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美術界的“大年”,“官辦”的、體量龐大的展覽包括西藏主題展、第十一屆全國美展、重大歷史題材的創作和中國美術館60年館藏精品——共和國之路,再還有體育美展。這些展覽都是畫種齊備的綜合展覽,而且每一個默默無聞的作者都有可能“一展成名”。事實上,以全國美展為代表的層層選秀似的賽事,在創造視覺藝術品的同時,也拷問著當今中國美術賽事的走向。
美術界都是大展覽是好事情,可能也是一個壞事情。音樂界有個異常火爆的節目叫《超級女聲》,現在叫《快樂女聲》,2005年成就了李宇春、周筆暢和張靚穎,當年的冠軍李宇春在從昔日音樂學院的普通學生迅速成長為今日的明星,還登上美國《時代》週刊,成為平民歌唱選秀的“王者”。低門檻讓每個人登上舞臺成為可能,廣泛的傳播性讓音樂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反過來,我們的美術展覽比比一個音樂會,除了開幕式,門可羅雀的美術館人氣指數用寒磣兩字可能都不為過,再看看那鋪天蓋地娛樂新聞,不管是電視還是報紙,一個三流的影星歌星生個孩子結個婚都連篇累牘;而一流畫家的一輩子大型展覽能給個15秒視頻或一巴掌大介紹那面子已經給大了。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的美術為什麼越來越小眾?
國家舉辦大型的展覽固然重要,它可以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可以有政府資金扶持,可以匯集一流的專家學者來共同梳理藝術的取向,但也需要花大力氣培養基礎人群和新人。全國的美術展覽決定了它必然有一定的準入條件,僅僅喜愛美術但沒有一定的專業基礎和創作能力的作者很難進入;但另一方面,不少喜歡美術的人卻絕少關注,不能清晰地把握美術作品與時俱進的脈搏,也讓很多人離美術漸行漸遠。舉辦近20年的“青歌賽”為了贏取更多觀眾的歡迎,想方設法創新,目的就是為了吸引觀眾,吸引歌手。而且為了增加互動,還改變了過去專家聽錄音評審的做法,參加總決賽的作品都經群眾參與投票、以大眾意見為主遴選而出。
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都是用藝術本身征服評委和觀眾的,是靠藝術的內涵打動觀眾心靈的。展覽的本質不管是商業的、學術的還是為人民服務的,讓更多的人了解美術,學習美術,終究是一件好的事情。所以,展覽如林的當前,藝術家要做的事是把最好的作品創作出來,而組織者要把精力放到讓更多的人關注美術事業上來。當然,如果能向年輕人、新人有一個相對的傾斜,那麼,美術界新陳代謝的內迴圈就會更健康,我們提倡的可持續發展就不會是一句空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