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的瓦工:肖恩·斯庫利

時間:2017-06-14 19:18:41 | 來源:美術報

資訊>國際>

6月8日,肖恩·斯庫利的個展“名作‘陸地線’”在華盛頓的赫什霍恩博物館和雕塑園開幕,展覽將至10月1日。斯庫利1945年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1975年移民美國,創作和生活輾轉于美國紐約、西班牙巴塞羅那和德國慕尼黑。同時他在1989年和1993年兩次獲特納獎提名,哲學家阿瑟·丹托(ArthurC.Danto)稱其為“屬於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油畫大師之一”。

本期域外帶你走進被譽為“靈魂的瓦工”的肖恩·斯庫利的抽象藝術世界。

  肖恩·斯庫利 房間裏的人 1967年

薩義德(EdwardWadieSaid)在《寒冬心靈》中這樣形容流亡者:大多數人主要知道一個文化、一個環境、一個家,流亡者至少知道兩個;這個多重視野産生一種覺知;覺知同時並存的面向,而這種覺知——借用音樂的術語來説——是對立的。流亡是過著習以為常的秩序之外的生活。它是遊牧的、去中心的、對位的;但每當一習慣了這種生活,它撼動的力量就再度爆發出來。

肖恩·斯庫利(SeanScully)是戰後抽象主義繪畫中一位重要的國際藝術大師,亦是一位爆發出這種撼動力量的流亡者。《金融時報》認為他“與歷史上那些用繪畫賦予人類愉悅感、探索人性重要價值的藝術大師並駕齊驅”。

超越形象

而這樣一位抽象藝術大師的藝術之路卻並非從抽象起步。在紐卡斯爾大學求學時,斯庫利接受的還是傳統具象繪畫教育。在他1967年《房間裏的人》中,還能明顯地看到馬蒂斯一般的用色與結構。緊接著1970年摩洛哥之行,他眼中的一切都是幾何圖案。但這些又區別於工業生産方式影響下的標準化幾何形狀。同時,摩洛哥織物的條紋圖案和色彩給斯庫利留下難忘的視覺衝擊。“在那裏你能體會到狂喜的感覺,但人們又是在繽紛的織物中有條理地製造這種精神體驗。伊斯蘭教沒有神像,人們編織彩色條紋,用抽象建構世界觀,這非常動人。”

於是他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轉向抽象——創作網格式的繪畫作品。不過這些網格形式的繪畫中仍包含具象的意味,透露出城市形象的蛛絲馬跡。彼時斯庫利的作品深受蒙德里安的構成主義影響,充分體現一種嚴謹的秩序感。1971年創作的《紐卡斯爾爵士樂》、1973年創作的《對角線》都與蒙德里安的《百老彙的爵士樂》一脈相承。

1975年,受大西洋彼岸極簡派吸引,斯庫利選擇了當時更活躍、更自由的紐約。進入新環境後他開始使用工業材質,用粗鬃毛刷在畫布上肆意揮舞,或將層層膠帶藏在丙烯塗色中。“當時的美國社會非常野蠻、暴力,但這種動蕩不安、‘達爾文式你死我活’的狀態又非常吸引我,我像礦工般生活,肩負著開採重任。我喜歡用膠帶創作,它們讓顏料更具條紋感,當我把膠帶揭開時,會發出一種黑色的嗡嗡聲,就像俳句和禪學經義一樣。”他完全放棄了具象感——採用條紋、條帶和油漆塊狀顏料——探索情感穿透力在色彩中的潛能。整個70年代轉變的本質在於斯庫利認為與其具體地介紹某種事物“在中國是什麼樣,在倫敦是什麼樣,在莫斯科是什麼樣”,更希望找到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普世的真實。最終他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徹底超越形象限制。

打破邊界

從具象到抽象,從網格到矩形,在那些既明艷又暗沉、堆積著豐厚記憶的色彩中,斯庫利實踐著他的藝術“越獄”之旅。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斯庫利曾經試圖將抽象性從極簡主義帶來的混雜中分離出來,“一想到新的創作會讓人們不再迷信美國的抽象主義和極簡主義,就令人興奮”。於是斯庫利80年代的作品,很多采用切割、切片、對接的方式,展示了一種荒謬、不舒適卻具有一種獨特的美感。正如創作于1981年的《前與後》,某種意義上這是一件雕塑作品,斯庫利用他獨有的條紋語言繪製了紐約摩天大樓擠壓在一起的模樣。

《前與後》創作起源於斯庫利的倉庫閣樓中建造倉庫時剩下的木板木條。他將這些尺寸、質地不一的木頭改裝成畫板,把它想像成是不同的人,面向不同的方向,所以命名為《前與後》。這幅新作品在紐約皇后區一個不起眼的朋克音樂家活動的畫廊裏展出。斯庫利認為這裡很適合他的作品——畫作本身即擁有一種音樂性,一種與現實不協調的抒發。很多人站在《前與後》面前的那一刻,就有了深深的共識:儘管它是如此抽象,你卻知道他説的就是紐約,他被迅速讀懂。斯庫利情感中的複雜性和矛盾性,通過大小不一的結構和顏色之間的對比表現了出來。

2012年的《夜與日》由八幅豎條鋁塑板油畫並排組合而成,是一幅“崇高又具有浪漫色彩”的作品,其中每一件都是由高度不一的黑色和灰色橫紋構成,像一列黑暗中穿行的火車。藝術家自己的評價是:“黑色對我來説是一種強有力的顏色。馬蒂斯曾將黑色稱為色彩中的女皇;而在對我産生深遠影響的西班牙繪畫中紅、黑色有一種令人折服的美麗;畫家委拉斯貴茲、戈雅和畢加索都證明了這一點。更不用提我童年就熟知的宗教天主教。人們説天主教徒每天都想到死亡的黑色,我也是這樣的,時刻為它在做準備。我們在觀看這張照片的時候,更多的是,更多的視覺經驗來自於畫面呈現的韻律感和節奏感而引發的許多聯想。”

  肖恩·斯庫利 對角線 1973年

觸控情緒

《光之壁》系列中最早的一件創作于1998年。整個系列均由數個長方形矩陣構成,沒有具象的畫面,每一矩陣都使用了一種顏色,充滿節奏和抒情的筆觸自由地越過邊界,向另一個空間延伸,矩陣的顏色由多層油畫顏料疊加而成,層次從稀薄到粘稠。創作于2011年的《光之壁·熱量》,描繪了地中海熾熱的陽光和海水所代表的生命力。畫面的高暖色調讓人聯想到地中海地區燦爛的陽光之下的黃昏景象。《光之壁》系列作品的副標題的用途往往不是為了方便將作品從整個系列中區分出來。更多的是,無論是從一開始還是在創作途中,這些主題促進了圖像的産生。它們不是具體的風景或者肖像,卻提示了藝術家的某種情緒。

2013年斯庫利創作了新的系列——“路線”,無疑以更自由的方式重溫了70年代的極簡主義。這些作品的畫面一般由六至七道的手繪橫紋構成,每一道橫紋都是一種不同顏色,筆墨痕跡非常明顯,甚至有一種高低不平的感覺,作品就是這些不同顏色的疊加結果。《路線·黃》包括六道顏色的橫紋,用色非常節制,畫面被三條黑色的橫紋打斷,跳動的黑色和灰色、棕色以及橙色融合在一起,指向一個廣闊無邊的時空。

肖恩·斯庫利玩過搖滾開過藍調俱樂部,他的創作深受音樂和文學影響,U2樂隊主唱波諾曾形容斯庫利為“靈魂的瓦工”,他説:“我很幸運能與肖恩·斯庫利的作品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它們毋庸置疑是音樂的、富有詩意的。”但最根本的是,從義大利藝術家莫蘭迪身上“不妥協、不逐流”的精神傳承使肖恩·斯庫利在長達50年的藝術生涯中始終如一,以自己的方式拒絕一切風尚和流行,堅持對藝術內在的追求。斯庫利筆下線條柔和的多彩矩形,正如都柏林鄉郊一排排樸素小平房,米黃、深棕、粉藍……它們在愛爾蘭詩意氤氳的天空下浮動著。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