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紀》局部
盛年:碩果纍纍
1496年,米開朗基羅來到羅馬,創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庫斯》和《哀悼基督》等。23歲的米開朗基羅受法國紅衣主教委託,為聖彼得教堂製作《哀悼基督》雕像。這件雕像的問世,使米開朗基羅名蓋羅馬。
1501年8月,米開朗基羅應約將一塊35年前被毀壞的巨大的大理石雕刻成一尊塑像。面對一塊沒有生命的石頭,他認為自己所要做的,就是把石頭中的人解放出來,給他生命。他一層又一層、一錘又一錘,經過數年與世隔絕的苦幹,終於把一個英雄美少年從沉睡的石頭中喚醒。
1504年4月,這座雕像正式豎立於佛羅倫薩市政廳大門之前。大衛體格健壯,神態堅定,左手輕推肩上的投石帶,在投入戰鬥前的瞬間,他側首注視左前方,目光如炬。從《大衛》面世以後,年僅26歲的米開朗基羅被世人公認為最偉大的雕塑家之一。
米開朗基羅代表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他創作的人物雕像雄偉健壯,氣魄宏大,充滿了無窮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徵。他的藝術創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常常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鬥爭的精神面貌。
1505年應尤裏烏斯二世邀請,米開朗基羅赴羅馬為教皇在聖彼得教堂內建造陵墓,米開朗基羅的建造才華,使教皇的藝術總監勃拉曼特極為妒忌,他唆使教皇暫不修陵墓,強求雕刻家去畫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米開朗基羅用了四年零五個月的時間以超凡的智慧和毅力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壁畫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創世紀》。
《被縛的奴隸》
《摩西》
1513年,教皇陵墓恢復施工,米開朗基羅曆盡艱辛磨難創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 《被縛的奴隸》年輕健美,試圖掙脫捆在胸前的綁帶;雖雙目緊閉呈垂死狀,但面部表情安詳,似乎因對勝利的遐想而略含微笑,表現出對壓迫的反抗和對解脫的渴望。《摩西》是一尊半神半人的雕像,是基督教和世俗的完美結合形象。米開朗基羅有意誇張摩西的長鬍鬚,他一手捋著長鬚,鬍鬚的轉折動勢既顯示出內心激憤的情緒,更顯得德高望重的君王權威。
1519-1534年,41歲的大師重又回到佛羅倫薩,出生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利奧十世又強迫米開朗基羅為其祖宗聖羅倫佐陵墓製作雕像,他創作了他生平最偉大的作品——聖洛倫佐教堂裏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著名的《晝》《夜》《晨》《暮》雕像就是安放在這座陵墓的石棺上。
《基督架下》
暮年:一直在創作
垂暮之年的米開朗基羅再次拾起錘子和鑿子。在給朋友和傳記作家喬爾吉歐瓦薩瑞的信中,大師寫道:“親愛的喬爾吉歐,我的手在顫抖,耳朵也差不多聾了。現在我只是一口袋的骨頭。蜘蛛爬進了一隻耳朵,蟋蟀在另一隻耳朵裏整夜地叫。我疾病纏身,我是如此蒼老,連死神都急於把我拽走。我在雕塑另一幅聖母憐子像。希望上帝允許我把它完成。”在他最後的作品《基督架下》中,米開朗基羅把自己描繪為放棄了自己的墓穴來迎接基督的老人尼克德馬斯。直到他生命終止前八天,他一直在創作一尊被稱為《榮德尼龍聖母憐子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