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紡織業已十分興盛,背景油畫中人物的衣著正説明瞭這一點。或許是為了讓工人能更有效率地工作,達·芬奇構擬出這樣一架“自動織布機”。這比18世紀“工業革命”時誕生的同類産品早了三百多年
這兩種用於巨輪、可以旋轉角度的“起重機”,在十五世紀的歐洲其實還沒有什麼用武之地。
沒有空調的盛夏,達·芬奇想出了這樣一種扇風解暑的工具。
利用水力讓那麼多石磨同時運轉,在實際操作上或許是有困難的。但從這座水力磨坊的草圖可以看出,達·芬奇的機械設計水準已爐火純青。
在米蘭科技博物館裏有一條長約八十米,寬只有七八米的長廊,陳放著列奧納多·達·芬奇在五百多年前的“科幻設計”草圖,以及今人依照其草圖製作的模型。他的那些名畫被切割出片段,局部放大,只為讓參觀者看清這個全能型天才嵌在畫作中的神奇“密碼”。我走在這座奇特的展廳,宛如步入一條時光隧道,光影明滅間穿越到了十五世紀末的米蘭。
手稿 預言現代科技成果
模型 讓參觀者嘖嘖稱奇
我們熟知盧浮宮裏的達·芬奇、格雷契修道院裏的達·芬奇。卻很少有人知道在達·芬奇藝術創作巔峰時期所居住的米蘭,有一座以列奧納多·達·芬奇命名的科技博物館,館中專為他佈置了這座長廊型的展廳。
達·芬奇生前完成了萬餘頁科技相關的筆記、畫稿,至今存世的約有6000頁。在與他同時代的人看來,精確呈現人體肌肉、骨骼、內臟的解剖圖簡直是魔鬼的塗鴉,而那些齒輪、杠桿組成的機械工具則是連上帝都不曾創造出來的東西。但他們依然將這位奇才的手稿珍藏了起來。
數百年後,自動織布機、自行車、機器人、飛行器……“奇奇怪怪”的發明接連問世。人們這才發現——幾個世紀前,達·芬奇的草圖上就已經出現了這些東西,只是之前沒人將它們當真。看參觀者觸動那些根據達·芬奇圖紙製作的實物模型,觀其運作、驚嘆不已的時候,我忍不住想,如果當年他將這些設計都付諸實踐了,後來的人還能“玩”什麼呢?而如果當年這些手稿被蒙昧者付之一炬,今天的我們恐怕也不會認識“發明家”達·芬奇了。
想像 消弭時空自由馳騁
創作 將科學嫁接于藝術
很多人説達·芬奇的智慧和才能不屬於那個時代。但我卻不以為然。每一個掙脫禁錮的時代,老天都會“不拘一格降人才”。不過,這個滿腦子奇思妙想的“人才”對剛剛邁過中世紀的歐洲來説,確實太超前了。
如何將科技成果“藝”化,即使到今天也是讓很多設計師想破腦袋的大課題。可在天賦異稟的達·芬奇那裏,科技就是維納斯的另一個兒子,生來便是美的。即使是戰場上衝鋒陷陣的兇器,都華麗得像一件件藝術品。而在深入研究過物理學、生物學之後,達·芬奇也將這些知識充分運用到他的繪畫、雕塑創作中。因此,他筆下的人物總是栩栩如生,他塑造的戰馬可以揚蹄奮進。
這位能用左手寫出“鏡面字”的大師堅信,人的智慧不用就會枯萎。終其一生,他不斷地思考、學習、創作。甚至發明出“每四小時睡十五分鐘”的奇特睡眠法來為“求索”擠出更多時間。在掌握各種知識的前提下,他謹慎卻瘋狂地在紙面上勾畫出屬於他的、不可思議的世界。
巨匠 緣何發“未完”遺言
沉思 探索創新永無竟時
似乎什麼都懂、幹什麼都極其出色的達·芬奇在辭世之際留下了一句讓人唏噓的遺言:“我一生從未完成一項工作。”我沒有將此看作是他對自己的“苛責”,而是把它當做達·芬奇對藝術、科學無止境探索的宣言。
義大利人懂得達·芬奇的價值——不只有美術技法、科學發現,更在於他超凡的想像力和執著的求索精神能激發更多人的靈感與創造力。這座狹長的展廳仿佛一座高聳的方尖碑,在紀念達·芬奇的同時又給予後人啟示。
在我剛踏入這條長廊時,心中充滿了沉沉的景仰,如同朝聖。而當我憑藉實物模型和文字介紹發現了一張張草圖背後的“秘密”,突然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輕鬆且愉悅。這種感受在我以往參觀展覽的經驗中從未有過,或許正是達·芬奇的“密碼”,打開了我腦中的某個機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