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朱其:不能把批評藝術市場看作“幸災樂禍”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1-23 09:12:26 | 文章來源: 世藝網

                                                               文/朱其

最近有一些繪畫明星和藝術市場的操作人認為有人批評藝術市場是“幸災樂禍”。在2008年末以來各種專業和公眾媒體展開了對於藝術市場的批評和反省,其中絕大部分還是中肯和切中問題的,不存在幸災樂禍的普遍氣氛。

過去三年的藝術泡沫導致的問題客觀存在的,比如拍賣的天價做局和價格發佈的“謊言”,明星畫家的生産複製和帶頭商業化,藝術圈的拜金主義,藝術市場的短期套利行為。尤其是一些八五新潮成長起來的藝術家違背了八五新潮早期的價值觀,即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和文化反省,與主流社會保持距離,堅持獨立邊緣的文化姿態。這些明星藝術家實際上已不是當年的前衛青年,而是熱衷於成為社會時尚明星和利用早年的前衛名聲發財致富,藝術作品的精神內容也越來越空洞和虛無化。

而絕大多數所謂藝術投資人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抱著支援學術和承擔文化責任的目的而來的,他們基本是唯利是圖講究商業盈利的商人。這當然沒有什麼不對,但也沒有什麼偉大之處。當代藝術圈當然歡迎熱愛藝術的投資人,但比起為藝術奉獻的人,投資人只能排在受尊敬行列的第二位。近年大家都把投資人排在受尊敬的首位,甚至大有把投資人氣跑了就是“罪過”的意思,這就是媚骨滋生了,真正的有錢人也不會看得起他。藝術圈人士對藝術市場的批評本質上並不是在討論經濟問題,實質是討論價值觀的困惑,即為什麼這些年當代藝術圈充滿了對金錢和市場權力的崇拜?

最近我接受了不少媒體小記者的年終採訪,發現很多“80後”最近都推崇兩個人:安迪·沃霍爾和達米恩·赫斯特。我想主要原因是這兩個藝術家能夠把“做藝術”和“做富豪”結合得很完美,而且還能夠成為主流社會的明星,有足夠的金錢和光環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各種藝術媒體最近也在熱衷於做各種“權力榜”、“明星榜”。就安迪·沃霍爾而論,他內心是一個很傷感很對現實感覺痛苦的人,精神實質帶有一種基督教的情懷,這是很多學安迪·沃霍爾的人不具備的,大家現在只關心他有本事把藝術當成工廠一樣生産的暢銷品,把藝術當作搖錢樹,把藝術投資人的口袋當“提款機”。

這可能是三年藝術市場泡沫和當代藝術的商業化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這種對金錢和市場權力的崇拜甚至還不止是體現在80後一代身上,有一些八五新潮成長起來的曾經為藝術理想堅持不懈的知名藝術家也在向這個方向變化,這是比較可怕的。安迪·沃霍爾和達米恩·赫斯特這兩個人在他們自己的國家也未必是如此被津津樂道的對象。在西方社會已經形成了這樣一種社會共識,即藝術家很有錢並不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關鍵是看這個藝術家有沒有為社會提供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和靈魂樣板,並在藝術語言上有創造力,這才是最重要的。

當代藝術圈這些年正在形成一個很匪夷所思的集體無意識“輿論”,即如果資本不大量進來,藝術的資本市場不建立,中國藝術就沒有希望。藝術市場和資本被看作一種保證體系,好像藝術市場一繁榮,藝術就萬事大吉了。實際上,沒有任何一種體制可以保證促進學術和藝術的進步,國家體制、江湖體制和市場體制都不可能保證什麼。歐美是世界上學術體系和藝術市場最健全最規範的體制了,但近二十年藝術也還是處在徘徊狀態。

重要的還是個人的學術和藝術探索過程。對於優秀的藝術家、批評家和知識分子而言,他的藝術和學術創造跟時代好壞和有錢沒錢沒有必然的聯繫,一個好的時代或者壞的時代,有錢或沒錢,優秀的藝術家總會在條件不好的時候找出解決辦法,在金錢和權力面前保持節制。既然如此,為什麼有些藝術家群體對市場如此關心呢?我想主要原因是他關心的是以藝術的手段獲取商業財富,你也不能説這類藝術家不愛藝術,但他們的前提是:先趁著天賜良機成為富豪再説,反正成為世界一流大師不可能了。但他們並不糾正有人吹捧他為一流大師,因為這是賣到天價的必要招牌。

對於過去三年的藝術市場進行批評是必然的,因為市場的大部分天價作品並不能代表真正的大師級水準和藝術史,藝術市場沒有培養起真正的藏家群體,畫廊業也未能完成資本原始積累。最近有些群體把金融危機對於市場的影響渲染得有些過分,在某種意義上是在把批評市場炒作和明星畫家的商業化説成是“仇富”,在金融危機來臨前將批評説成“紅眼病”,金融危機以後又把批評説成是“幸災樂禍”。其實,當代藝術的幾個富豪藝術家全部家當加起來還不如小房地産商一個人的財富多,有什麼“仇富”可言。有一萬元的人也可以説有一百元的人“仇富”,這就很土了。

對藝術資本的批評也是正當合理的,藝術投資人又不是陳嘉庚、張靜江這樣的為辛亥革命、抗日戰爭捐贈財富的慈善家,他們本來就是抱著不做賠本買賣的本意來的。真正為當代藝術做出奉獻的商人,江湖圈還津津樂道懷念至今,但如果只是有助於一部分明星藝術家發財致富,並且這種致富之道有違商業甚至藝術準則,那麼對不起就只能批評他了。有一部分藝術市場操盤群體近期似乎又在為“天價”浪潮的捲土重來製造輿論了,要求大家維護市場一起來過冬。

重要的不是維護市場,而是當代藝術價值取向的反思。市場不是維護出來的,市場規律自己會來調節。真正的投資人不會因為你説市場好就投資,也不會因為輿論説市場不好就不投資,他們也不會按照學術標準來投資,中國的投資精英早就是身經百戰訓練有素,根本不需要我們藝術圈的輿論來教他們。畫廊一級市場的不好主要因為過去幾年拍賣公司和藝術家的工作室個人銷售爭奪一級市場的份額,價格過高導致畫廊沒有培養起中低端價格市場,並不完全因為金融危機。全世界的畫廊業本來就是一個慢溫細火的行業,如果天天門庭若市,那一定不是在賣原創藝術了,而是在賣複製品了。原創藝術一年能有多少可賣的。

有一部分人號召維護的所謂“市場”,只是一部分人試圖在維護一個“炒作市場”所必需的“輿論”,比如中國油畫世界一流,明星畫家已經是國際大師,已經商業化的知名藝術家現在依然是“前衛代表”。這種“一起來過冬”,説穿了無非要是建立一個“唱好市場”的新謊言共同體。難道現在收藏家真沒錢買東西嗎?我前幾天還碰到一個買了不少大腕作品的收藏家,他前幾天還買了上百萬的翡翠玉石。但是當代藝術實在不想買了,理由是畫面風格都差不多,內容又精神空洞,量又大,有些藝術家比商人還會做生意,這個事情實在不好玩。

把藝術當商品重復生産和精神虛無,以及藝術家的“企業家化”,是使大部分藝術品買家暫停購買當代藝術的主要原因,並不完全是因為金融危機。近三年的當代藝術已經跟八五新潮沒有什麼關係了,但還帶著八五新潮的光環。八五新潮的價值觀是真正的藝術要與主流社會保持距離,批判現實,保持獨立的文化態度,拒絕在權力面前喪失文化姿態。而今天當代藝術圈的流行觀念則是充滿著對金錢、明星和權力的崇拜。可能在借用西方現代藝術語言的這個外殼脈絡上還與八五新潮有一點外在聯繫,但在精神實質上已經背道而馳。這個深刻變化有時代的原因,也有近三年市場泡沫的原因,更有八五新潮本身的人文基礎不紮實的原因。

批評和反省藝術市場,只有尋找其背後的價值觀的原因,才是有意義的。當有人説,批評市場是出於幸災樂禍,這同樣也不是在討論市場。  

2009年1月15日寫于望京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