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觀點

藝術品格不可丟棄——對油畫發展現狀的思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1-04 22:55:41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美術週刊

國學研究院(油畫)  陳丹青
 

帶閣樓的房子(油畫)  何多苓

文/張祖英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中西思潮交流碰撞,通過走出去、請進來,中國的油畫藝術呈現了新的格局。一方面是潛心向歐洲油畫的優秀傳統學習,短短的30年已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大大深化了中國油畫的表現能力;另一方面則是向西方現代油畫的橫向開拓,借鑒研究西方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等流派,拓展了藝術視野。社會價值取向和審美理念的變化,使中國油畫的面貌呈現出多元發展的生動局面。

當然,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新問題。這裡從當今油畫的現實狀況出發,談幾點看法。

批判性不等同於個人情感發泄

社會現代化的發展需要我國寫實油畫藝術進行現代轉型。問題是如何轉型,轉向什麼方向?一部分畫家包括一些已成名的,受經濟利益的驅使,滿足於個人的小天地,缺乏創造和進取精神,藝術上處於停滯狀況。

作為人的精神表達,藝術本應有教化、審美、批判、娛樂等多種功能,但是西方當代藝術潮流把批判性、揭露性作為主要功能,甚至是唯一的功能。應該説批判性對於推進社會進步有著重要作用,但嚴肅的批判性並不等同無節制的個人情感發泄。

為迎合西方意識形態和政治的需要,部分當代藝術醜化或者片面表現社會現象,一些新、奇、怪,違反審美規律,甚至於妖魔化中國的作品在藝術市場和傳媒上廣為傳播。由於流行的當代藝術不少是以西方觀念和價值為標準進入市場的,産生了另一種概念化和單一化的商品畫傾向,有人稱之為“政治商品畫”。一些作品,在國際炒家的操作下,出現在國外一些博物館和美術館,反倒成為當代中國藝術的形象代表,這不能不説是對中國民族精神的歪曲。而國內有些藝術畫廊和藝術機構缺乏藝術鑒別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藝術責任感,從單純的經濟利益出發推波助瀾,直接影響了油畫藝術的健康發展。

繪畫表現力被忽視

以往我參加過眾多重要展覽的評選工作,發現畫照片、抄照片或運用圖片噴繪作為創作的底稿,成了應付創作的秘密武器。在收集創作資料時,照相機確實為創作提供有效幫助,但機器畢竟不能代替思維。不是説不能借鑒攝影圖片,實際上幾乎每個畫家都在使用,但問題的關鍵是,如果把寫實油畫的終極目標變成模倣照片,而喪失了藝術創造的主動性,那攝影完全可以替代繪畫。更不用説現代的攝影技術已十分先進,甚至研究追求繪畫感來改進攝影藝術效果。關鍵是要在攝影和繪畫間有一個轉換過程。特別是現今一些當代藝術,更可見到大量的使用圖片或用圖片噴繪加工,甚至用所謂的新觀念憑空捏造,去取得所謂的震撼效應。忽視對繪畫表現力的重視和研究,必然會導致藝術能力的倒退和消失。本來這是一個常識,今天之所以重新強調這個問題,有其現實的必要性。例如大量複製西方圖式的平面當代藝術作品。現代藝術固然講究平面構成、平面性,但從繪畫藝術的角度看,講究平面性不等於平涂,而是色彩關係的壓縮,達到簡潔、整體的平面性構成繪畫效果,否則造型關係的簡單化就會喪失藝術表現力和塑造的豐厚性等等。所以只有意識到藝術發展的規律和油畫藝術的特質,順著時代發展的脈絡,才能不斷有新的創造。且由於缺乏對生活的真切體驗和對繪畫表現力的研究,只剩下空洞的概念,隨著喧鬧泡沫的破碎,最終會被歷史所淘汰。

值得重視的是,當今藝術領域呈現多樣化的發展態勢,“裝置藝術”、“新媒體藝術”、“觀念藝術”、“行為藝術”、“大地藝術”等不斷興起,藝術領域不斷擴大,新的藝術形式不斷産生,但大都已不是繪畫。歐洲藝術界對今後如何再繼續發展,也産生困惑和徬徨。而中國豐富的文化遺産和歐洲優秀傳統碰撞所産生的火花和巨大創造力,可以展示更廣泛的前景。

技能不等於藝術

改革開放國門打開,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令全國各地都有緊迫感。油畫界也掀起出國潮。現在回顧這股熱潮,恰恰缺失了對提高人們文化精神的重視,出現了一批有知識、有技能然而缺乏文化素質的人,簡單地説就是有知識但缺文化。就油畫界來説,有技能不等於有藝術,藝術若缺乏文化內蘊,到一定程度則會停滯不前,空有畫畫的手藝而不能成為藝術家。要從中華文化的高度來思考藝術問題,才會有對藝術走向的深切理解,對藝術思潮的鑒別能力,以及對藝術品格的追求。

我們常常説作品要有風格、有個性,在藝術樣式如此多元的時代,作品的風格和個性只是顯示相互的不同,有風格、個性不等同於有水準,只有具備水準的高度才能開掘作品的深度,才能體現作者真正的藝術能力。一些年輕畫家根據國外的風向標不斷改變自己的面目,誠然,努力探索各種表現手法有其積極一面,但藝術探索不是變戲法,而需要深入研究和辛苦實踐。

文化沒有先進和落後之分,只有優秀與平庸之區別。畢加索曾説過“藝術不是發展,藝術是變化,是一個高峰隨著一個高峰,它是隨著時代的需要而變化,互相不能替代。”它不像科學,後來的發展可以淘汰以前的。為了攀登藝術高峰,藝術家一定要在文化素養上下功夫。

不應簡單地迎合大眾趣味

現在社會上充斥著大量通俗和流行的藝術品,有人説“大眾喜聞樂見或大眾喜歡的就是最好的”。大眾化的通俗與流行只是社會的平均線。作為專業的藝術家,比一般公眾更深入地研究社會精神領域的各個層面,不應簡單地迎合一般大眾的趣味,而是要引領大眾。

先哲老子曾説“上善若水”,意思是有著最高修養和道德的人要像水一樣,惠及所有的人。藝術家有責任提高精神文化品質,自清、自律、自謙,使生命的水,啟迪所有人的良知。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中國油畫:彰顯本土氣概
· 中國油畫的本土化進程
· 從油畫到中國油畫
· 陽光夏日——海外中國油畫家聯展
· 中國美術館館藏作品巡迴展啟動儀式暨二十世紀中國油畫精品展開幕式
· 中國油畫的潛力與精神性問題
· “大芬模式”是中國油畫産業發展的引擎——訪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靳尚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