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思想

時間:2016-03-29 14:03:44 | 來源:藝術中國

藝術家>

徐冬冬的藝術思想是以他的宇宙觀為基礎的,主張站在宇宙的高度來審視人類所關懷的問題,並由此生發其藝術創作。他率先提出並一生遵循“作畫不是目的,問道才是根本”的理念。提出“心造境”學説,追求悟得超越倫理道德的天地境界,遵從古老的天人合一理論,吸取西方的自然觀,並與中國意象的詩境相結合,再融入中國哲學中的抽象概念,匯通而成為其抽象藝術理論。強調人類自身靈魂在宇宙間跳動的軌跡,講求人與萬物氣韻的和諧,這種和諧的神韻是其抽象藝術理論的最高境界。他探討生命的往復和生命之初的善與惡,並將人之善惡推至萬物,在“有”和“無”中重視生命的初始,講究宇宙間的萬物氣韻平衡。他提倡用世界與發展的眼光看中國,認為藝術思想需有反思的過程,當因世、順時而變,強調21世紀中國文化進入世界是人類文明的進程。自畫像圖軸圖冊

宇宙觀

徐冬冬的宇宙觀以“天人合一”為基礎,追求“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強調人融之於萬物中,宇宙萬物平等,人類不以征服自然為目的,而是對萬物皆具愛心。他從儒、釋、道三家來探求從內至外的人生,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裏尤顯重要。他的思想不但充分意識到“外面”(宇宙世界),也能表達“內心”的存在,體會人心與物相通,並與宇宙之心化之,以求不生不滅之心的出現,一己與萬物同化之。在他看來,畫者揮毫寫物是手段,過程在於“致良知”而達“格物”,從而實現內心自我的覺悟。超度一己並非最終之目的,做到宇宙萬物的超度才是根本,這就是他的宇宙觀中最核心的超越倫理道德的天地境界。這使得他的思想充滿著“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自家風度,進而吸取了中華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強調此思想不僅適於人類社會,而且應推至宇宙萬物而達到平等。他認為,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對其自身的否定,要尊重自然之規律,人類在發展、利用自然的過程中應注重萬物之平衡。由此觀之,他主張表達人類的快樂、幸福及一切精神狀態,應建立在天、地、人以至萬物的宇宙概念上。

心造境

“心造境”是徐冬冬早年在創作中國傳統意象繪畫時便提出的藝術思想。這是他最基本的創作思想,其成熟完善貫穿畫家近40年的藝術生涯。對“心造境”的蘊涵,他在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問答,而這個解答也伴隨著畫家的成長。

在上世紀80年代、畫家20多歲時,徐冬冬首次提出“心造境”的藝術思想,深受宋、明兩代心學、理學大家的影響,從本心、正心開始,強調“心”是人類的心靈世界,“造”為創造,“境”則是繪者筆下的意境,此時的“心造境”為“用心靈去創造意境”,乃屬美學的範疇。

進入30歲,徐冬冬對“心”的理解變為“身心合一”,發展至“天人合一”,“心”即為“宇宙”;“造”通“易”,變也;“境”則為“致良知”,意思是表達的筆墨要有善心與仁德之境界。這時的“心造境”的涵義為:“在宇宙造化中發現、表達人類與萬物生命的自然之完美以及蘊藏于變化中的真善美”,這是極高的精神境界,實屬哲學範疇。

40歲後,徐冬冬對“心造境”中的“境”又有了新釋。他從美學、哲學以及宗教的精神境界中進入到宇宙世界,悟得超越倫理道德的天地境界,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僅適於人類社會,也適於宇宙萬物,提倡萬物的平等,萬物超度是根本。可以説,對“心造境”的認知過程一直伴隨著畫家的生命與成長,使他從中享受到天地快樂的最高福分。

經過10年的隱逸生活,逾50歲的徐冬冬的思想更為明朗,“心造境”不僅是伴隨他數十年的藝術思想,更成為了他的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綜合了他對儒釋道三家最深的體會。在他的內心,“心”即是佛,為宇宙本體,“造”在於變,出自於道家,二者皆為“出世”之學,“境”則屬於儒家的“入世”之追求。畫家雖為隱逸,也不是不求聞達,而是在“出世”與“入世”間求得平衡,積極思考社會的問題,作為他創作的源泉,其抽象繪畫和行為藝術充滿著這樣的理念,同時更是將所悟之“道”融于生活的點點滴滴。因而,“心造境”就是畫家的人生。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