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畫道之“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3-21 19:38:03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中國畫有許多關於精神體驗的內容,如“天人合一”、“道器重”、“氣韻”等等,大多説得很玄。如果實踐沒有達到那個地步是很難體會到其中的真諦,這就像學佛的修行,一步一個境界,都得用修行實踐的功夫去驗證。而這個體驗往往又因人而異,各不相同。

從生活到創作,也是一個修行的過程。古人有“尋詩”的説法,關鍵是這個“尋”字,詩意存在於生活之中,你不尋它是不會來的。即使尋了,不經反覆思索,也不會獲取詩情畫意的。這正如禪家在“參”的過程中,有的苦行大半生,而無所悟一樣的。首要的是作為主體要帶著尋覓的眼光,帶著思索,帶著心中的激情,真誠而執著地與自然互相交流、互相對話。修禪者常能從一花一鳥一石中開悟。雖然感悟是十分困難的,有的就發生在不經意間,這一悟之間包含著契機,包含著“親見”與體驗和思索,更包含著長期思想的、知識的積累。

畫家要首先保持寧靜、淡泊的心態,把寫心抒情放在第一位,把繪畫當作一種非功利性的娛悅活動。常把自己的心移情與物,與花木魚蟲同悲同樂,才能充滿感情去表現它,由客觀為主,轉化為主觀為主,最後達到“主客觀的統一”。從生活實踐到意象的釀造,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要靠平常積累,要眼勤、手勤、下苦功。二要有選擇,要尋求最具特點、最精彩的部分,古人言“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二三枝”。三貴在堅持,認真觀察研究事物的內在規律,才能寄予感情。

深入生活尋找角度,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成功的畫家都是有著與眾不同的審美角度,不隨大流,高人一籌,用自己獨特的審美追求採擷生活之精華,化平凡為精奇,進行加工創造,這就是所謂的“獨闢蹊徑”。如潘天壽先生,在別人未留意處,非常平凡的山中野花上,精心下功夫,取得了成功。當然,因諸多因素制約,儘管有許多人一生都沒有找到自己的角度和語言,但若主觀上不去奮力追求,更是一事無成。

梁丹雯 暖日和風

常言道“畫如其人,言為心聲”。這“如其人”當然不是指所畫的像畫家本人的外貌,而應指內在,即自身的修養因素。縱觀歷史,繪畫上凡是有識之士,有造詣的藝術家,都是很注意自身的人品和修養的,而他們的作品,也必然會如實地表達和反映出各自的人品與修養。文徵明也説“人品不高,用墨無法”,人到高處,畫品才能高。庸俗淺薄的人,不可能搞出格調高雅的作品。

不同的作者由於各自的經歷、修養不同,而産生了不同的藝術作品。如明末清初的著名畫家朱耷落款自號“八大山人”時,總愛把這四字連寫成“哭之”或“笑之”,獨具特色又極富個性。聯繫到朱耷從皇親國戚而淪落為出家和尚的坎坷身世,就不難使人從其字畫中,領略到一個末代皇族的貴裔那種國破家亡的大悲大痛之情、憤世厭俗之感;孤傲冷逸之態、磊落抑鬱之氣,具有鐵骨錚錚不可誨的民族自尊心。可以説,八大山人的字畫,正是他性格的體現與內心世界的獨白,是一個滿懷悲憤,滿襟抱負又無法施展,無力與社會抗爭時那種被強烈壓抑著的真切情感的藝術再現,真可謂見畫如見人。

藝術品的價值在於它的精神價值,而精神價值是靠藝術家本身才智、技藝、對生活的理解及內在的知識修養借助作品反映出來的。既然藝術修養在作畫過程中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麼,作為從事繪畫藝術的人,就一定要注意它、重視它,培養它、加深它。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石濤更明確指出“搜盡奇峰打草稿”。在創作過程中,畫家的品德、修養、氣質,對生活和大自然的理解程度,都將毫不掩飾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出來。這就要求畫家們多讀書,從專業自身跳出來,廣見博識,以文學、哲學做堅實的後盾,從姐妹藝術中加以廣泛借鑒,融會貫通,吸收古今中外藝術的優美,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作品。運用藝術家敏銳睿智的眼光和博大深篤的胸襟,審察人生與萬物的靈通幽微之處,以繪畫的一筆一墨去體現。這樣作品就能達到一種很高的藝術境界。董壽平主張:“從事繪畫的人要多讀一些文學、歷史。要讀一些哲學書、讀一些古代的太極陰陽學説、讀一些現代的唯物辯證法。因為繪畫與哲學有密切的關係。”黃賓虹、齊白石的晚年變法,是認識上的飛躍,更是意識與實踐的昇華。實踐證明,藝術家的最後成功,絕不單是技法較量,而是綜合藝術修養的較量。沒有廣泛的知識、深厚的修養,繪畫技藝再高,也不能創造出高境界的作品。黃賓虹先生説:“一個真正有出息的畫家應當在人品、學識修養上全面發展。”

對藝術家來説,真情、功力、修養、見識,四者缺一不可。歷代有成就的繪畫大師,都是大學問家,詩、書、畫、印皆精,是必備的文化素養。實踐證明:技法經過苦練,容易學到手,而創作,尤其是風格面貌的追求,就非功力之所能。博聞強記、知識的積累、增強文藝及文化修養,是作為一個畫家更為關鍵的修為。陸游“工夫在詩外”的詩論就是這個道理,是至理名言。如吳作人先生,藝術功底深厚、國畫作品格調很高,這與他非常重視繪畫之外的知識積累不無關係,在南國社時,除了戲劇舞臺美術,還參加演出與音樂伴奏;他在皇家美術學院,還獲得了雕塑構圖第一名。他還利用業餘時間閱讀了大量文學著作。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在創作中高屋建瓴、秉一總萬,用宏取精,更深邃地洞察生活。

知識修養是肥沃的土壤,繪畫作品是土壤裏生長出來的花。如果離開了內在的文化修養,只能徒事筆墨的玩弄,把形象表面化、簡單化。藝術上也就淪為淺薄。當然,在繪畫作品中,我們不能只強調藝術思想性,而忽視其技藝,如果畫家的基本功不行,有再好的想法也無法去表達。因此,理論與實踐是不可分割的。

藝術是一種神奇的創造,它取之於造物, 又昇華了自然,在這個意義上,藝術家無疑是精神寶藏的開採者、冶煉者。但藝術家之所以有別於一般的精神産品製造者,是因為他具備了將普通人眼裏的原始物質材料和簡單的美術元素創造成可供審美享受的藝術品的本領。這種本領是不斷積累、不斷創新的結果。我想,用心體驗,至真至誠,提高修養這一古之繪畫創作的精神內核, 無疑也應是當今繪畫藝術創作的根本之“道”。

下一頁邏輯與心態
上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