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范迪安:與時俱進是時代精神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2-02 10:19:27 | 文章來源: 中國藝術批評家

 

  A—I:如您説的即便很多名館也遇到經費問題,中國美術館作為國家的文化機構,到現在市場經濟了,體制變化了,怎樣解決社會支援和美術館盈利的問題?

  :藝術博物館本身是非盈利機構,這是它的根本屬性,應該多渠道來形成它的資金結構:首先需要政府不斷增加財政支援,現在中國政府很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各方面的經費逐年增長,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另一方面還需要取得社會各界朋友、企業的支援,特別是一些優秀的、有意義的項目,比如説我們在去年舉力的一些展覽,就得到了像渤海銀行、凱迪拉克的支援,今年特別是在國際新媒體藝術展中許多國際的基金會、文化機構,包括北京的阿拉裏奧畫廊、皇城藝術館,都給予了很大支援。我想支援的更大意義更在於展開闔作,一起推動好的展覽,實現共贏。我們今年八月份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展覽在新加坡美術館舉辦,也得到了韓之演藝術空間的支援。

  目前在中國,對企業贊助文化藝術的政策優惠還是很少,或者説剛剛開始,我們還在不斷地呼籲。其實對我來説,最令我頭疼的還不是這個,有一段時間我很頭疼的是錢,但現在不是,而是如何能夠對整個這麼複雜的、豐富的藝術資源,特別是當代藝術資源進行比較準確地選擇和把握,使得美術館站在當前藝術文化發展的前沿,不要被動和落後於時代。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決的,是最難的。

  A—I:無論怎樣講,08年是中國大的文化交流年,美術館有幾個特別引人注目的大展,包括蔡國強老師8月的個展,您是如何考慮將蔡國強個展作為奧運期間的推出項目?

  :中國美術館也關注包括海外華人藝術家的狀況,那麼蔡國強無疑是近年內大家都在談論的焦點,在什麼時候舉辦他的個展這件事很早就在構想。後來考慮08年是最好的年頭,首先,08年春天古根漢姆舉辦他的個展,引起很大的關注:同樣的2008年也是蔡國強很重要的一年,因為他出任了2008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視覺特效的總監,他為此花了兩年的精力投入到這裡。我們在這個時候舉辦他的展覽,特別是在奧運開幕之後馬上舉辦,無論我們的合作方古根漢姆、中國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以及蔡國強本人、蔡國強工作室,大家都覺得這個時機是最為恰當的。蔡國強展覽在古根漢姆的規模是非常大的,幾乎佔7所有展廳;我們這裡提供的空間也是個展裏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要用7個展廳。但在北京和在紐約的當然有所不同,因為蔡國強許多年來主要是在西方社會做他的藝術,他的許多作品是在西方發展特別是文化發展特徵上建立起的觀念;在北京的展覽我們側重於他的“火藥畫”系列和若干組裝置、觀念作品,體現他的思想上的方法論,當然也包括為這個展覽創作的一件新作,結構跟在美國的有所不同,有自己的特色。

  A-I:就亞洲地區來説,日本、南韓藝術狀況的發展以及管理運作都較早地步入成熟:近幾年中國當代藝術飛速地活躍起來,越來越國際化。我們説o8年大家都在關注北京,我們也可以看到愈多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機構和畫廊迸駐北京,像尤倫斯以及即將落戶798的佩斯等等,北京在相對很短的時間一時成為可以與紐約、倫敦、柏林並行的藝術中心。從您的角度,又是怎樣來看北京的這種“將來性”的?

  :中國的奇跡就在於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快,在較短的時間內形成了一種後發優勢。中國在借鑒世界許多國家發展經驗的基礎上,依靠社會公眾的發展熱情和整個經濟政策、社會發展楱式方面的獨特性形成一種高速發展的態勢,這是為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儘管還存在各種矛盾和問題,但中國社會的變化和進步是大家能夠感覺到的。我認為今天用任何一種簡單的尺度來分析中國都會導致一些盲點和偏見,中國社會發展的速度和模式是歷史性積累的結果。

  當然藝術就是社會的一個縮影,藝術的生態狀況就是社會結構的一種體現。這些年在北京出現迅速發展的藝術區 無論是藝術家工作室還是畫廊,大家都説國際的資本不斷流向中國市場,我覺得這是非常必然的。不能永遠指望中國的藝術吃香,而是中國這個地方所形成的藝術氛圍和市場成為國際中的樂土,才是健康的發展。當然中國藝術家在這時候很幸運,能夠得到世界的矚目,有這麼好一個市場的機會,裏面既有藝術家本人的聰明才智,也跟這個國家成為世界談論的話題有關。當你談論一個國家,最有發言權的是你擁有一件這個國家的藝術家的作品,這是最好的開始。只有藝術品真正成為了人們文化生活的必需品,它才能比較牢靠地存在於市場:如果只作為奢侈品的話,總有一天會因為趣味的改變逐漸衰微甚至退出市場。

  A-I:美術館現在也正有北京雙年展,但大家公認最好的還是在上海,現在關於當代的大型活動越來越多,但學術性的卻見少,這您怎麼看?

  :雙年展這個話題有點過時,大家有點不願意談雙年展了。我記得前兩年談了特別多的雙年展,大家都認為雙年展是一個當代藝術集合的中心,是一個重要的平臺。但我看現在隨著更多的藝術機構、藝術空間的出現,人們似乎對雙年展的期待有所下降,這是一個非常客觀的問題。人們會對一個時期、一個階段具有總體意義的活動感興趣。當然雙年展做的好能夠在這些活動中能夠起到提示視覺文化新課題的作用,就要看誰來做了。重要的不是用不用雙年展這個詞,而在定位與模式,在誰來做。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