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當代藝術建構的奢侈品掌門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6-08 13:41:04 | 文章來源: 藝術與投資

卡爾·拉格斐:藝術和收藏都不必刻意佔有

巴黎時裝界的凱撒大帝,Channel、Fendi、Chole和Karl Lagerfeld的藝術總監卡爾·拉格斐,1938年(另有一種説法是1933年)出生於德國漢堡。14歲時全家移居巴黎,精通德、法、英、義大利和日語。 1955年,初出茅廬的拉格斐便在國際羊毛局組織舉辦的業餘服裝設計大賽中脫穎而出,年僅17歲便成為巴黎時裝大師皮埃爾·鮑曼( Pierre Balmain)的助手。後來事實才證明拉格斐叛逆的天才與年輕時的香奈兒(Channel)同出一轍,並將Channel王國領向另一個顛峰。此後,卡爾·拉格斐在1984年創立自己的服裝品牌(2005年將此品牌已賣給Tommy Hilfiger)。

不過對拉格斐而言,藝術不只是時裝本身。他還親自操鏡拍攝。起先為他的一個設計工作室拍攝宣傳冊,此後他便自己負責全部攝影廣告的拍攝,這使得他的每一次宣傳冊都成了藝術作品。“我熱愛生活,我對古董大宅特別著迷,喜歡將它們進行復舊維修,我還喜歡18世紀的傢具,我喜愛收藏,還喜愛畫插圖,我已經完成了50幅圖像,用來作為安徒生童話《國王的新衣》的插圖。”

是的,作為一個收藏家,他曾經收藏古典藝術、現當代藝術和設計感比較強的傢具等。“我曾經有一些非常美的古典大師油畫。但我後來把它們全賣掉了。但現在我有另一個收藏——並不是挂在墻上的那種——我真的為之著迷,是一些1905年到1915年的德國海報。這些海報是現代廣告的開端,有些像大幅的波普藝術繪畫,有著難以置信的色彩和現代性。其中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獨特産品:AEG(德國通用電力公司)電氣設備、煤、巧克力,還有一些博覽會和展覽的內容。這些海報非常美妙,而且極難找到。”

被卡爾·拉格斐稱為天才的女性建築師扎哈·哈迪的作品:長椅,

供圖/紐約Max Protetch Gallery

拉格斐對當代設計領域的東西也頗有熱情,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傢具設計等,都有涉獵,譬如馬克·紐遜(Marc Newson)和扎哈·哈迪(Zaha Hadid)是他經常提到的。“這些人我都認識很多年了。我從扎哈那裏買下了她做的第一件傢具,一個5米半長的大沙發。這都是20年前在米蘭的事了。如果你問我什麼是天才,我會告訴你是扎哈·哈迪。”眾所週知,Channel于2008年初春推出Mobile Art“流動的藝術”全球巡展(現因經濟危機已經被迫暫停)的那個神似香奈兒菱格型手袋的白色拱形展示空間,正是建築師扎哈·哈迪親自設計的一座折疊和運輸都方便的夢幻場館。這並非哈迪的獨創,拉格斐也有協同參與。其內展出的當代藝術作品,更是拉格斐品味的體現。

但他並沒有像其他新貴那樣“囤積”大量的收藏。他的收藏觀念與生活觀一脈相承:生活是流動的,藝術是流動的,收藏也是流動的。不必刻意佔有。在流動中與藝術共處就好。這頗有“禪”意的釋懷至空,反映在他的時裝設計裏則是簡潔、利落、低調又耐人尋味的格調。“我是一個時尚的人。我不斷地變換衣服、傢具、房子和藝術收藏。生活是流動的。如果事情不能變得更好,那麼就該換掉了。在我的房子裏,沒有家的感覺。我沒有那些感覺。我是一個徹底的自由主義者,很歐洲,思想自由,沒有佔有欲。但是,通常是在你已經擁有了足夠多的東西之後,會比較容易沒有佔有欲。”

談到當代藝術,他有自己的見解:“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推陳出新的時代——後包豪斯、後70,後60,後什麼什麼。我之所以在Kreo畫廊(巴黎的一家主營設計和當代藝術作品的畫廊,包括傢具、物件和燈飾等)買東西,是因為他們的藝術品有一種當下的聲音,當下的氣息。我喜歡觀念藝術和大地藝術。我最喜歡的藝術家是詹姆斯·徒樂爾(James Turrell,燈光藝術家),但不是指他為室內設計的燈光作品。②”

當被人問起今天的藝術和建築之間有什麼區別時,他繼續説:“從一方面來講,建築就是觀念藝術。當代藝術的戲劇性在於它裏面有太多自命不凡的思考,太多的談論而行動卻寥寥。這讓當代藝術走上歧途。但是像詹姆斯·徒樂爾這樣的藝術家,從不解釋。你直接就能感受到他的訊息。”

他們就是這樣參與構建當代文化圖景的

卡爾·拉格斐的不拘泥于佔有的“過眼即收藏”,顯然與他本人的獨特氣質息息相關。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他就是一位藝術家,他創作時裝、攝影和插畫,而收藏也是他藝術創作的一部分而已。他的生命開放而達觀,讓人體會到虛懷若谷的大美。而繆西亞·普拉達這位有權勢又不失可愛的歐洲女性,在藝術裏釋放著她早年作為政治學博士的獨立知識分子的激進野心。不甘於只是單向購買作品,一定要以自己的經濟杠桿來參與當代藝術的大規模項目創作。而她的眼光和品位都經由“贊助”的角色而匯入作品中了。這也許是她對於自己不情願接管家族産業的一種心理補償。弗朗索瓦·皮諾這位白手起家的大富商,平日只能像孤獨的雄獅一樣焦灼而清冷地生活,大家對他都或多或少敬而遠之。只有和那些蔑視權貴、追求自由的藝術家在一起玩時,皮諾才得以放下他的身價,回歸到一個活生生的人的感受。這種相通的默契,也是他欣賞和收藏藝術的源動力吧。至於阿諾,的確也是教養良好的法國紳士,但是他對藝術收藏的投入,或多或少帶有商業策略的權衡,而並非像上面三位那樣更多從個體的角度對藝術有深刻的訴求。

然而,這些代表著新貴富豪的奢侈品掌門人為何都不約而同地收藏當代藝術(身為設計師的拉格斐除外)?當代藝術撕去了這個時代溫文爾雅的面具,對社會和個人的生存境遇提出了犀利的質疑,對於規範和約束髮出了富有智性和衝擊力的挑戰。這正是新貴們體內流淌的叛逆的血液。另外一方面,視覺藝術正被塑造成最具品位和奢侈感的擁有物,傳媒對當代藝術的熱捧,藝術品本身因“爭議性”而具有的複雜魅力,強大而神聖的美術館系統的佐證,這些都將藝術收藏塑造成了一種普世而永垂不朽的精神歸宿。他們也恰恰以這樣的方式參與並推動著當代藝術的蓬勃發展,成為造就當今文化景觀的一股重要力量。

註釋:

①1968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越南春節的襲擊(1968年春節,當時武力對持的南北越雙方,南越在節日前夕放鬆了警惕,結果被北越軍隊突擊得手的事件。)、馬來西亞的屠殺、馬丁·路德·金的被暗殺以及美國大選後肯尼迪的上臺、芝加哥民主大會的召開、布拉格的暴動、還有越戰的爆發讓每個西方國家都捲入進來。於此同時的全球學生運動也空前高漲,在伯克利、布拉格、墨西哥城、巴黎和其他十幾個重要城市都有示威遊行。由於年輕人的積極參與,音樂、電影、藝術和體育等領域也變成各國之間、各種勢力之間的戰場。而現代性的思潮,也在所有事件中涌動著,貫穿著。

②James Turrell最宏偉的作品,是在美國新墨西哥州把一座死火山作為媒介,觀測宇宙星空的變化,于2000年底竣工。

   上一頁   1   2   3   4   5   6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麥琪·泰勒用掃描器代替照相機的傑作
· 路易威登的創意情感
· 庫克船長探險畫作—Matavai Bay
· 波拉克·德米特裏耶維奇的展覽作為威尼斯雙年展的一部分
· 威尼斯雙年展Making World主題展作品 先睹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