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10年特納獎得主蘇珊•菲利普斯(Susan Philipsz)結束自己在泰特英國藝術館的獲獎作品展仿佛沒多久,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就公佈了2011年特納獎的候選名單:卡拉•布萊克(Karla Black)、馬丁•博伊斯(Martin Boyce)、希拉裏•勞埃德(Hilary Lloyd)以及喬治•肖(George Shaw)。
誠然,特納獎並不是一個終身成就獎。但是對於藝術家們來講,它始終是一個對於自己的藝術創作的回報和價值體現。在過去的27年當中,特納獎為公眾提供了英國當代藝術發展走向的線索。有意思的是,我們可以將看點放在特納獎的區域屬性已經不是那麼明顯。即是説,這不再是一個專門屬於大城市,也就是説——倫敦——的獎項。
讓我們來看看今年短名單中的人選。兩位格拉斯哥的藝術家——卡拉•布萊克和馬丁•博伊斯,希拉裏•勞埃德目前在倫敦,喬治•肖則來自德文郡。如果你還記得,去年的蘇珊•菲利普斯也來自格拉斯哥,目前在柏林工作和生活。今年的短名單候選人的本科學業都不是在倫敦的大學中完成的,這也從一定程度上破除了人們視倫敦為英國所有文化藝術中心的這一偏見。
布萊克的作品《What to Ask For Others》
那麼,這些候選人都給我們帶來了些什麼作品呢?首先,卡拉•布萊克的入圍源於去年11月她在柏林Capitain Petzel畫廊舉辦的個展。這位極其喜好使用粉色系的女藝術家特別善於運用材料做文章,無論是塑膠布做成的裝置,還是看似蛋糕、實則是用混凝土等材料做成的作品,都昭示了她的女性身份,和特殊的視角。私人觀點,如果特納獎不介意連著頒獎兩次給女藝術家,我個人認為卡拉•布萊克的獲獎可能性不小。
博伊斯的作品《A Library of Leaves》
馬丁•博伊斯的裝置與雕塑作品,則重點關注了現代主義設計的歷史。在去年7月這位藝術家于蘇黎世Eva Presenhuber舉辦的展覽“A Library of Leaves”中(這場展覽也是這位藝術家的參選展覽),他展出了兩件以Jean Prouve設計的桌子為基礎的雕塑作品。博伊斯對於作品的“去功能化”做出了很好的嘗試,當然,這位藝術家的名字總令我們想起二戰後著名的德國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他能否取得如此成就,還要看今後的造化了。
勞埃德的影像作品
希拉裏•勞埃德的名字還不算為人所熟知,但是她的影像作品可以説是相當有想法。那些拼貼的人物局部在特殊的光線下,所呈現的內涵被一些影像愛好者所稱道;作為唯一一位以架上作品入圍的藝術家喬治•肖,他的油畫以傳統的手段,對現代城市空間進行了探究。據説,那是在描繪藝術家在考文垂度過的青少年時期。於是你可以看出,如今的泰特獎對於現代與傳統的側重比例是如何分佈的。讓我們期待年底最終獲獎人名字的公佈,他/她將獲得2.5萬英鎊的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