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海外

今年倫敦泰特美術館的最後一場大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2-04 16:11:38 | 文章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秋日週末的早晨,踏著滿地的金色落葉,匆忙地趕往倫敦泰特美術館,去欣賞2012年最後一場大展:“拉斐爾前派:維多利亞先鋒”(The Pre-Raphaelites: Victorian Avant-garde),準備好在擁擠中進行一次美的巡禮,經歷一次感官享受和心靈鳴奏。

儘管對“拉斐爾前派”的種種妖艷種種神秘早已爛熟於心,然而,走入展廳,置身和面對超過150幅其流派重要作品之原作前,還是被鎮住了:睡蓮般迷離而憂傷地仰臉飄浮在自然萬物間與死神對話的《奧菲利亞》;輕扶細腰顯示婀娜身形的刺繡女《瑪麗安娜》;棕色卷髮高高揚起,渾身散發著妖魔神靈氣息的《夏洛蒂小姐》;紅髮似火,神情恬淡,臉部脖頸和衣裙線條似水般柔和的《麗麗絲小姐》,還有那幅色彩如焰火般四射、華麗非凡的《維納斯的禮讚》等等。

叛逆者的緬懷

最初,他們就只是一撥藝術學生。就像所有對墨守成規的課堂教育厭倦的年輕人,他們是叛逆者,是挑戰者,他們對在學的皇家藝術學院“機械化”、“學院派”的教學內容和模式不滿;他們正處於“狂妄”的年齡,最富創造力的時刻,又恰逢一個社會正在發生劇烈變遷的年代。

約翰·米萊斯、但丁·羅塞蒂、威廉姆·亨特,作為拉斐爾前派的最早成員,這三個剛剛走出青少年躁動、不願繼續“被窒息”的年輕人選擇了“離經叛道”。他們創造了一個緬懷文藝復興又標新立異的繪畫理念。他們對15世紀藝術頂禮膜拜,一方面竭力推崇那一時期的拉斐爾及其追隨者的單純唯美;另一方面,他們又以自己獨特的理解,關注現實社會,描繪宗教人物,表達對生命、愛、女性、美的注視和讚頌。

他們的創作被稱為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前衛藝術”,他們應該説是英國獻給世界藝術史最艷麗和最被稱道的一朵奇葩:絢爛的色彩、流暢的線條、動人的細節、活色生香又具有靈性的“女性”形象,成為他們這一流派的主要特徵。

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歷史上最強大、全球擴張登峰造極的時代。那時,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迅猛發展的工業革命、起伏不定的金融市場和城市化進程。倫敦作為全球經濟中心,在不斷蔓延和擴張的殖民帝國背景裏,可以説,人們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發生著巨變,傳統的社會關係、觀念和行為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語境下,“失魂落魄”般的“維多利亞文化”常常以一種從過去的世界尋求依託的方式來解決由現代主義風潮席捲而生成的又難以解決的在政治、道德和審美方面的各種問題。

1849年9月,在正式以“拉斐爾前派”為名舉行的首次展覽上,米萊斯的《伊莎貝拉》猶如他們的藝術宣言:純凈而真誠的藝術,只有從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從拉斐爾和他的追隨者那裏才能找到。然而,他們又不止步于審美,而是在自然、歷史、宗教、文學和當代生活中尋覓、突破,在藝術和思考社會時代和人性中希望達到一種極致的關注和表達。

“伊莎貝拉”最早是14世紀義大利作家薄伽丘筆下的人物,後來被英國詩人約翰·濟慈重新詩化,成為“激情、佔有和暴力”的混合體。故事講的是美麗的伊莎貝拉戀上了低階層的羅倫佐,她的哥哥們得知後謀殺了他,伊莎貝拉發現羅倫佐的屍體後,砍下了他的頭顱,裝進一個罐子放在自己的房間裏。

在米萊斯的畫面裏,故事正在靜靜而有張力地展開講述。熟悉故事的人,都在祥和的畫面裏看到了即將降臨的一場大難。

絢爛中的現代化

從19世紀中期開始,藝術世界裏達達主義、印象派、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等以“現代主義”的名義出現。當然,一提現代藝術的風起雲湧,在人們記憶中更多的是莫奈、畢加索、凡·高等耳熟能詳的偉大名字。然而,拉斐爾前派畫風鮮明獨特,特別是其妖嬈的女性形象風格獨特。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介入,藝術表現上豐富濃烈甚至具有挑釁性的用色以及對宗教主題作品的重新闡釋別具意味。而且,藝術家對自然風光和社會生活的關注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在題材上的自主選擇性、創作性、表現性也因此取得重大突破。

歷來對拉斐爾前派作品深刻魅力的評價,都會落筆于其作品的文學性上,因為他們大多數作品的內容源自於莎士比亞、但丁、坦尼森等人的作品,以詩意的方式寫實。《奧菲利亞》源自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人們熟知的奧菲利亞整日瘋癲地吟唱,最後在花團錦簇的水中,消散了鮮亮年輕的生命、靈魂和愛。米萊斯在倫敦郊外薩裏郡的河邊寫生多日創作而成。

《夏洛蒂小姐》是亨特根據坦尼森的詩創作的畫作。詩中夏洛蒂因受到巨大誘惑而打破自己只能通過鏡子觀察外界事物的禁忌,致使鏡子破裂,詛咒就此籠罩夏洛蒂。“明鏡中的景象清晰/多年懸于我眼前的明鏡/世間萬物顯現/她看見了不遠處的大路蜿蜒/還有那裏河水潺潺/那些質樸的農夫/和那市場上的女孩/都從眼前漂浮而過/她掙脫了禁錮的網/她甩開了織布機/她跨越三步衝出了房間/她看到了水中蓮/看到了鋼盔和羽扇……突然,鏡面碎裂,詛咒降臨。”

亨特的原作在此次展覽中因其畫幅巨大、色彩絢爛奔放、弧線纏綿、人物靈魅的姿態、眼神而給觀者留下最為深刻的印象。

特別值得強調的是,這幅《夏洛蒂小姐》可以稱之為拉斐爾前派“明亮色彩”運用達到極致的作品。拉斐爾前派繼承了拉斐爾派的色彩運用方式,墨綠、寶石藍、翠綠、棕黃、橘紅、淡米、嫩紅等等,這些單純的色彩,被割裂獨立運用在畫面上,在視覺上引發激烈碰撞。

紅髮“模女”

拉斐爾前派作品之所以奪人眼球、風格鮮明,和流派中的主要幹將都以伊麗莎白·斯黛爾和珍妮·伯頓為主要作品模特。她們都是高貴的棕紅髮女郎,深邃眼神和性感紅唇,透著妖媚和真誠交融的氣質,而且都在藝術家的創作和生活中擔當了最重要的角色。

斯黛爾出生在一個勞動階層家庭,早年是一個制帽店的店員。一次偶然的機會被羅塞蒂的學生邀請做繪畫模特,隨即成為羅塞蒂的創作靈感和愛神併為“拉斐爾前派”其他成員擺模。亨特的《希臘神話瓦倫泰拯救塞爾維亞》、羅塞蒂的《麗麗絲小姐》等大量作品都以她為創作原型。其中最著名的是米萊斯的《奧菲利亞》中的奧菲利亞。為了完成該作品,斯黛爾躺在水中數小時,幾近凍僵,甚至後來都沒有能夠徹底從此次凍徹筋骨的經歷中復原。

更不幸的是,斯黛爾愛神的光芒在伯頓出現後很快悄然消隱。30歲時她自視是一個不怎麼被人尊重的、酗酒的、迷醉於鴉片的、帶有女權主義意味的人。雖然羅塞蒂後來正式娶她為妻,但還是沒有挽回她已經走上抑鬱之路的命運。1861年,她的新生女兒不幸夭折,她的精神世界徹底崩潰。幾個月之後的一個夜晚,羅塞蒂在家中發現了已經去世的斯黛爾,時年32歲,死於吸食鴉片過量。

出生於1839年的珍妮·伯頓則經歷了75年的生命歲月,在那個年代絕對堪稱長壽。她消瘦的臉形、迷離的眼神、尖翹的鼻子、微卷的紅髮,在羅塞蒂面前一齣現,就搶了斯黛爾的風頭。她後來雖與拉斐爾前派的後期畫家威廉·莫裏斯締結姻緣,但與羅塞蒂也一直保持著非同尋常的親密關係。她精通法語和拉丁語,還是一個對古典音樂有著透徹研究的鋼琴家。人們在《普洛塞爾皮娜》、《白日夢》、《藍色絲綢裙》中可以欣賞到她獨特、濃烈而寧靜香艷的美。

集中起用斯黛爾和伯頓為模特,使“拉斐爾前派”在女性人物為主題和主體的作品中有著同樣的神韻氣質,也使流派很自然地顯露出相對統一的風格。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