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代表委員呼籲加強漢字書寫教育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3-12 09:40:29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美術週刊

  本報綜合報道 在每年的兩會上,書法都是眾多代表、委員關注、熱議的話題之一,今年也不例外。書法應列入中小學必修課、中高考恢復書法加分等呼籲和建言,引人關注和思考。

書法應列入中小學必修課

  《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在有條件的小學開設書法、繪畫、傳統工藝等課程,在中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經典範文、詩詞的比重。《綱要》實施以來,書法教育的邊緣境地得到改觀,但普及程度卻並不樂觀。鋻於現在許多青年人輕視傳統漢字書寫,全國人大代表、民革武漢市委副主委彭富春建議,把書法列入中小學必修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恒通資源集團董事局主席施子清,在提案中也呼籲在中小學設立書法課程,讓孩子們從小就接觸並了解書法這項傳統的中國藝術。

  彭富春是一個書法愛好者,在他看來一切文化的載體首先就是文字,掌握文字是認識相應文化的門徑。“提出建議是因為現狀堪憂。”彭富春表示,現在中國青年人有70%的漢字書寫不規範!他接觸的人中,連大學生、碩士、博士,甚至高校教師寫字都歪歪扭扭。在他看來,要改變這種狀況,應從小孩子抓起。

  彭富春認為,書法教育難推進,首先緣于現行教育體制對書法的歧視。現在的教育價值導向在民眾心目中造成了“升學第一,分數第一”的觀念,影響了具有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價值取向的落實;小學教學綱要裏沒有書法課,現行的教育體制幾乎將書法排斥在外;學校裏能夠教授書法的師資力量缺乏,但如果學校不教,孩子們課餘就更沒時間沒精力去學習。其次,由於書法教育不是人才選拔機制的硬體條件,也直接導致家長忽視對孩子在書法方面的培養。課餘時間,家長更願意把孩子送到英語、數學之類的輔導班,或與藝術院校考試相關的音樂、繪畫、舞蹈、表演等培訓班中。此外,在應試教育的大潮下,老師擠佔寫字課為學生補課,學生在寫字課上寫作業的現象也影響了書法教育的普及。

  彭富春説:“青少年學習書法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能寫整齊的中國字,更重要的是促使孩子們在書寫的過程中了解中國文字的歷史,體會漢字的美感,培養他們對於漢字以及本民族語言的熱愛,以及對民族認同的情懷。”

  年已古稀的施子清説,隨著電腦日益普及,內地民眾用筆書寫漢字的機會越來越少,書法的普及也有所下降,這讓出版過9本書法作品的他很是痛心。“中國書法是由漢字派生出來而又獨立存在與發展的一門藝術與學問,是舉世所僅有者。喜愛書法,不論揮毫抑或欣賞,都可以提高我們的民族自豪感。”

中高考應恢復書法加分

  “傳統書寫技能有被完全替代的趨勢,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覺!”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書畫室副主任蘇士澍作了題為《加強青少年漢字書寫教育刻不容緩》的大會發言。他認為,書法教育大有淡出教育體制的危險,國家應重視對青少年書法教育,應該考慮在中、高考中恢復書法加分。

  蘇士澍説,漢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就不能不重視漢字在文化傳承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們的先人創造的方塊字,不僅可交流思想,傳達感情,而且在實踐中創造了豐富的書寫技法和技藝,把文字書寫昇華成為一門藝術。世界上沒有哪種文字,能像漢字這樣形成了篆、隸、楷、行、草等豐富多彩的書體,造就了燦若繁星的書法大家。從某種意義上説,中國文字和書法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底蘊和風格,代表了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根。“實踐證明,我國人民的文化生活是離不開書法的。書法是中國人交流思想、傳遞情感、美化環境的重要手段。北京奧運會的‘中國印’喚起了中國人強烈的文化共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蘇士澍認為,在中小學基礎教育中,書法教育被忽視了。目前在中小學生中能寫一手整潔漂亮漢字的比例很低,更不用説傳統意義上的書法了。許多大學生、研究生的漢字書寫水準也大不如前了。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非常複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應試教育使教師、家長和學生都把注意力放在文化知識的學習積累上,與考試不掛鉤的書寫能力卻被嚴重忽視了。

  蘇士澍建議把書法教育列入學校教育工作的考核序列。教育管理部門應根據《關於在中小學加強寫字教學的若干意見》,制定詳細的實施細則,編寫好中小學書法教材;要對中小學書法教育的師資配備、課程安排、教學效果進行定期檢查考核;要改變一些地方將書法課歸入美術課或語文課的做法,中小學每週要保證一節書法課。

  上世紀80年代,書法獲獎的學生,中考、高考可以加分,後來被取消了。蘇士澍建議,應該考慮恢復書法獲獎或卷面整潔、字跡工整加分制度。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獨立、學術和責任是當代藝術的核心品質
· 中國缺乏囊括人類藝術史精華的國民美術館體系
· 拒絕“山寨藝術”
· 藝術批評的“媒體化”與藝術媒體的“批評化”
· 兩會代表委員建言當代藝術發展 構建中國藝術評價標準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