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在中國的各類畫家中 哪類在藝術品市場獲利最大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10 10:41:31 | 文章來源: 中華美術網

藝術品市場給畫家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利益,在中國的各類畫家中,誰的利潤最大呢?

中國的畫家可以從地域、師承、年齡、題材等角度,分出很多類型,其中最有實質意義的,要算從其體制歸屬的劃分。所謂“體制”,本指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在機構設置、隸屬關係、管理許可權等方面的體系制度,但對於中國的畫家個體,“體制”卻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

體制的內外,是區分畫家生存形態和創作形態的顯著界限。

以1957年“北京中國畫院”的成立為標誌,新中國建立起“畫院”制度,此後各地陸續成立以政府為依託的國畫院、畫院。官辦畫院體現國家的文化意志,經費由財政撥付,畫家按政治任務完成“主題創作”,生活和創作經費均來自“單位”。連同與其相似的各地群眾文化館,其中的畫家專以繪畫為職業,是典型的“體制內畫家”,他們構成了上世紀80年代之前中國畫家的主體。

與之相對應的,是“體制外畫家”。1978年以後,中國社會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愈來愈多的畫家脫離事業單位,成為體制外的人。特別在80年代中後期,一些藝術院校學生流落北京,在圓明園附近聚居成畫家村。其後著名的“畫家村”還有北京上苑、宋莊,上海蘇州河、浦東,深圳大芬村等。畫家因為脫離了藝術體制的束縛,贏得了創作自主權。有趣的是,這些失去了正式職業的“體制外畫家”,反而因為完全以繪畫謀生而被稱為“職業畫家”。

在“體制”內外之間的特別一類,是學院美術教師。民國初年,中國各地始辦藝術學校或藝術專業,許多“海歸”和國內著名畫家被聘為教師,他們的收入以薪金為主、賣畫為輔。新中國成立後至今,全國的各類美術院校專業日益發達,其中的美術教師既是中國美術教育的主導力量,也是中國繪畫創作的生力軍。他們既享受體制內的薪俸,創作又基本不受體制的限制,可稱為“體制間畫家”。

在當前的藝術品市場中,上述三個類型畫家都被青睞,在筆者統計過的2007、2008年度近30位“千萬元級畫家”中,三類畫家都有上榜。但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從中獲利最大的一類,當屬“體制間”的學院美術教師。

經濟學認為:利潤是總收入和總成本之差,其中的總收入很容易計算,而總成本要複雜得多。經濟學定義的總成本,除了包括直接支付成本外,還包括“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指資源用於某種用途、而必須放棄其他用途可能帶來的收益。比如,農民選擇在家務農的“機會成本”,是外出打工可能帶來的收入;而選擇外出打工的“機會成本”,是在家務農可能帶來的收入。顯然,付出的機會成本越小,收益越大。

比較“體制內畫家”和學院教師,前者因為受到創作任務的束縛,創作方向的選擇相對狹窄。而後者因為創作活動相對自由,既可以傾向於體制內的“主旋律”,也可以傾向於個性化的探索。這樣,如果兩者的收益相當,後者因付出的機會成本較小,利潤要大於前者。

在總成本中,還包括“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指不論是否生産、産量多少,都必須付出的費用,它一經付出就不可回收。比如工廠即便不開工,也必須付出的廠房維修、保安等費用。顯然,在“沉沒成本”相同的情況下,産品的銷售額越多,利潤就越大。

再來比較學院教師和“體制外畫家”,前者的收益既有教職的薪金,也可以有作品的市場收入;後者因為缺乏固定生活來源和創作基金,只得專以賣畫為生路。在全國各地的體制外職業畫家中,除了少數大腕,更多的仍在為溫飽憂慮。對於二者,作為創作準備的知識積累、技法研習、構思製作等,是同樣需要付出的“沉沒成本”,但相比之下,前者的收益更為靈活和穩定。

事實上,學院教師不僅因為上述的優越性而利潤最大,而且由於處於體制間的獨特位置,最被市場關注。目前,中央美院、中國美院、四川美院等教師群體,在油畫市場最火;在某網站有拍賣數據記錄的900余位油畫家中,美術教師佔有半數之多。

看來,學院是畫家最豐美的棲居地。難怪,不少體制內和體制外的畫家,都願意在機會成熟時置身其中了。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中國藝術品市場走過30年
· 藝術品市場遭遇資本信任危機
· 改革開放30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綜述
· 中國藝術品市場迎來嚴峻大考
· 中國藝術品市場從區域走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