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海外

馬塞爾-杜尚獎公佈2012年度提名藝術家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22 10:28:27 | 文章來源: Artinfo

昨日,ADIAF(法國國際當代藝術傳播委員聯合會)公佈了本年度入圍馬塞爾·杜尚獎的四位藝術家候選人名單,這一與蓬皮杜中心合作的獎項每年獎勵一位法國、或是居住在法國的當代藝術家。包括托馬斯·赫賽豪恩(Thomas Hirschhorn)、克勞德·克洛斯基(Claude Closky)以及最近的西普裏安·加亞爾(Cyprien Gaillard)與米爾西亞·坎托(Mircea Cantor)都曾被授予這一榮譽。

許多藏家與畫廊主參加了這場特意舉辦的提名聚會,ADIAF主席吉爾·費許(Gilles Fuchs)首先致辭、回顧了過去的一年。2011年,約15萬觀眾參觀了西普裏安·加亞爾(Cyprien Gaillard)在蓬皮杜中心的作品展,而米爾西亞·坎托則緊隨其後獲得去年的馬塞爾·杜尚獎,後者在蓬皮杜中心令人期待的個展也將在不久後亮相。

同時,吉爾·費許再次重申了“讓世界了解法國藝術”這一ADIAF的重大使命。2011年在法國文化中心的幫助下,ADIAF頂住艱難的經濟境況、還是將“法國之窗”(French Window)展覽帶至東京森美術館,並吸引了35萬參觀者。而在首爾,ADIAF在南韓國家當代藝術美術館的展覽(15萬人參觀)則被南韓《藝術與文化》雜誌評選為年度最佳展覽。在2012年的日程表中,名為“記憶空間”(Les Espace de Mémoire)的新展將於7月至9月登陸杜塞爾多夫美術館,而六位獲得或提名馬塞爾·杜尚獎的藝術家獎參與其中:2005年的提名者Kader Attia,2011年獲獎者米爾西亞·坎托,2010年獲得者西普裏安·加亞爾,2002年獲獎者Dominique Gonzalez-Foerster,2002年提名者、並代表法國參加去年威尼斯雙年展的Anri Sala,以及2007年獲獎者Tatiana Trouvé。

2012年馬塞爾·杜尚獎的提名藝術家包括三位藝術家與一對藝術家組合,他們也同樣將出現在今年晚些時候的FIAC:

萊麗·法弗爾(Valérie Favre,生於1959年)輾轉于巴黎、與其肩負教職的柏林之間工作、生活。她創作了一系列瀰漫著緊張氣氛、卻傳遞著不明確資訊的繪畫,描繪出各種仿佛生活于某種決定性、甚至是預言式經驗中的神秘人物。而她的雕塑作品,介於齊整的現成品與粗製濫造的瓷器之間,延伸出對於一種既討喜又令人不安的造型的反思。

丹尼爾·杜瓦與格雷戈裏·吉凱爾(Daniel Dewar & Grégory Gicquel,分別生於1976年、1975年)從東京宮的法國青年藝術家群展“王朝”(Dynasty)中脫穎而出,可謂是法國當代藝術新生代的生力軍。他們在創作中一直努力將偉大的藝術納入流行影像語言、納入DIY的實踐中來重新構建。他們展示于楓丹白露花園中的大理石汽車,或是蘭斯Pommery香檳酒窖裏那閃著光澤的黏土犀牛,都令人記憶猶新。

貝特朗·拉馬什(Bertrand Lamarche,生於1966年)所呈現的是一件氣質混雜的作品,兼具模型、紀實攝影與聲音實驗的特點。藝術家還曾為南錫市構想過一項霧中建築計劃、以及在一卷塑膠管中模倣龍捲風。最近,他還重新利用了布里昂·基辛(Brion Gysin)的夢機器(Dream Machine)來將凱特·布希(Kate Bush)的聲音混音為一種極簡的、強迫性的風格。

弗朗克·斯庫爾蒂(Franck Scurti,生於1965年)為這份提名名單提供了與眾不同的實踐風格。作為一位造型藝術家、錄影藝術家與攝影師,他廣泛採用所有媒介創作,由此改變日常物件、廣告或是消費産品産生的圖像的性質,並將它們置於出乎意料的敘事中、植入歷史與文化中,以其獨有的方式將這些“業已社會化的元素”再利用來分析我們吸納它們的方式。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