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冬冬:問道人生,熔鑄心造境的靈之軌跡(6)

時間:2016-04-27 19:34:48 | 來源:《我的藝術生活》徐冬冬

藝術家>

問道人生,熔鑄那“心造境”的靈之軌跡

——徐冬冬繪畫作品欣賞專輯之抽象篇(6)

【畫家獨白】

上三幀為吾在抽象筆墨中對儒釋道三家的思考,而本幀所示的“道”組畫並非與先前所述之道家相同,此乃吾之宇宙觀派生的淺釋也。組畫取名為“道”,是吾對宇宙的思考,也是吾對中華文化吸收、解剖、容納之道。組畫九幅符合我土“九”為大之意,以“動、靜、悟、逸、遠、開、元、無、極”為境進行創作。

這裡的“動與靜”與牛頓的物理學説的“動與靜”不同,是述內心之動靜的意念,而“悟、逸、遠”則是儒、釋、道的真善美境界的追求,“開、元、無、極”又為宇宙生命之始的探求,既有對“有與無”、“無極之太極”以及宇宙之源的思考,也有對宇宙極限的探討。在這裡,儒道兩家的宇宙觀融化在那抽象的色彩之中。組畫以天體為本,以花青設色,九幅意境首尾相接,在抽象中賦予哲理,在哲理中內含抽象之思維,洋洋灑灑。其創作于2003年,現提筆著文便想起那時創作的情景。望窗外,已是金秋十月,十二年前的此時,這組畫就落筆在那古臨安秋水桂香之中。本幀作品選自即將出版的徐冬冬畫集《心造境》,文字選自吾之《我的藝術生活》一文。

  《道》系列組畫 丙烯紙本 2003

從《佛家》、《太極》到《神靈十則》這三組作品,主要體現了我對儒、釋、道三家的感悟,也伴隨著吾之“心造境”藝術思想的成熟。

早年,我在創作中國傳統意象繪畫時便提出了“心造境”,如今,近40年的藝術生涯倏忽而逝,對“心造境”的蘊涵亦有了不同的解答。

  《道》系列組畫第三號——悟 丙烯紙本 2003

上世紀80年代,我首次提出“心造境”的藝術思想時,深受宋、明兩代心學、理學大家的影響,從本心、正心開始,強調“心”是人類的心靈世界,“造”為創造,“境”則是畫者筆下的意境,此時的“心造境”意為“用人心去創造意境”,乃屬美學的範疇。

而立之後,我對“心”的理解,從“身心合一”發展至“天人合一”,“心”即為“宇宙”;“造”通“易”,求變;“境”又為“致良知”,其意在表達的筆墨要含善愛之心與仁德境界。這時“心造境”的涵義為:“在宇宙造化中發現、表達人類與萬物生命的自然之完美以及蘊藏于變化中的真善美”,此為極高的精神境界,實屬哲學範疇。

進入不惑之年,我對“心造境”中的“境”又有了新釋,從美學、哲學以及宗教的精神境界中進入到了宇宙世界,悟得超越倫理道德的天地境界,悟得萬物平等之博愛,悟得使萬物得到超度才是根本。

知天命之年,伴我數十年的“心造境”已不僅是我的藝術思想,更成為了我的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心”即為佛,是宇宙本體,“造”在於變化中的自然,出自道家,二者皆是“出世”之學,而我所追求的“境”,卻落在了“入世”的儒家的生活裏。

  《道》系列組畫第七號——元 丙烯紙本 2003

我雖樂享隱逸的自在,卻非退隱山林,而是將吾之所悟融入生活的點點滴滴,既遠離世俗塵囂,又並非對世間不求聞達,以“傲世”、“獨立”之境界,“蕭條淡泊”之品格,追求中華文化所內蘊的人生價值,即吾所擔負的“天命”。

畫家在威尼斯古根海姆藝術博物館(2001)。文中之抽象繪畫作品,創作于本世紀初。上世紀七十年代他從中國傳統意象繪畫起步,八十年代吸取了西方印象派中的色彩運用,並開始進入抽象繪畫領域,會通中西文化。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他創立了中國抽象繪畫流派,在中國哲學裏尋找著抽象的概念,使之成為其繪畫語言。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國人自身的社會與生活,並從生命的本質來講述人類靈魂在宇宙間跳動的軌跡。畫家自有的宇宙觀和“心造境”藝術思想為形成這一畫派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