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亞藝術中心最早在切爾西的大樓
曼哈頓西區的藝術據點
據紐約曼哈頓的地理分區,切爾西指第七大道以西至哈德遜河沿岸,南邊以14街為界,北抵34街一片接近方形的區域。該區擁有切爾西市場(ChelseaMarket)、切爾西碼頭(ChelseaPier)等大眾經常光顧並喜愛的景點,以及近年進駐的谷歌公司紐約分部。切爾西的畫廊區主要集中在東西位於10至11大道,南北跨越19至26街的一片集中地段,這個地段以前是工廠區,後來由於紐約工業外移,加上此段交通相對不夠方便,變得比較蕭條,直到成為紐約藝術的重要據點,才重現生機。
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蘇荷區畫廊的式微,畫廊逐漸遷移到切爾西或布魯克林。與曼哈頓57街、上東區畫廊的古董式畫廊不同,切爾西畫廊主要經營的是當代藝術,充滿了鮮活的新氣象。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畫廊區遭到巨大的影響,關閉或者遷出的畫廊非常多,數量由200多家減少到100多家。
2009年,切爾西區核心地段靠近第十大道的一段廢棄高架鐵路被改建為“高線公園”(TheHighLinePark)並對公眾開放。“高線公園”剛剛開放立刻成為曼哈頓的時尚景點,為切爾西區的發展注入了一注興奮劑。
今天,切爾西是曼哈頓著名的藝術據點,充當著新藝術走向收藏的重要橋梁。
切爾西畫廊的小週末
切爾西的週末,是從週四傍晚開始的。大多數展覽的開幕式都設在週四傍晚6點至8點,也有少數設在週五傍晚。
如果在週四前往切爾西參加畫廊的開幕式,你會感到金融危機與紐約應該沒有什麼關係,因為這些開幕式簡直是太熱鬧了。展覽開幕式是切爾西畫廊區人氣最為旺盛的時刻,因為此刻藝術家會在現場出現,同時出現的還有藝術家的朋友圈。曼哈頓上班一族的文青們,是參加展覽開幕式的主力。
2014年1月9日,位於19街的前波畫廊舉辦了“鄭勝天與王冬齡作品展”,王冬齡專程從中國前來出席,現場還可以看到蔡國強等藝術大腕。有了藝術明星的助陣,開幕式相當熱鬧。2013年3月29日至4月27日,位於25街的佩斯畫廊舉辦張曉剛個展,開幕式當晚,展廳被觀眾擠得水泄不通,參加者超過1000人。張曉剛出席開幕式,同時出席的還有著名美國藝術家查克·克羅斯(ChuckClose),以及羅伯特·摩根(RobertMorgan)、理查德·韋因(RichardVine)等著名藝術評論家。2012年5月4日,位於西19街前波畫廊斜對面的DavidZwirner畫廊為旅法華裔藝術家嚴培明的個人展覽舉辦開幕式,出席開幕式的觀眾也頗為踴躍。同一天,在西24街上的高古軒畫廊(GagosianGallery)舉辦的理查德·阿威頓(RichardAvedon)攝影展,門口更是排起了長龍。
切爾西畫廊的明星畫廊
據悉,較早遷入切爾西的畫廊,是迪亞藝術中心(DiaCenterfortheArts),位於西22街548號,該中心成立於1974年,早期主要在蘇荷區活動,1987年進駐切爾西。迪亞藝術中心購買了這座4層樓的房子,並在門口種植、擺放了5棵樹和5條石柱,作為博伊斯“7000棵橡樹”計劃從德國卡塞爾到紐約的延伸部分。今天,迪亞藝術中心已經搬遷到馬路對面的535號大廈,展覽部分已經外遷到遠離曼哈頓的培根鎮(Beacon),擁有了更大的展覽空間,切爾西只剩下基金會辦公室和經常舉辦講座和學術活動的會議廳。切爾西畫廊區的開拓者,今天在切爾西已經沒有了自己的展覽業務。而548號大樓,今天已經成為主要用來舉辦藝術博覽會的場所,如2014年3月初紐約軍械庫藝術週期間的“獨立藝術展”(IndependentArtFair),2014年5月份Frieze藝術博覽會期間的“局外者藝術展”(OutsiderArtFair)等。
西19街的DavidZwirner畫廊于2013年冬天最寒冷的時候曾經創下一個紀錄—11月8日至12月21日草間彌生展覽“已到達天堂的我”(IWhoHaveArrivedInHeaven),觀眾需要排隊四五個小時才可以進入展廳觀看。該畫廊1993年誕生於紐約蘇荷區,2002年搬遷至切爾西,2006年擴展到隔壁的西20街,面積由1萬平方英尺擴張到3萬平方英尺。2012年,DavidZwirner畫廊更是橫渡大西洋,將業務擴展到英國倫敦。
拉裏·高古軒(LarryGagosian)創辦于洛杉磯的高古軒畫廊(GagosianGallery)也許是全世界最大的連鎖畫廊,目前在全球9個城市擁有11家畫廊,其中紐約就有3家。1989年,麥迪遜大道畫廊開張,1991年進入蘇荷區,1999年將蘇荷畫廊搬遷至切爾西。在切爾西畫廊區的高古軒畫廊,除了舉辦了上文提到的理查德·阿威頓攝影展,還有2013年8月義大利建築藝術家倫佐·皮亞諾(RenzoPiano)的建築回顧展也極具規模。
佩斯畫廊(PaceGallery)由藝術經紀人兼電影製片人艾恩·格裏姆切爾(ArneGlimcher)于1960年在波士頓創辦,如今已經將業務擴展到北京。在紐約的五家畫廊,其中切爾西就有四家,是切爾西地區擁有連鎖畫廊最多的機構。佩斯畫廊在切爾西佔據著最重要的位置,推出的藝術展覽也是非常吸引人氣。最近兩年推出的中國藝術家有張曉剛和張洹。
瑪麗·布恩畫廊(MaryBooneGallery)也是從蘇荷區外遷後擴展至切爾西的例子。這家畫廊1977年創辦于蘇荷區的西百老彙大道,1996年搬進第五大道中央公園旁邊的745號,也就是今天蘋果公司旗艦店的隔壁,2000年擴業至切爾西區的西24街541號。
ACA畫廊成立於1932年,是美國現存最古老的畫廊之一,從上東區搬至切爾西區西20街529號,目前畫廊已經經歷了4代管理者。筆者採訪之時,畫廊的總監傑弗裏·伯根不在,總監的兒子凱斯介紹了畫廊的歷史,並展示了部分令人驚嘆的藝術收藏,辦公室裏陳列著他們珍藏的一件義大利藝術家兼藝術史家瓦薩利的油畫作品。
藝術家聯合畫廊
除了商業畫廊之外,還有一種特別形式的畫廊,是由藝術家聯合成立的非營利畫廊,被稱之為CO-OP畫廊。
目前位於切爾西區西25街530號4樓的藍山畫廊(BlueMountainGallery)最早成立於1968年,原名綠山畫廊(GreenMountainGallery),位於蘇荷區Perry街,1980年更為現名。目前該畫廊有33名藝術家,也就是説,畫廊由33名藝術家共同擁有,每人需要交納一定費用,用於租借畫廊空間,還需要在展覽中值班。所以,這些畫廊的工作人員多數是藝術家本人或者親戚朋友。
在藍山畫廊隔壁,同一層樓上的還有另外兩家畫廊。王子街畫廊(PriceStreetGallery),1970年創辦于蘇荷區王子街,目前擁有36名藝術家,1980年搬至蘇荷區Wooster街,2001年從蘇荷區搬至切爾西。包厘畫廊(BoweryGallery),1969年創辦,2012至2013年的會員費為每月170美元,初始會員費500美元,另外還要到畫廊值班,會員有義務維持畫廊的正常運作,會員權利包括二至三年一次的個人展覽以及不定期的集體展覽。
切爾西的中國畫廊
2008年之前,切爾西至少有三家由華人經營的畫廊,今天只剩下一家“前波畫廊”,另外兩家“中國廣場”和“798先鋒畫廊”都沒能熬過金融危機的寒冬,撤出切爾西。
前波畫廊2000年在紐約成立,首次展覽是北京藝術家呂勝中個展。目前,前波畫廊已經成為紐約唯一一家由華人經營從事推廣中國當代藝術的畫廊。前波畫廊是紐約地區最活躍的畫廊之一,除了定期的展覽之外,2008年古根海姆博物館的蔡國強回顧展、2011年宋冬在MoMA的個人藝術展等這些頂級的博物館展覽,前波畫廊都是協辦方。2014年3月紐約軍械庫藝術展,前波畫廊也在其中,推出中國當代藝術家趙趙的作品。前波畫廊的藝術總監茅為清,一直是中國藝術走向國際舞臺的推動者。除了切爾西的畫廊,前波在紐約上州還擁有一個“藝田”的藝術基地,其建築由艾未未設計,有時會舉辦藝術活動。2007年,前波畫廊在北京草場地設立畫廊,實現中美兩地藝術的聯動。
中國廣場(ChinaSquareGallery)2007年成立於切爾西區25街,5月10日舉辦首次展覽,據中國廣場在新浪網部落格帳號文章的記錄,首次展覽參展藝術家包括艾未未、王慶松、史國瑞、陳家剛、馬六明、肖魯、崔岫聞等,出席開幕式的包括蔡國強、張宏圖、艾敬,以及國際攝影中心負責人、MoMA策展人、《美國藝術》雜誌主編等。不過,兩年後的2009年,在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廣場宣佈退出切爾西,遷至下東城,並改為預約參觀,也就是由公開畫廊變成了私設畫廊。
“798先鋒畫廊”原名“548先鋒畫廊”,2005年底開業,原位於切爾西區的西28街,2006年3月更名為“798先鋒畫廊”,喬遷至西25街511號。目前通過網路可以搜尋到該畫廊在2006年至2008年的多場藝術展覽。在那段時間筆者也曾經數次參觀過該畫廊,但不知不覺中,這個畫廊已經在切爾西區消失了。網路上的一個疑似該畫廊的網站www.798avantgallery.com,卻已成為一個醫學服務的網頁。
切爾西畫廊區前景
曼哈頓蘇荷區曾經由工廠區變成藝術家工作室和畫廊,名氣擴大之後,加上美國經濟升溫,蘇荷區很快變成了時尚商業區,著名的百貨公司和個性服裝店進駐,租金不斷推高,藝術家只好遷出蘇荷,前往交通不便的切爾西,或者乾脆離開曼哈頓而前往租金更加低廉的布魯克林。
今天的切爾西畫廊區,同樣面臨當年蘇荷區租金不斷提升的問題,數幢大樓正在興建,汽車的展覽廳也已經進駐至畫廊大廈的一樓。切爾西北側的“哈得遜大院”(HudsonYard)建築群正在賈維茨中心(JavitsConventionCenter)旁邊興建,一個比洛克菲勒中心更巨大更時尚的現代化城市區域中心即將建成,7號地鐵延伸至賈維茨中心的車站即將竣工通車。切爾西區南面的惠特尼博物館新館將於2015年春天投入使用。
切爾西畫廊區的命運將會怎樣?能否避免當年蘇荷區畫廊衰落的命運?只有等待時間去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