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美術館的公共教育部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部門,起到連接觀眾和美術館展覽的橋梁作用。他們的日常工作是為成年觀眾提供語音導覽服務,觀眾可以預定。他們不時收集觀眾的意見,了解他們對美術館的要求和建議,組織講解員和安排講座方式(講解員由辦公室負責聯繫,每次付給勞務費)。據公共教育部主任介紹,每年最大的組織觀眾群是中小學生,也有的學校將博物館學習內容組合進學校教育中計劃中,去年有12000組次。一般為15人一組,由一名講解員帶領,方式是先讓小觀眾們感悟作品,然後在講解員啟發下圍坐一起,談自己的觀感,內容有為何對這些作品感興趣或者不感興趣,具體在什麼方面等。方式除了看展覽和有講解員啟發交流外,還有到公共教育部門設置的工作室動手畫畫,將看到的或受到啟發的內容,由自己的興趣去創作。整個活動的時間最長3小時,就是可以進行繪畫實踐的那種方式,最短為一個半小時,也就是光講解不組織討論。收費為三種,一個半小時的每人為4歐元;2小時的每人為6歐元,提供講解和討論;3小時為每人8歐元,提供實習和操作的工作室發給一些操作的材料。而向成人組團提供講解的方式,收取的費用會更多。公共教育部每年館裏撥有一定的經費,包括工作室的裝修和佈置,以及給操作者購置的材料費等,但是收取的費用都上交給美術館。
公共關係部門是一個對美術館的生存和發展起重要作用的部門,肩負著美術館與社會的橋梁作用,以吸收社會資金,爭取各界的支援。這個部門的工作內容包括廣告、新聞媒體、贊助和大型活動。其中贊助這塊也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固定每年由一個組織,比如每年,美術館協會向美術館提供的資金200萬歐元。這個團體原來由館長親自挂帥,經常打電話保持感情上的聯絡,現在有公共關係不能的兩名女性負責這項工作。以上款項是無償提供的資金。接著是有償贊助,有各種方式和各種項目,也由公共關係部負責。每年在這塊工作上的考核是兩項,一是資金數目,除基數以外的增加部分個人可以按一定比例提取。二是每年新增加的贊助商名單和資金。大型活動指的是為美術館的項目展開的一系列活動,比如項目發佈會,項目招商會等,一般都伴隨酒會和印製漂亮的項目宣傳品,一些小禮品等。新聞媒體和廣告這一部分要以觀眾參觀進美術館看展覽的人次來考察業績,當然也有公共關係部對觀眾和社會進行的調查系數來驗證,為此,公共關係部每季度還要編印一份形似我們的報紙,內容似展覽預告那樣的"雜誌",但對特展的介紹上顯然要詳細和深入。公共關係部連主任有6名員工。業務經費較多,佔全館年經費的10%(全館年經費730萬歐元加基金資助得200萬歐元共930萬歐元,還有具體的國家項目撥款,每年合人民幣一個億)。
當代美術館的的日常運作和保衛人員以及小商品銷售等工作,由10名員工負責,其中不少人是"兼活",半天這部門,半天另外部門,他們也可以在必要時聘請館外人員,比如保安。其中,財務4人,小商品2人,電腦部門2人,電工和水暖工等2人,另外5人負責保安,但人員只有10名。
雖然對奧地利藝術管理和美術館的管理只是匆匆一瞥的觀察和浮淺的理解,但我的感觸還是很深。首先是政府對文化藝術的重視,不只是體現在口號和文件中,更體現在實質性的具體政策和措施上,並有負責人的文化官員組織社會資源,進行落實。政府在對奧地利的當代藝術的發展過程有自覺的責任意識,這種意識不是體現在限制和防範上,更多體現在創造條件,進行交流方面,似乎交流越多,藝術家視野更寬,藝術發展的空間也就越大,藝術的高下優劣自然就有其淘選平衡的機制和規律,比如媒體和藝術批評,以及來自社會觀眾的聲音等,這種方式很象中國道家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治理理想。政府的作用是更好地維護這種良性和健康的文化藝術環境,並提供條件。所以,看起來政府不是整天提醒吊膽提防這防那,但管理的覆蓋面卻廣闊而細密,無處不在,但又讓人感到不是那麼僵硬和專橫。
關於美術館的管理,顯然每一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經驗,但大同小異,因為博物館的原則全世界相通。它區別於畫廊畫店的商業買賣,也區別於學校和研究機構的教學和研究,它是讓納稅人有權享受屬於自己文化權益的公益性機構,不論是在首都維也納隸屬於國家的大型美術館,還是其他城市的中、小美術館,絕沒有"出租場地、挂畫、賺錢"的美術館。而最值得我們借鑒的是,奧地利政府對當代美術館的業績考核並不是每年的經濟效益,而是進美術館參觀的人次。因為奧地利政府給了這個美術館每年差不多一個億的資金,它認為應該有相應數量的觀眾來享受到這一個億所帶來的文化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