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6日到10月25日,美國畫家詹姆斯·畢紹普的個展在紐約曼哈頓大衛·茨維爾納畫廊展出。 本次展覽展出了藝術家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早期的大型油畫作品,也展出了藝術家從1986年起至今的小型紙上繪畫作品。此次展覽是自1987年之後詹姆斯·畢紹普再度在紐約舉行個展。
詹姆斯·畢紹普1927年出生於美國密蘇裏州,後在華盛頓大學學習繪畫,1953年在黑山大學學習並從羅伯特·馬瑟韋爾的畫中受益匪淺。在1957年他隻身前往歐洲並在法國定居。1966年回到紐約,因此幾乎沒有受到美國戰後抽象表現主義、波普藝術、色域畫及極少主義的影響。他還曾在義大利學習過文藝復興時期洛倫佐等大師的油畫作品。
詹姆斯·畢紹普的藝術創作受到了歐洲及美國二戰後抽象藝術的影響,併發展出了一套他自己獨有的抽象藝術語言。他的藝術作品探索了材料的模糊性與矛盾性,包括研究了繪畫的透明和不透明、平面性與空間性,以及線性構圖及鬆散構圖之間的關係。他的繪畫通常都是由單色或是幾種大的幾何色塊組成,美國詩人及藝術評論家約翰·阿什伯裏(John Ashbery )評價他的畫“一半是建築,一半是空氣”。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畢紹普發展出了自己特有的顏色語言,這一時期的繪畫特點持續了二十多年。他在這一時期的繪畫減少了所運用的色彩,並在畫面中添加了建築中的抽象元素,畫幅通常都是大幅的四方形,加強了觀者對於空間的感知。此次展覽展出的作品包括《擁有》(1970年)、《狀態》(1972年)以及《現在》(1981年)。 藝術家通過將多層單色顏料疊加,從而創作出了一種離散的繪畫結構,在這種抽象繪畫中描繪了門、窗、立方體等等,呈現了一個個不穩定的空間。早在1967年創作的《無題》中,畢紹普將白色與其他色塊並置,創作出了簡單卻又能引起精神共鳴的抽象構圖作品。
展出的《狀態》這幅作品創作于1972年,是一幅四方形大地色的單色繪畫作品,這色彩就像是沾滿了畫面的泥土或是已經幹透的血液。畫面分為上下兩部分,上方為懸浮著的兩個田字格,下方則空無一物,整個畫面像是一間有兩個窗戶的房間,色彩的變化使得整個空間顯得極不穩定且變化莫測。另一幅展出的方形繪畫作品《現在》創作于1981年,畢紹普以灰色的單色描繪出了自己對於不斷變化和永恒的現在的理解。一眼望去整個畫面像是除了灰色的色彩外空無一物,而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畫面的下方,一個尖塔形的結構從畫面的邊緣處仿佛要向上升起,從畫面底色的灰色中慢慢顯現。 畢紹普將他繪畫中的視覺體驗與對現實與變化的哲學理解相結合, 創作出了一個個看似平面化但實則為與現實相分離的空間,像是要把人吸引進去。
詹姆斯·畢紹普並不認為在抽象繪畫中藝術家的感情是多餘的,他的繪畫中充滿了矛盾及碰撞衝突的感情,他認為繪畫是藝術家創作的一種特殊語言,觀者需要通過學習這門語言才能了解藝術家的真實想法與情感表達。(來源:Hyperallergic 編譯:孟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