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人在公園裏一起舔地,把自身形象做成裸體雕塑懸挂于大街上……
當代藝術成了“怪人幹怪事”
1月18日,星期天,位於上海浦東大拇指廣場的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內,一場名為“起點:介入藝術生活366天”的展覽悄然開場了,沒有舉行開幕式,沒有很多觀眾,這只是對持續開展了一年的大型文化藝術項目“介入:藝術生活366天”的一次回顧。
2008年,證大現代藝術館在館長沈其斌的策劃下,推出了“介入:藝術生活366天”大型文化藝術項目。366天裏,“介入”輾轉于上海100多個公共空間,跨學科、跨領域、跨媒介地實證呈現了366個藝術作品方案,整個項目的投入超過2000萬元,有200多個國外藝術家/機構、100多個中國藝術家/機構共同參與。
但是,這一連串令人驚嘆的數字也難掩“當代藝術”在公眾心目中的尷尬地位,“介入”項目實施組的負責人黃王月霖在項目進行過程中直接和老百姓接觸,她經常被老百姓問到的問題是“你們在做什麼?”
事實上,雖然“介入”涉及的藝術類型很多,從視覺藝術到舞臺戲劇,從音樂視聽到研討交流,從影像裝置到生活行為,但對公眾甚至媒體來説,似乎都有些“前衛”。而引起媒體和公眾關注的項目,恰恰大多是行為藝術,比如廣州美術學院油畫係學生莫超略的《藝術教育,我頂你個肺!》是用休學一年的方式來抗議國內的藝術教育;而倉鑫帶領著80名參與者在復興公園一起“舔地”,則是《倉式體操》中最具標誌性的動作。在媒體和公眾看來,這些“藝術作品”或者有點“嘩眾取寵”,或者有點“好玩”,或者乾脆就是“怪人幹的怪事”。
比如劉瑾的《受傷天使》,是把自己的形象複製成裸體雕塑,分別懸挂于上海的五角場、大拇指廣場和徐家匯的建築物外墻上,但這並沒有被媒體和公眾看作“藝術作品”,甚至有一位老人被“天使”嚇得心臟病發作,不得不接連兩天前往醫院輸液。由於懸挂的人體模特非常逼真,附近居民誤以為有人輕生,曾報警求助,消防部門也曾前往“營救”。
雖然劉瑾創作這一作品的本意,是希望依託高層建築産生視覺衝擊,引發每個觀眾對自身的思考,進而與觀眾形成互動,但社會學者表示,這樣的展示應考慮附近人群的接受能力,而一旦引發誤解,將會導致社會資源的無謂浪費。事實上,絕大部分看到這個作品的人都表示“看不懂”,甚至有媒體開始探討這種懸挂展示是否需要向市容管理部門申請批准。
沈其斌也坦言,在眾多的門類中,大眾反響最熱烈的以生活行為的藝術方案居多,類似劉瑾的《受傷天使》、倉鑫的《倉式體操》等類型的作品,或許是打破了公眾的一般認識,引起大眾的矚目似乎也在情理之中。而另外一些與大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藝術作品,比如嚴峻的《虬江路音景》、楊勇的《上海屬於你》、漆麟的《追憶似水年華》、康旭盛的《2008個年夜飯》等,儘管它們都是“存在於百姓身邊”的藝術,但大眾的漠然,顯然也表明國民教育中“認知”藝術的思維尚需開發。
實際上,雖然“介入”項目組的每個成員費盡心力,一年來輾轉于上海的100多個公共空間,地鐵、廣場、公園、商場、飯店、街道、家庭,都有他們的身影,但真正參與的公眾並非很多。據主辦方介紹,參與“介入”項目的志願者和群眾共有3000余人,平均一個項目也就10人左右。從主辦方提供的音像資料中也可以看出,不少項目都是創作者在“自娛自樂”,並沒有公眾參與。
沈其斌也很明白當代藝術受眾群體的局限性問題,之所以策劃“介入”項目,就是因為“既然別人不願意走進藝術館,那麼就讓我們走出去,走到大眾身邊去”。不過,這條道路顯然還很漫長。
“介入”項目的負責人比利安娜也坦言,這只是一個鋪路者的工作,“不敢説通過‘介入’能讓老百姓對當代藝術感興趣,但如果有人對這個工作感興趣,以後會容易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