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海外

亞洲收藏家熱衷於展示藏品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6-24 15:48:04 | 文章來源: 精日傳媒

印尼籍華裔藏家余德耀

《精日傳媒》之前對中國收藏家建私人美術館做了相關報道,如收藏家劉益謙和王薇的即將建成的龍美術館,以及印尼籍華裔藏家余德耀(Budi Tek)的預計于2013年在上海開放的德美術館。近日,《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讓我們更進一步地了解到,作為當代藝術的重要支援者,亞洲收藏家扮演著積極的作用,比如新建私人美術館。

《紐約時報》的文章提到了印尼籍華裔收藏家余德耀去年在香港蘇富比的秋拍上以5218萬港元成功競得了張曉剛1992年的傑作《新世紀的篇章——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II》。然而,余先生並沒有打算將該作品用於裝飾其辦公室或是私藏起來,而是計劃將其展示于他的即將在2013年開放的德美術館。余先生已在家鄉雅加達擁有一間以其名字命名的余德耀美術館。該館每年從他的1000多件藏品中選出若干件免費展示2至4次。余德耀美術館現暫時關閉,但將於7月重新開放,展示葉永青的個展。

在亞洲,余先生並不孤單,一些熱愛當代藝術的私人收藏家也紛紛以建立私人美術館的方式與大眾分享他們的藏品。印尼資深藝術收藏家Oei Hong Djien博士率先在該地區建立私人美術館。他表示,“在亞洲,政府對當代藝術並不是那麼有興趣,因而,私人組織對當代藝術的支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印尼),沒有真正的基礎設施、畫廊或博覽會去支援年輕藝術家。” Oei博士于1997年在印尼中爪哇開設了OHD現代和當代美術館。Oei博士最初追捧的藝術家現已成為現代藝術的“大師”, 如Affandi和Widayat。如今,Oei博士的收藏比較均勻地分佈在現代和當代印尼藝術品之間,而他近年來也越來越多地開始支援年輕藝術家。

在新加坡,至少有三間亞洲當代藝術私人美術館,包括由印尼收藏家Kwee Swie Teng建立的Art Retreat美術館。該館的一個畫廊專門致力於展示中國已故藝術大師吳冠中的作品。在印度,母子收藏家duo Lekha和Anupam Poddar于2008年成立印度首個非營利當代藝術空間——Devi藝術基金。今年年初,市值達50億美元的技術公司HCL的創始人Shiv Nadar和妻子設立了Kiran Dadar美術館,主要展示他們收藏的印度現代和當代藝術品。

北京的藝術評論人和策展人凱倫史密斯(Karen Smith)指出,大部分的中國收藏家還沒有擁有足夠高品質的藏品以使他們可以建立私人美術館。事實上,建立美術館需要足夠多的資金,這就需要收藏家在籌建美術館或是投資藝術上做最好的權衡。儘管如此,一些中國收藏家似乎正躍躍欲試。上海商人及收藏家劉益謙和北京收藏家管藝都表示考慮建造自己的美術館,並展示所收藏的藝術品。在最近的一次訪談中,管藝表示要建一個像紐約迪亞畢肯那樣的、約為一萬五千平米的、並且離市中心不是很遠的美術館。

在中國,私人美術館面臨的很大一個問題是可持續性。成都上河美術館和瀋陽東宇美術館都是在本世紀初經營了幾年後關閉的,據説原因是缺乏可持續經營的資金。凱倫表示,資金不是妨礙私人美術館成功的唯一原因,這其中還涉及項目、人員、活動關注、以及發展和維持美術館具有意義的公眾形象。

經營和維持美術館的困難似乎並沒有影響余德耀先生開設第二個美術館的決定。余先生已為他在雅加達的美術館雇傭了一名全職策展人,並計劃為其在上海的德美術館聘請另一名策展人。德美術館將於兩年後在上海嘉定區開放,整個建設項目將佔地約10畝。建成後的德美術館可提供8000平米的展覽空間。

並不是所有的藏家都想修建一個私人美術館以展示其藏品。香港收藏家Monique Burger和丈夫Max擁有當代藝術私人收藏系列Burger Collection,包括了1000多件藏品。這對夫婦經常從事藝術贊助活動或將其藏品租借給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然而,他們現階段卻沒有建私人美術館以展示其藏品的願望。策展人Daniel Kuriakovic表示,“他們更熱衷於探索私人收藏未來幾年內在迅速變化的當代藝術界的功能。”

法國收藏家Sayvain Levy和妻子Dominique創立了中國當代藝術的DSL收藏。他們認為,網際網路和iPad可以成為有趣的另類藝術空間。最近,他們發佈了一個iPad應用程式,可以提供一個“友好的、創新的方式來觀賞私人收藏”。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