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哲學在藝術中該如何出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7-02 08:59:54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美術週刊 作者:彭鋒

  為什麼説藝術最接近“現象”或“事物本身”呢?難道藝術不是一種話語形式嗎?諸如卡西爾、朗格和古德曼之類的符號學家,都將藝術視為一種語言,視為一種符號表達。既然藝術也是符號表達,它就不是“事物本身”。因為“事物本身”只是“具有”,而“具有”不是符號表達。但是,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符號表達。它不是再現(representation),而是例示(exemplification)。藝術這種符號表達形式,不是對事物的言説,而是讓事物出場,讓事物進入存在。作為藝術作品的《紅樓夢》並沒有告訴我們林黛玉是誰,沒有對林黛玉下判斷,沒有對林黛玉的存在表態,而是讓林黛玉在我們的閱讀經驗中出場。《紅樓夢》只是讓林黛玉兀自存在,而沒有對她説三道四。這就是藝術語言與其他語言之間的區別。正是在這種意義上,一些哲學家強調,儘管藝術沒有給我們命題真理,但給了我們存在論意義上的真理。如果命題真理只是給我們透露真實世界的消息的話,那麼存在論意義上的真理則給我們顯示了比真實還要真實的“前真實”(pre-real)世界。這個“前真實”世界,是在概念和命題構成的語言形式之下的世界,訴諸我們的身體感知的世界。這個“前真實”世界是哲學所展望的卻無法觸及的“事物本身”。藝術正是起源於哲學的邊界之處。在哲學無法言説的地方,藝術開始了自己的作為。正因為藝術作品可以觸及哲學想説而無法言説的領域,一些當代哲學家喜歡選擇圍繞藝術作品的闡釋來表達他們的哲學構想。

  在我們對哲學與藝術的本性以及二者的關係有了如上的理解之後,現在可以來討論藝術家對待哲學的態度了。上世紀80年代藝術家對哲學情有獨鍾,他們涉獵哲學之廣,探究哲學之深,至今為人津津樂道。但是,在我看來,當時的藝術家們所獲得的,只是關於哲學的各種基礎知識,離專業哲學的要求尚有距離。值得肯定的,不是他們所掌握的哲學知識,而是他們追求知識的精神狀態。不過,嚴格説來,就是他們追求知識的那種精神狀態,也不具備真正的哲學性。那個時期的藝術家都承認自己無知,至少在他們的潛意識之中是如此。但是,他們並沒有認識到無知是人的本性,他們只是將無知作為一種暫時的或歷史的現象,期望通過勤奮學習讓自己從無知轉變為有知,因此他們對無知的意識或潛意識,並不具有哲學性。這種非哲學性的無知,導致藝術家們將哲學視為像科學一樣的“正的知識”,而不進行不斷的自我反省、批判和否定,從而很容易將自己封閉起來。今天,當某些藝術家自詡自己掌握了哲學知識而嘲笑年輕的藝術家缺乏哲學知識的時候,或許他們比那些毫不關心哲學的年輕藝術家更值得質疑和警惕。正如蒂利希在談到宗教信仰時所説的那樣,要是你一開始就問上帝是否存在,那你永遠也不可能接近上帝;而且如果你斷言上帝確實存在,那你甚至會比否定上帝存在更加遠離上帝。

  因此,我並不主張藝術家去啃大部頭的哲學著作,那裏有太多的關於哲學的謠傳知識。我主張藝術家去愛智慧,勇敢地承認自己無知,通過不斷的自我反省、批判、否定,去親近“事物本身”。對於藝術家來説,一種哲學化的生存比關於哲學的謠傳知識要重要得多,將哲學作為生活藝術來實踐比將哲學作為話語形式來實踐要重要得多。哲學如果要在藝術領域中保持自身的活力的話,就必須選準自己的出場方式,必須由謠傳的知識轉向真誠的生存。

   上一頁   1   2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李旭:抽象藝術不會成為市場炒作熱點
· 新作自覺採用中國文化的方式
· 周長江:新個展紀念抽象藝術20年
· 代表國家形象的藝術需要核心價值觀
· 從地鐵站看當代中國城市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