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藝術藏家怎麼打造話語權?

時間:2017-06-16 15:23:56 | 來源:FT中文網

資訊>國際>

不久前,美國藝術家巴斯奎特新的作品拍賣紀錄在紐約蘇富比2017春拍“戰後及當代藝術晚拍”現場誕生,創作于1982年的《無題》以110,487,500美元成交,約合人民幣7.6億元。

此次買下巴斯奎特這件作品的是日本藏家前澤友作(YusakuMaezawa),而他正是去年豪擲重金以創紀錄價格買下巴斯奎特作品的人。在藝術品業界看來,前澤友作是一個真正的收藏家,他只購買那些其真正喜歡的東西,他曾經説過,“我癡迷于巴斯奎特藝術創作中的文化以及他傳奇一生的精髓。”

此次拍賣的這件《無題》在當年被原來的藏家以1.9萬美元從佳士得拍賣行買下之後,就一直沒有在市場上露過面,此次再次出現在市場上,以超過1.1億美元成交,無疑是創造了藝術品拍賣的一個“神話”。由此,我們不禁要問,日本藏家會否重新主導藝術品市場呢?

對於日本收藏家,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在上世紀80年代,富有的日本企業和金融家大肆收購西方藝術品。有關統計資料顯示,從1987年到1990年間,國際拍賣會上40%的西方印象派作品都落入了日本買家之手。這四年間,日本竟然從西方進口了138億美元的藝術品。加之國際賣家、評論分析家等推波助瀾,日本企業家收購西方印象派畫作熱潮一發不可收拾,演變成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對於印象派的全民追捧,連日本的美術館等專業機構也加入其中。在這種狂熱氛圍下,一些不知名的印象派畫家的三流作品也被日本人炒高,為日後印象派作品泡沫破滅埋下了伏筆。

上世紀90年代,在日本的經濟神話隨著股市樓市的大崩盤而破滅後,一些瀕臨破産的日本買家甩賣手中的印象派藏品都難以出手。因而,現在一説起日本當年投資印象派繪畫,總是讓人有一種接受藝術品市場風險教育的味道。

然而,當我們真正重新回顧這段歷史,我們卻可以發現,那些以高價買回的西方藝術品,今天仍舊位於交易價格最貴的藝術品之列。並且在這場泡沫之後,日本也不是沒有收穫,雖然這場瘋狂的購買行為對日本藝術市場的發展帶來了致命的打擊,但日本人由此也對西方的藝術有了具體的了解和認知,並由此誕生了新一代的年輕收藏家,並逐漸成為藝術品市場的主力軍。

像前澤友作這樣的收藏家,其所經營的産業,原本就是高風險、高回報的行業,因而從他們的投資興趣來看,更願意進入到現當代藝術領域,因為只有在這個領域中,他們才可能憑藉著自己的收藏建立起話語權,這無疑是和當年那批老藏家最大的不同。

他們的眼光和對於藝術價值的判斷能力,肯定會有獨到之處,但是問題的關鍵就在於他們的資金是否跟得上。從前澤友作兩次天價買下巴斯奎特作品,我們就可以看到很明顯的“運作”模式,這就是通過一個個天價,讓市場重新來審視藝術家作品的價值,並明顯地讓市場感到其對於這位藝術家的追捧。但正如他們的前輩可能遇到的問題一樣,一旦日本經濟重新出現衰退,特別是他們所處的行業出現危機的時候,這種追捧是否還能持續下去呢?

日本藏家在全球藝術品市場的強勁表現,特別是他們所熱衷的投資對象,值得分析與關注。綜觀這一輪全球藝術的天價拍品,現當代藝術佔據相當大的比例,這也與目前整個藝術品市場急切需要新的熱點密切相關。對於中國的藏家來説,除了要密切關注全球市場的動態,大可不必跟風拍賣,關鍵還是要建立自己的收藏體系,對於自己的收藏目的有一個清晰的了解。

在目前經濟全球化的年代,藝術品市場也逐漸在全球化,如何只關心本國藝術品市場的行為,肯定很難得到全球的認可。在爭奪全球藝術品話語權的過程中,不僅是金錢的較量,更是文化的碰撞,只有真正被廣泛認可的藝術形式,才有可能最終主導市場的話語權,這與誰來購買關係並不大,而更在於市場對於其所創造出來的天價認可度關係很大。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