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觀點

做藝術要真誠 管勇:藝術家是一個尷尬的職業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2-09 10:51:31 | 文章來源: 嘉德線上

記者:説説你現在忙的新的展覽吧?

管:我今年都是聯展。最近6月份在德國的杜塞爾多夫Felix Ringel畫廊,我與楊起的作品一起展覽。我的是這些新畫,大概四、五件吧。近期還在德國、台北、首爾、上海、香港都有展覽。

畫畫這東西,如果一定不需要説創造性的東西吧,最起碼的還是要獨特吧,這是藝術最起碼的一個品質,這是一個樸素的道理。

記者:可是有人説,中國這個架上繪畫幾乎找不到獨特性。不都是從國外引進,改了改,就變成了今天自己的東西了。

管:很多人説話,不光是中國人,包括老外都是各有各的目的,不靠譜,就像那天咱們聊的,幾個老外説中國的藝術家都向錢看,中國的藝術家用很多助手,然後中國的一些畫廊,還有一些藝術家,在那兒畫廊和拍賣行串通一氣,等等,反正都是不好唄。其實我感覺他們挺扯淡,這些東西中國人都是跟他們學的。這是其一。

再一個你要是説助手,如果用這個事情來評價好壞的話,那西方的很多藝術家,沃霍爾捭、昆斯、赫斯特這幫人,絕對都應該槍斃五分鐘,老方(方力鈞)他們也就是拘留一下。再者説了,藝術品又不是一個工藝品,對不對?藝術的價值在什麼地方?手藝嗎?這沒有整清楚,你就胡亂的攻擊,更可惡的是他們不可能不清楚這些道理,還是要搞這些話題,各有各的目的!

記者:那你現在信奉什麼真理嗎?

管:真理?如果説是信奉真理談不上,我相信一些很樸素的東西吧。

記者:你有想過,你能成為別人的偶像嗎?現在當然你學生也都是你的fans。

管:這東西有點扯。成為別人的偶像不是自己能決定的了的。有時候你不想成為,你也得成為,有時候你想成為,你也成為不了。這個在很多情況下,都不是個人能力所能達到的。一個藝術家成為偶像,一般不是個人單打獨鬥的結果,應該是一個集體的結晶,那不是一個小事情。

記者:張曉剛、方立鈞、曾梵志等,成為許多人的偶像。這些人,經過被選擇,最後作為這一代人的領導、領袖。

管:對啊,這是歷史的、現實的原因等等綜合因素的結果。

記者:那你其實就算70後了?

管:我還跟一個朋友討論過這事,70一代的人,78或者75年後出生的,他和這以前出生的是不大一樣。比如説70一代中,75年以前出生的人可能與60年代的人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那個可能是社會環境導致的。就像上大學的時候,我們還能感覺到理想主義之類的,至少有那個理想主義的東西。75年以前的藝術家還有一個革命的浪漫主義情懷在裏頭。

記者:但是75年以後的人,絕對沒有這些情緒了,很少很少了,這也很奇怪的。你看你們這一幫,尹朝陽也會採用這種較鮮艷的紅色表達,也會有那個金色,金黃色,然後也會有稍微做了一些解構的政治符號。但是現在更年輕的人是絕對不做這方面的工作。

管:是,如果説這是更年輕的人的天性,也不客觀,因為這裡面也有很多媒體的引導。我感覺藝術還是必須要面對很多問題,因為有問題才有藝術,不然的話,藝術就沒有意義了。

藝術家其實是一個挺尷尬的職業。

記者:當然了,藝術是長久的被人們需要的。尤其是面對藝術品的時候,能讓人平和,快樂的話,藝術家也就行了。

管:那也就不錯了。如果我的作品能讓人安靜的看一下,能想起來一點什麼東西。或者感覺和日常的生活不太一樣什麼的。那我就會感覺比較幸福,我做的工作可能就有一點意義吧。

記者:你有沒有想到徹底打破你這種繪畫的格局的方式?

管:有可能,但一個人無論怎麼去超越,有一個東西你超越不了,就是你超越不了你自己。你想把自己全否定,找另外一套,你還是你,你不可能做成另外一個人。但是如果不真誠的藝術家可以做成另外一個人,可以不停的變換。而真誠的藝術家就做不到,即使一個優秀的藝術家不同時期的作品看起來多麼不同,但都有一個潛在的個人脈絡。

記者:就是説20多年不變的風格其實是真誠的?

管:當然不是,風格不是檢驗真誠的標準。

記者:那你現在想好了,一定要做一個真誠的藝術家是嗎?

管:那是肯定的,我一直也是這樣。

   上一頁   1   2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韋嘉:“迷失東京”與“迷思在古典中”
· [專稿] 誰的新時代——管勇個展
· Hadrien de Montferrand畫廊舉辦多位藝術家群展
· 工作坊:藝術家是如何工作的
· 我不是一個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