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屈菡
4月26日至28日,第四屆“藝術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在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辦。此次博覽會一如既往地堅持了年輕化、學術性的宗旨,以及“團結亞洲、融入國際”的理念。如果説和之前三屆有所不同的話,就是所處的市場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藝術北京”總監董夢陽表示:“在當下,信心和態度變得更為重要。我們努力做到不浮躁,並進一步增強學術性。”
藝術北京:
挖掘年輕藝術家
此次博覽會看到很多年輕藝術家的名字。“藝術北京”主題展就是關於中國年輕藝術家的群展,策展人把題目定為“詩意·日常”,集中展出了陳可、高瑀、歐陽春、王光樂等28位基本屬於“80後”畫家的作品。同為“80後”的策展人李斌表示,當代藝術不斷向前發展,不但反映在媒介和題材上,更多體現在人自身的變化中。現在的年輕藝術家能夠熟練掌握各種媒材,擁有自己的觀念。以前當代藝術家較為關注政治以及人與社會的關係,新一代年輕藝術家則注重內心的感受,從自己的生活出發,找到讓自己欣喜和快樂的東西。這種感受從日常中來,又能回到普遍中去:把個人的感情放大為一群人的感受。這是他定下“詩意·日常”這一主題的原因。
“關注年輕藝術家當然跟當下的藝術市場也有關係,這樣可以多給市場一個選擇,同時也為這些年輕人提供一個商業平臺。”李斌説。這28位參展者是李斌親自拜訪了100多位藝術家後確定的,現場固然展出了高瑀的“熊貓小堂”,但也有一些藝術家並不像他一樣知名,“説實話,年輕藝術家既要生活又要搞藝術是很辛苦,他們沒有從之前的市場中得到什麼,而且一直在認認真真地做作品。我希望能夠改善他們的現狀,讓他們可以更專心地創作。”
用年輕策展人策劃年輕藝術家的展覽,董夢陽表示這是一個新的嘗試,“藝術只有不斷突破才有價值,這需要人們不斷去發現;希望年輕策展人通過自己的視角發現同代人的所思所想。”
除主題展外,大多畫廊也推出了新秀。聖之空間藝術中心參展的十幾位畫家都是新人,其中宋鬼聿的抽象油畫《獸》已經以8萬的價格售出。該畫廊的展銷人員表示,畢竟推介新人的成本比較低,而且日後産生的收益豐厚。不過李斌説:“當大家都把目光朝向年輕藝術家時,我們還是要保持冷靜,要堅持一定的學術標準。”
影像藝術:
消費市場尚待培育
“影像北京”是第二屆了,共有16家國內外影像畫廊及藝術機構參加。據“藝術北京”主辦方介紹,“影像北京”的前三屆都會實施“溫室計劃”,扶植影像畫廊、推廣影像藝術,措施之一就是,將影像藝術畫廊的展位價調整為現行價的50%。
用收藏、畫廊、藝術家等多重標準衡量,我國的影像藝術還處於起步階段。由於可以無限拷貝,影像藝術作品不具備唯一性,其收藏因此大受影響。其次影像藝術的壽命最多也就是180年,而由於技術上達不到要求,無疑也限制了一部分收藏行為。“收藏影像藝術需要有新的收藏觀念。影像是有生命的藝術,像人一樣有生老病死,我們要體會到這樣一種生命特徵。而且可拷貝性意味著更容易推廣,可以更好地和新媒體結合。”上海全攝影畫廊負責人黃雲鶴表示。
讓董夢陽感到欣慰的是,本屆博覽會上影像藝術終於有了不錯的成交量。“即使售價很便宜也不要緊,因為我們主要是推動一個理性消費市場的形成。今後會一直推動下去。”
在這個立足亞洲的博覽會上,影像藝術可以説是匯集了最多國際元素的單元。以色列大使館文化處和北京塞萬提斯學院·西班牙文化中心都帶來了本國的影像藝術。“西班牙的藝術表達更為直接和坦白,與中國的委婉和內斂形成對此。”西班牙文化中心的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去年就有5件作品參展,此次則增加到10件。
1+1慈善展:
讓博覽會充滿溫情
在藝術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現場,有一個特別的展區——1+1慈善展,這是在汶川地震一週年之際,《時尚芭莎》雜誌聯合中央美院國家美術工程辦公室和“藝術北京”開展的藝術慈善活動。在展區裏有中央美院19名藝術家的38件作品,作品賣出後的資金將捐給災區。
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院長唐勇力表示,因為自己經歷過唐山大地震,知道地震的悲慘,所以對汶川地震有一種特殊的感觸。“而且‘1+1慈善展’有個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這19位作者本身是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參與者。應該説5·12地震又是中國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作為藝術創作的一個題材,我想19位作者不單是懷著一種慈善的情感,還有一種歷史的責任。”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副教授王偉説:“雖然地震過去了,但傷痛並沒有結束。希望這些作品都能賣掉,然後幫助最需要得到幫助的人。”王偉此次創作的雕塑《夜》,雕刻的是一隻處在黑夜裏的馬頭,預展當天就被馬未都以8萬元的價格買下。
董夢陽表示:“藝術博覽會不應僅僅是一個商業的平臺,也應是一個對公眾普及藝術教育的場所。蔡元培先生説過要以美育代替宗教,這句話放在今天仍舊是經典。我想藝術之美的本質包含著人類的大愛,這與慈善的本質是相通的。當代藝術中如何體現這種人類之愛,藝術博覽會又如何在此基礎上實現對公眾的美育教育,這是一個新鮮而頗具社會意義的話題。藝術北京希望通過各種方式來探討畫廊博覽會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文化含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