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幅倫勃朗真跡駕臨

時間:2017-06-16 15:22:36 | 來源:北京青年報

資訊>國際>

《眼部蒙上陰影的自畫像》1634

《嗅覺的寓言》1624-25

《穿金邊斗篷的少女》1632

《老人肖像(可能是拉比)》1645

《書房中的女神密涅瓦》1635

展覽:倫勃朗和他的時代——美國萊頓收藏館藏品展

時間:2017年6月17日開幕

地點:國家博物館南8展廳

“將我比做倫勃朗!這簡直是褻瀆!像倫勃朗般的藝術巨匠,我們應拜倒在他面前,永遠不拿他去和任何人比較!”法國雕塑大師奧古斯特·羅丹的這句感慨,想必概括了西方藝術史中無數藝術大師的心聲。

小城萊頓大師的繪畫起點

在距2014年“永遠的思想者——羅丹雕塑回顧展”完成近3年之後,我們終於有幸將倫勃朗請進國家博物館。作為全球藏十七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繪畫作品最豐富的私人收藏之一,美國萊頓收藏館攜11幅倫勃朗真跡亮相於國家博物館,“倫勃朗和他的時代——美國萊頓收藏館藏品展”特展開始了。儘管在整個展覽展出的六個主題74幅作品中,倫勃朗本人真跡的比重不足1/7,但作為荷蘭國寶級的巴洛克時期繪畫巨匠,考慮到展品高昂的價值和保險金額,11幅倫勃朗作品在同一展覽集中呈現在全國範圍內絕對前無古人。

在全世界各大博物館競相舉辦的倫勃朗特展中,大都聚焦大師黃金期和晚年的成熟作品。而他在初出茅廬,還未曾離開家鄉萊頓前往阿姆斯特丹闖蕩時的早年作品極少能一睹真容。本次特展中集中呈現的11幅創作于1624至1645年的倫勃朗作品,不僅有機會讓藝術愛好者來品讀大師從初出茅廬到功成名就這20餘年中所經歷的繪畫技巧的成熟與改變,更能通過這些作品映射倫勃朗前半生最意氣風發的人生境遇和創作狀態。

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恩于1606年7月15日出生於距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25公里的小城萊頓,而美國萊頓收藏館現有的11幅倫勃朗作品中,不乏其青年時期在萊頓創作的畫作,萊頓收藏也因上述兩個原因而得名。身為磨坊主的兒子,家中並無任何繪畫淵源,但倫勃朗卻對繪畫頗為喜愛,甚至在14歲考上萊頓大學學習古典文學之後不久,出於對繪畫的興趣而棄學從畫。在進入雅各布·范·斯萬登伯格的工作室做了3年學徒,隻身前往阿姆斯特丹師從彼得·拉斯特曼深造半年後,年僅19歲的倫勃朗與他的好友畫家、比他年輕一歲的揚·列文斯在故鄉萊頓合夥開設了工作室(揚·列文斯的自畫像同屬萊頓收藏,得以在此次特展中呈現),並於1627年開始正式招收學生。次年,倫勃朗首位高徒格裏特·德奧正式拜入倫勃朗門下,在本次展覽中也收錄了他的9幅作品。直至1631年末移居阿姆斯特丹,倫勃朗的萊頓時光才最終畫上中止符。可以説,家鄉萊頓是這位荷蘭巴洛克繪畫巨匠邁進大匠之門的起點。

早期作品被歌德讚為“思想者”

在本次特展中,他于1624-1625年間剛剛開設工作室期間的同一系列作品《(三位樂師)聽覺的寓言》、《(昏迷中的病人)嗅覺的寓言》以及《(結石手術)觸覺的寓言》集中亮相。其中《(昏迷中的病人)嗅覺的寓言》更是因畫中病人頭頂上帶有倫勃朗早年親筆簽名“RF”而彌足珍貴。

對比其成熟期以及晚年的作品可以發現,在上述三幅作品中,既沒有他壯年鼎盛時所喜愛描繪的華麗服飾,也沒有晚期潦倒時作品中的深刻與深邃,傳承于卡拉瓦喬的光影明暗對照畫法也尚屬實驗階段。然而,年方弱冠卻天賦異稟的倫勃朗在兩位老師不足4年的專業調教之後,已經熟練地掌握了把控畫面的故事性,以及對人物神態的精準刻畫。這一特徵被比他晚近2個世紀的德國哲學巨匠歌德給予重點關注。歌德在看罷他1633年創作的版畫《好撒瑪利亞人》之後將其譽為“思想者倫勃朗”。他認為,倫勃朗畫中最關鍵的元素在於“他不僅關注畫中的主角,且將圍繞在他身邊的小人物都緊密結合在同一情景中,從這點來看,他所描繪的事件能夠完全重構成為當代情境。”

藝術天才的誕生軌跡往往是與眾不同的,不僅要能兼收並蓄,還必須樹立起鮮明的個人風格。就讀古典文學對歷史題材的熟識;從恩師雅各布·范·斯萬登伯格吸收了對歷史及宗教題材作品的創作要領;鋻於倫勃朗本人從未離開過荷蘭,他對描繪光影明暗畫法的獨到之處也從曾遊歷義大利3年的老師彼得·拉斯特曼身上獲益匪淺(彼得·拉斯特曼的作品《大衛將約押的信交給烏利亞》也在本次展覽中展出)。這些看似互不相關的求學經歷相結合,促成了一代大師最初的成長。

“自拍狂人”的自畫像

凡提到倫勃朗的代表作品,就不能不涉及他的自畫像。身為一位享譽世界的“自畫像狂人”,倫勃朗存世的自畫像多得有點兒像17世紀的“手機自拍照”。在他63歲璀璨的藝術人生中,共創造了近百張自畫像(據不完全統計,包括50幅油畫,32幅版畫和7張素描)。梵谷曾説:“人們都説,而且我很願意相信這點——了解自我很難做到。但其實畫好自己更難做到。”倫勃朗現存的大量自畫像,在照相技術尚未發明的17世紀,除了可以用於研究他本人繪畫技巧的發展和演變之餘,對於解讀他各個時期的內心世界提供了比任何史料記載都鮮活的例證。

看過很多晚年倫勃朗的自畫像,相比之下早年的接觸得較少。其最風光無限也具代表性的《34歲自畫像》創作于1640年,收藏于倫敦國家畫廊,而這次展覽展出了1634年前畫的《眼部蒙上陰影的自畫像》。

2015年在布達佩斯的“倫勃朗與荷蘭黃金時代”特展中,曾擺著他1629年所創作的《自畫像》,時年23歲的倫勃朗還未曾前往阿姆斯特丹闖蕩,一臉的青澀質樸。相比之下,創作于1634年的《眼部蒙上陰影的自畫像》顯然成熟很多,在外形氣質方面也有了顯著提升。1634年7月2日,倫勃朗在阿姆斯特丹迎娶了莎斯姬婭·凡·尤倫堡,是曾資助他的畫商尤倫堡先生的侄女,出自名門望族家境富有。他還在同年加入了聖盧克工會,這個身份允許他教授學生並接收學徒,得以成為個體經營的藝術家。由此可見,1634年的倫勃朗堪稱愛情與事業雙豐收,而我們顯然能夠從同年創作的《眼部蒙上陰影的自畫像》中感受到時年28歲的畫家此刻的意氣風發。

對細節的追求近乎偏執

除自畫像外,倫勃朗最令世人驚嘆的便是他賴以成名的肖像畫。本次展覽展出的《紅衣男子像》、《穿金邊斗篷的少女》、《書房中的女神密涅瓦》,他與工作室共同完成的《安東涅·庫帕爾肖像》皆與《眼部蒙上陰影的自畫像》創作于同一時期。無論是《紅衣男子像》中的鬚髮、《穿金邊斗篷的少女》中模特開衫的金色縫邊、《安東涅·庫帕爾肖像》頸部圍繞的白色針織項巾,還是《雙眼被陰影覆蓋的自畫像》本人身披外套的皮草毛絨質感,這幾幅倫勃朗剛到阿姆斯特丹不久所委約的肖像畫展示出了這位巴洛克繪畫大師對細節幾乎偏執的追求和令人嘆為觀止的精準度。

這其中,尤以1635年的《書房中的女神密涅瓦》堪稱倫勃朗早期作品的經典。披散雙肩的金髮,金色披風的華麗與立體感,裙裝與桌布等布料的質感與垂感,不滿30歲的倫勃朗對物體材質的精確描繪已達爐火純青之境。更值得一提的是,整個畫面用一束高光點亮智慧女神密涅瓦閱讀時的瞬間,凸顯了倫勃朗在繼承卡拉瓦喬光影明暗對照畫法的基礎上,將卡氏極富視覺衝擊力和戲劇張力的高光調整為更貼近日常生活燭光的漸變氛圍。在弱化劇烈衝突的同時,通過光影的明暗變化突出人與環境相結合的空間感和立體感。能在而立之年達到如此繪畫功力,倫勃朗成為當時阿姆斯特丹首屈一指的肖像畫家也就不足為奇了。

《夜巡》後潦倒卻仍堅持自我

縱觀倫勃朗的藝術人生,以他1642年所創作的傳世經典《夜巡》為分水嶺來劃分是最為恰當的。從小城萊頓來到阿姆斯特丹發展一舉成為當時全城熱捧的名畫家,創作《夜巡》前的倫勃朗可謂風光無限。我個人認為,倫勃朗之所以在西方藝術史上有著如此舉足輕重的地位,源於他在完成《夜巡》後從巔峰走向潦倒仍堅持自我藝術風格的魄力和膽識。飽受爭議的《夜巡》導致訂單寥寥,夫人莎斯姬婭去世和最終破産的生活窘境,仍不能動搖倫勃朗忠於自我風格且並不刻意迎合市場好惡的決心。《夜巡》前的倫勃朗注重描繪華麗美,而《夜巡》後的他則專注于不加粉飾的寫實和深邃的情感刻畫。這個畫風趨勢的轉變從展出的1640年《白帽婦女像習作》便可初尋蛛絲馬跡,並從兩幅1645年的習作《老人(可能為拉比)肖像》和《少女頭像》得到充分證實。

11幅倫勃朗真跡的集中呈現,堪稱一部濃縮的畫家前半生自傳,能夠讓觀者切身感受到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心境時,這位繪畫大師通過畫筆所記錄下來的心路歷程。“我曾受益於三位大師:自然,委拉斯開茲和倫勃朗。”這是西班牙繪畫巨匠弗朗西斯科·戈雅的自白。而受益於倫勃朗的藝術家們,又豈止羅丹和戈雅二人?

零距離接觸這位荷蘭國寶級繪畫巨匠真跡的觀者,在欣賞他精湛繪畫技巧的同時,切記站在畫前,細細品讀這位羅丹口中的巨匠通過手中的畫筆所講述的人生故事。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