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文學理論與批評經典”是一套學術翻譯叢書,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是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叢書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入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文學批評領域的院士中,選擇9位院士的文學批評力作,譯介給中國學術界。所選內容涵蓋詩歌批評、小説批評、戲劇批評和文化批評,尤其對當代美國詩歌批評的學術成果做了重點譯介。最近二三十年來,我國外國文學批評界大量翻譯介紹了國外的文學理論著作和思想著作,對我國的文學研究發展産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與外國文學理論著作的翻譯相比,對外國某一領域的有代表性的文學批評專論的譯介還有待加強。這套叢書産生的初衷,就是想在這方面有所彌補。本叢書力圖通過對當代美國文學批評家精心之作的翻譯,向中國學術界展示“理論熱”之後,美國文學批評家如何更新文學批評方法,以更寬廣的學術視野和更包容的態度對不同類型的文學進行有效的批評。與一些所謂的解構主義批評不同,在這些出色的學術研究中,文學的邊界不僅沒有消失,文學本身不是正在死去,而是以新的特點獲得了新生,充滿了活力,讓我們看到了文學的永恒魅力。我們從這套叢書中還可以看出,一個偉大的負責任的批評家不能利用自己的專門知識去曲解文學、誤導讀者甚至去毀滅文學,而應該通過批評與闡釋,探索文學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以及社會的價值,引導讀者閱讀和欣賞文學,從中得到教誨。這一點對於我國文學批評中盛行的文學經典的戲説和大話傾向,其警示意義是不言而喻的。這套叢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今美國文學批評領域的成就,編者期望這套叢書能對我國的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建設有所啟示,進而推動我國人文學科的學術發展和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繁榮。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AAAS)創辦于1780年,是一個蜚聲世界的、獨立的學術研究機構。這個組織每年都要在美國及世界範圍內選取當代最傑出的人才成為該院的院士。在230餘年的歷史裏,“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和藝術、公共管理等各領域一共選舉産生了4000多位美國院士和600多位外籍院士,其中包括20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和100多位普利策獎獲得者。目前入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文學批評領域(含語文學學者)且仍然健在的院士僅有169人,他們均是當今詩歌、小説、戲劇和文學文化理論及批評方面的頂級專家,其學術思想在美國及世界文學和文化批評界都有著重大影響。
20世紀堪稱是一個“理論的世紀”。建國以來,國內出版界組織力量翻譯了大量外國文藝理論經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上海譯文出版社聯合推出的“外國文藝理論叢書”以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和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共同推出的“外國文學研究資料叢書”,意義重大。這兩套叢書的選材範圍涵蓋了從古希臘羅馬至現代的文學理論,幾乎囊括了國外最重要的文學理論與批評經典,對我國的文學研究和理論建設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20世紀 80年代以來,大量西方的文學批評理論被介紹引入中國,如強調意識形態的政治批評、以社會和歷史為出發點的審美批評、在心理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精神分析批評、在人類學基礎上産生的原型—神話批評、在語言學基礎上産生的形式主義批評、在文體學基礎上産生的敘事學批評,還有接受反應批評、後現代後殖民批評、女性主義批評、新歷史主義批評、文化批評、倫理批評、生態批評等。這些批評是我國文學研究中經常使用的批評方法,形成了我國文學批評中西融合、多元共存的局面,推動著我國文學批評的發展,造就了我國文學研究領域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
可以説,外國文學理論的引進極大地開闊了我國文學研究者的視野,使我們的研究走向深入。然而,在一陣陣理論熱浪的背後,也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這就是文學批評偏離了對文學的批評。有一些打著文化批評、美學批評、哲學批評等旗號的批評,往往顛倒了理論與文學之間的依存關係,割裂了批評與文學之間的內在聯繫,出現了某些理論自戀(theoretical complex)、命題自戀(proposition complex)、術語自戀(term complex)的嚴重傾向。這種批評不重視文學作品(即文本)的閱讀與闡釋、分析與理解,而只注重批評家自己某個文化、哲學或美學命題的求證,造成文學理論與文學文本的脫節。在這些批評中,文學作品被肢解了(用時髦的話説,被解構了、被消解了),自身的意義消失了,變成了用來建構批評者自己文化思想或某種理論體系或闡釋某個理論術語的自我演繹。文學的意義沒有了,自然文學的價值也就沒有了,其結果必然是文學的消失導致文學批評家的自我消亡。這種傾向的産生,一方面是我們對西方一些影響巨大的思想家如德里達、利奧塔、拉康、賽義德等人的理論的誤讀或消化不良所致;另一方面也是我們在翻譯介紹西方文學批評理論時還沒有為中國學者提供充分的可供學習和借鑒的範例。正是考慮到這一點,我們選擇了9部當代美國文學批評的力作譯介給讀者,試圖展示當前美國文學批評界“理論熱”之後建立在文本細讀和學術洞見之上的另一幅批評圖景。
自20世紀90年代起,盛行于美國的各種文學批評理論開始在美國學界遭受冷遇。對於美國大學英語系名目繁多的理論課程,賽義德十分不滿,將其稱為“殘缺破碎、充滿行話俚語的科目”。2006年,美國現代語言協會(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的時任主席、著名批評家瑪喬瑞·帕洛夫也針對文學批評理論與文學的泛文化批評亂象告誡同行們説,大學的文學批評教授們可能是在“沒有適當資格證明的情況下從事文學研究的……而經濟學家、物理學家、地質學家、氣候學家、醫生、律師等必須掌握一套知識後才被認為有資格從事本行業的工作,我們的文學研究者往往被默認為沒有任何明確的專業知識”(參見威廉·崔斯:“英文係的衰退”,《美國學者》2009年秋季刊)。美國布朗大學教授羅伯特·斯科爾斯也將大學英文專業的衰落歸咎於理論的過度膨脹。在不少專家看來,那些花樣翻新的時髦理論消弭了文學的人文價值,抽空了文學的道德情感內涵。美國國內的這一反“理論熱”現象很快引起了我國文學研究界有識之士的注意,並引發了對“理論熱”之後的美國文學教學與研究的熱烈討論。例如,本世紀初我國有關文學倫理學批評的研究與討論,就是在理論熱之後對文學理論與批評的深度反思。我們認為,文學批評是對文學的批評,因此文學批評不能離開文學文本。只要脫離了文學,不對文學的文本進行分析和解釋,文學批評根本就無法存在。只要脫離了文學文本,所謂的文學理論只能陷於空談,變得毫無價值。我們反對“不讀而論”的概念推理式研究,推崇富有情感交流的、有個人洞見的對文本的解讀式批評,主張批評者要擔當起文學批評的倫理的責任。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並非易事。我們此次翻譯的這套文學批評叢書,就是為了給國內學者如何認識和理解文學批評提供一些可資借鑒的範例。
20世紀以來,美國的文學研究空前繁榮,出版了大量影響深遠的學術著作,但我們只能從中挑選部分傑作,翻譯介紹給中國讀者。從中可以看出,美國同行們在文學研究方面有其突出的優點:方法多樣,務實求新,細緻深入,特色鮮明。這些專著均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借得認真閱讀和參考。我們希望這套叢書能夠給中國讀者的文學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