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海外

聽説薩奇已經物色好下一批的YBAs?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2-09 13:16:26 | 文章來源: artspy藝術眼

新的YBAs仍由查爾斯·薩奇經手

查爾斯·薩奇

 

對傳統藝術愛好者來説,1997年的那場“感覺(Sensation)”展覽無異於古羅馬歷史上的一次“屠城”災難,擁有悠久歷史與眾多藝術大師的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被一批稱為YBAs(Young British Artists)的“惡童”襲擊,帶領者是英國收藏家查爾斯·薩奇(Charles Saatchi)。那時候的達明·赫斯特(Damien Hirst),翠西·艾敏(Tracey Emin)和馬庫斯·哈維(Marcus Harvey)還少艾輕狂,他們滿不在乎的跟在薩奇後面,用當代藝術顛覆了一個年代的藝術歷史。

 

達明·赫斯特

 

 

達明·赫斯特的鯊魚

 

12年在浩瀚的歷史裏不過是一眨眼,但對當年這些走在潮流前沿的人們來説,卻是足可銘記一生的時光。當年的“惡童”,如今已變成跟普通人一樣會一邊看報一邊抱怨稅率的中年人;而跟著薩奇屁股後面的藏家們也因為經濟危機而運氣轉低,美國著名的對衝基金經理人,億萬富翁Steven·Cohen便是其中一位。前不久,他拋售掉曾經持有的蘇富比股票,雖然經濟上沒有損失,甚至還賺了一筆,不過這位曾經花了650萬美金買下赫斯特鯊魚的藏家,最近卻把自己收藏已久價值4.5億美金的藝術品放到了蘇富比紐約拍賣臺上。無論出於何種目的,這樣的大動作只説明瞭一個事實:為了彌補損失而做出的補救措施。

同時,據美國一家藝術借貸公司ArtLoan最近報告,他們的業務增長主要來源是捉襟見肘的藏家們。問題是,當薩奇開始準備在他的切爾西新畫廊舉辦第一個英國藝術群展,這位無往不利的名人能否在當下的經濟環境中重現當年“點石成金”的神話呢?新一代的YBAs是否將要破蛹而出?

俄羅斯試水 來年登陸英倫

 

翠西·艾敏的招牌表情

 

 

 

 

曾經的YBAs是拍賣場的寵兒

 

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Hermitage Museum)舉行的群展“Newspeak: British Art Now”(直到明年1月17日結束)在來年夏天便會轉移到倫敦繼續展出,展覽的特別之處在於其中一位參展藝術家將從薩奇最近跟BBC2頻道聯手推出的一檔“薩奇學校”藝術新星選秀節目中挑選出來,這位初出茅廬的幸運兒將與另外23名藝術家參與創作。不可避免的,“Newspeak: British Art Now”肯定將被與1997年的“感覺(Sensation)”做比較,從展覽的藝術影響力到藝術家的金融市場,等著看好戲的人們不會對此表示安靜。

薩奇對此表示:“‘Newspeak’比起‘Sensation’少了粗鄙的野蠻與劣等的元素,雖然沒有那一年的話題聲大,但是新的年青藝術家已經悄然的出現在英國的藝術舞臺上了,所以我決定出來做點什麼,讓新人站出來,堵住一直笑謔“自從YBAs誕生後英國藝術就止步不前”的無聊人士的嘴。

其他人對此也有看法,一位匿名讀者發表了自己的意見,“至少薩奇還是堅持了當代藝術,雖然他跟達明·赫斯特在華萊士收藏館的油畫展慘敗收場後為自己辯解是—名普通畫家的行為差不多,但至少,他還是堅持了自己的路線。至於翠西·艾敏,在用各種大膽的視覺藝術成功娛樂大眾過後,也沒什麼動靜了。接下來的這一批新YBAs將會在‘薩奇力量’下産生怎樣的影響呢?”

支援“薩奇學校” 反對“薩奇力量”

巴黎酒吧(Paris Bar Berlin)

1993, Oil on Cotton

212 x 382cm

 

Kellner Des…

1991, Oil on Canvas

200 x 240cm

 

同是藝術圈中人的Melissa Mailer-Yates認為“薩奇時代”一去不復返:“我敢説,大家已經成長,不會再被薩奇等人所控制,他們仍然是藝術顧問和商人,僅止於此而已。現在,人們已經擁有自己的看法,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可以依靠自己做出選擇,而不像以往那樣被權威人士牽著鼻子走。“薩奇學校”節目聽起來不錯,是時候‘授權’給大眾了,讓他們可以暢所欲言,每一個人都有權知道自己喜歡的東西是否可行以及是否正確。

“薩奇學校“真人秀節目的推出反響不錯。人們支援這類節目的展開,這是一個接近長期以來一直以清高示人的藝術圈的好機會;對於捲入金融危機漩渦長達一年還未起身的藝術界來説,放下高傲,親近普通大眾,未嘗不是一種刺激藝術市場的手段。

儘管今年的ArtReview雜誌的國際藝術權力100榜單上的座次掉到72,“薩奇力量”仍然不可忽視,作為鬼馬級的畫廊家,查爾斯·薩奇把自己眾多藏品中的兩件拿了出來放在今年佳士得國際秋季拍賣場上,馬丁· 基彭伯格(Martin Kippenberger) 的《巴黎酒吧》(Paris Bar)和Kellner Des…(Waiter Of…) 分別以228萬英鎊和110萬英鎊的價格成交,都比估價高出了一倍。熟悉薩奇一貫手法的人,紛紛猜測這筆收穫不小的錢款將投資在還未知名的藝術家身上。

藝術投資顧問Bridget Brown先生如是評價查爾斯·薩奇:他真的很擅長髮掘新人(藝術家),每當一個新人有好作品做展覽的時候,你都可以在那裏見到他,而且他往往會早到;當這些“天才”還懵懵懂懂的與不成氣候的藝術商合作的時候,他就會先下手把他們囊括到自己旗下。不過也不是次次精明,偶爾也會動作慢一些,像蘇格蘭藝術家彼德·多依格(Peter Doig)的作品就買的晚了點,不得不説,薩奇具有做收藏家的天賦——近乎偏執的主見與追逐財富的慾望。

那麼,他能空手製造出一個藝術超級明星嗎?答案是不可能,儘管Brown先生對薩奇很欽佩,但是在這個問題上,他坦率的搖頭,“買低賣高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在藝術商們處心積慮的對藝術家進行商業操作的過程裏,一件糟糕的拍賣品也很可能混匿其中。批評家,博物館高層和策展人在整個活動中,都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達明?赫斯特也許比起大部分藝術家要出名的快一些,除了薩奇提供的捷徑,他自己的商業靈敏度和對自己天賦的推銷也功不可沒。

不可否認,查爾斯·薩奇在12年間,一直是一個具有爭議性的人物。

我們現在很明確的知道:查爾斯·薩奇最大的功勞就是幫助創造了當代藝術世界,沒有這個前提,YBAs中的任何一員也甭想從中獲利。

藝術與市場 誰説不可兼得

回顧一下當年YBAs橫空出世的情況,也並不像現在的記錄裏渲染的那麼銳氣不可當,實際上,當時的英國對當代藝術持遲疑跟保守的態度,倫敦跟紐約的藝術圈看起來一片死氣沉沉,藏家伸出五個指頭就輸得出來,大家不知道泰特(Tate)博物館,對畫廊也沒什麼概念。1990年的時候,薩奇開始頻繁出現在YBAs的展覽現場,一直到1994-1995年間,薩奇才開始用藝術來掙錢,從那以後,涌現出了一大批出色的藝術商,自然而然,薩奇的影響力不可避免的被削弱了。如果説這一次的“Newspeak”跟當年的“Sensation”得到的反響距離太大,只能攤攤手,“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時間改變一切。

經歷過藝術圈的風風雨雨,查爾斯·薩奇對藝術仍然有常人不可及的慾望。他是真的樂在其中:當他走進一家畫廊,看到自己喜歡的作品,臉上會放出光來,即使不説話,身體語言也會非常坦率的表達出來。而且薩奇的藝術生意做的相當大,並不滿足只限于倫敦。

去年的時候,薩奇用自己藏品中的一部分組織了新美國藝術展覽“USA Today”,帶給了冬宮博物館(Hermitage Museum)一抹亮色;讓我們來猜想一下,英國的“Newspeak”展覽登陸聖彼得堡後,會給俄羅斯藝術界帶來怎樣的風暴?

一位“常駐”倫敦的俄羅斯藝術商人認為薩奇的舉動是一種非常明智的撈金策略。“很多策展人,批評家和畫廊老闆都希望讓人們相信俄羅斯藏家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著重要角色,這完全是錯誤的:儘管羅曼·阿布拉莫維奇(Roman Abramovich)去年花了4300萬英鎊買走了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作品,不過這是圈內公認年度“最沒腦子”的一次交易。

然而,這可被視為自我實現的一種預言——無論是藏家們真的從薩奇手裏用高價買走藝術品還是用這樣的説法來試圖推動市場,查爾斯·薩奇都不會兩手空空,不過,他的藝術家呢?這個很難説了,是否能得到“薩奇”光環的照耀,只能留待到時求證。

1   2   3   下一頁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金葉繪畫”贏特納藝術大獎 獲獎者歷屆年齡最長
· 邁阿密海灘藝博會 美國藏家討價還價
· 雕塑“美麗的村上隆”前凸後翹 在台灣迅速走紅
· 羅浮宮要開分館:2012年建成將展出360余件展品
· 理查德·賴特贏得2009年特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