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資料
12月3日,也就是本週一,英國影像藝術家伊麗莎白·普萊斯(Elizabeth Price),擊敗了書商們親睞的保羅·諾布爾(Paul Noble),獲得了夢寐以求的特納獎。
雖然從表面上面,他們各自有很大的不同:教會建築;一個20世紀60年代的女子組合表演;以及幫助改變了英國消防法的一場恐怖的傢具店火災。但是,伊麗莎白·普萊斯(Elizabeth Price)將這三者有力的融合拍攝的一個20分鐘時長的影片,似乎牢牢抓住了觀眾的心,並幫她奪得了2012特納獎。
這位出生在英國布拉德福鎮的藝術家,在英國泰特美術館舉辦的香檳招待宴會上,得到了演員裘德·洛授予的2.5萬英鎊的獎金。
儘管她之前是因為在蓋茨黑德市的波羅的海當代藝術中心展出的三部影片而被列入了候選名單,但幫助她奪得2012特納獎的,只有一部影片,那就是《1979年的沃爾沃斯唱詩班》(The Woolworths Choir of 1979)——於今年在英國泰特美術館進行的特納獎展覽中展出並博得大多批評論家好評的一部影片。
《每日電訊報》的理查德·多爾蒙特將其稱之為一部“視覺傑作”和“在藝術展覽館裏我度過的最愉悅的20分鐘”。
毋庸置疑,普萊斯是候選名單中名氣最小的一位藝術家,而且,是出人意料地在大概四年前才轉到了這種類型的魅力視頻作品創作上的。
她的此次獲獎,實屬難得。因為今年的特納獎,被許多評論家認為是競爭最為激烈的一年。因在倫敦薩迪科爾斯畫廊呈現的一場展覽而成為本年度特納獎提名藝術家的斯巴達克斯·切特溫德(Spartacus Chetwynd),邀請到泰特美術館看她那個展覽的參觀者們拜服在被一個穿綠衣的人虔誠地握著的一個北美鬼臼根形狀的名為“祭司”的破布木偶前;而諾布爾則以名為“諾布森紐頓”的虛構大都市為主題的精細鉛筆素描,呈現了少了些忙亂、多了些考量的藝術;因在愛丁堡皇家植物園呈現的一次個展而獲提名的最後一個競爭者——盧克·富勒(Luke Fowler),其展覽則呈現了他探尋研究蘇格蘭精神病學家R.D。朗恩的生活的一部新影片。那個長達93分鐘的影片,獲得了朗恩兒子阿德里安的讚賞,“它是對我父親思維方式發展過程的一次非凡的洞察,是一部很棒的影片。”
普萊斯的這部影片,因其容量而以更多的方式影響了特納獎展覽。參觀者們可以聽到因為它而從整個展館裏傳出的鼓掌聲和讚頌聲。
它扣準了其主題裏“唱詩班”的關鍵字,並融合了在教會建築上以幻燈片形式呈現的20世紀60年代美國流行女子樂隊“尚格瑞拉斯”(Shangri-Las)的單曲《在街頭》(Out in the Streets)的墻上聲音表演。這一切形成了動態的審視:以一場發生在1979年、有10人喪生的火災的檔案鏡頭強調了傢具裏的泡沫填充物所帶來的巨大危險。
雖然以上這三者似乎各不相同,毫無關聯,但普萊斯對它們的融合一直備受稱讚。沃爾沃斯商店窗戶裏一個揮舞的女人的手,與60年代女子樂隊表演者們舞動的手産生了共鳴。反過來,這些可以被聯想到教堂裏人們的手勢。
由英國泰特美術館總監佩內洛普·柯蒂斯(Penelope Curtis)擔綱今年特納獎評委會主席的評委會表示,它讚賞普萊斯視頻三部曲“極具魅力和令人沉醉的品質”,這些作品彰顯了“形成該藝術家近些年藝術作品特色”的抱負與雄心。
今年的特納獎也不是沒有悲傷之處。身為特納獎評委會一員的牛津現代藝術博物館倍受敬重的總監邁克爾·斯坦利(Michael Stanley),於今年9月突然辭世,年僅37歲。
剩下的評審成員還有,索森德焦點畫廊總監安德魯·亨特(Andrew Hunt)、蘇黎世梅格勒斯當代藝術博物館總監海克·蒙德(Heike Munder),以及哥本哈根的Kunsthal Charlottenborg展覽館總監馬克·斯萊登(Mark Sladen)。
據悉,今年的特納獎是在特納獎的樂土——英國泰特美術館揭曉的,這是繼該獎項去年在波羅的海當代藝術中心頒獎後的首次回歸。去年,在波羅的海當代藝術中心,參觀人數突破了記錄,幾乎有15萬人次。
明年,為紀念英國文化之城“德里”的一年,特納獎將繼續遷移,它將在北愛爾蘭市的一棟之前被用作軍事宿舍樓的建築裏頒獎。
特納獎的準則是——授予一位英國藝術家(它包括在英國從事創作的藝術家)——在過去的12個月裏,有一場傑出展覽或其他形式的個人作品呈現的50歲以下的藝術家。
之前的特納獎得主構成了英國藝術圈的名人錄:吉爾伯特和喬治(Gilbert & George)、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雷切爾·懷特瑞德(Rachel Whiteread)與達明安·赫斯特等都是獲得該獎項的其中一部分大牌藝術家;而那些獲得該獎項提名但未能最終勝出的藝術家包括有翠西·艾敏和查普曼兄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