於市場來説,架上繪畫始終是最受歡迎的。當藝博會開始借鑒雙年展/文獻展的模式和內容,實際上也潛移默化地改變了自身。比如説,Unlimited板塊,也是超越畫廊展區的局限所作的設置,不少此前參與文獻展/雙年展的藝術家作品就被陳列在這裡。

觀念藝術家Philippe Parreno在威尼斯雙年展上設置了多個燈管,在巴塞爾藝博會,他帶來一棵聖誕樹。“一年有11個月它都是一件藝術作品,到了12月它就意味著耶誕節。”展簽上如是寫道。這件作品挑戰藝術的觀念,也同樣挑戰市場的魄力。藝術家總共製作了11棵這樣的聖誕樹,分別標為1月至11月。據悉,這件作品已經在預展期間成交,價格為120萬歐元。

【相關連結】預展成交和亮點

沃瑟豪斯(Hauser &Wirth)

  Piero Manzoni作品Achrome(1958–1959)

Piero Manzoni作品Achrome(1958–1959)以超過1000萬歐元成交,買家是歐洲個人藏家。Louise Bourgeois雕塑作品Standing Figure(2004)以250萬美元成交,買家是中國個人藏家。Kazuo Shiraga油畫作品Composition BB41(1962)以280萬美元成交。畫廊還賣出了不少參展威尼斯雙年展和卡塞爾文獻展的90多歲羅馬尼亞女藝術家Geta Br?tescu的作品,價格為數萬歐元不等。

Galerie Thaddaeus Ropac

  Sigmar Polke作品Untitled(1983-1984)

Sigmar Polke作品Untitled(1983-1984)以400萬美元成交。Robert Rauschenberg作品Lipstick (Spread)(1981)以90萬美元成交。Georg Baselitz兩件2017年的新作均以50萬歐元成交。

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

  Felix Gonzalez-Torres的作品"Untitled" (Last Light,1993)

Alberto Burri作品Sacco (Sack,1954)以超過1000萬美元價格成交。Sigmar Polke作品Nachtkappe I (Night Cap I,1986)以800萬歐元成交。Felix Gonzalez-Torres的作品"Untitled" (Last Light,1993)以150萬美元成交。

Mnuchin Gallery

  Sean Scully作品Every Night(1984)

Mark Bradford作品Smear(2015)以500萬美元成交。Sean Scully作品Every Night(1984)以60萬美元成交。

佩斯畫廊(Pace Gallery)

  宋冬在Unlimited板塊的作品Through the Wall(2016)

Robert Rauschenberg作品Mow Lounge (Urban Bourbon)以100萬美元成交,買家是一位歐洲收藏家。宋冬在Unlimited板塊的作品Through the Wall(2016)以30萬美元成交,買家是歐洲一家知名博物館。Sol LeWitt作品Hanging Structure 28 B(1989)以75萬美元成交,買家是亞洲後藏家。

樸讚景《公民森林》(2016)

  樸讚景《公民森林》(2016)

在藝博會觀看影像作品通常都是一項挑戰。不過在Unlimited單元呈現的都是體量巨大或者有博物館品質的作品。南韓藝術家樸讚景的《公民森林》是一個針對現當代南韓社會的寓言,飽含藝術家對於近百年來南韓現代化歷程中造成民眾苦難的哀思,也涉及今年發生的世越號沉船事件。“我們仍然生活在後殖民文化中,世越號沉船事件是我們至今沒有跨越的現代性的局限造成的。”藝術家如是説。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