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郭曉光的藝術創作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美術界,對新思想、新觀念、新的表現形式充滿著追求與渴望。尤其是美術學院中的青年學生們更是首當其衝,在新的藝術思潮的涌動下自覺的思考和探索繪畫本體問題。並將這些體悟急切的體現在自己的作品之中。這种先鋒的姿態可以説是那個年代年輕藝術家顯著的特徵。這時的郭曉光正是魯美油畫係77級的學生。在這個大背景下,他最大的轉變就是開始對新的觀念和表現主義繪畫顯示出極大的興趣。在他的作業中開始出現游離于形體之外的富於表現力的筆觸和非寫生狀態的色彩關係,這種狀態一直延續到四年級的畢業創作。郭曉光的畢業創作畫的是一群在河邊洗衣服的朝鮮族婦女,畫面構圖奇異,人物造型富於動感,飽滿明亮的色彩極具感染力,與以往傳統的學院樣式拉開了距離。他的畢業創作既是他在學院四年學習的總結,同時也奠定了他日後在油畫表現語言方面的基本面貌,更凸顯出郭曉光藝術觀念的先鋒姿態。
當“先鋒”被時間褪去傳奇色彩進而轉化為傳統時,郭曉光索性放棄對潮流的追逐選擇了固守,從80年代作品《生靈》到最近的寫生系列都體現出畫家藝術觀念和視覺語言的恒定。有力的筆觸、動感的造型、明快的色彩從未在郭曉光的藝術創作中消失,相反其畫面的視覺衝擊力更加強烈,郭曉光數十年的執著詮釋了所謂“無色不空、不執不通”的至理。其藝術創作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其一:藝術語言的線性探索。其二:依靠“直覺”創作觀念。其三:與心相會的題材興趣。面對郭曉光的作品,我們總會看到愈加厚重的筆痕、冷暖相間的奪目色彩和一氣呵成的表現氣度。無論是一米見方的小品,還是大至幾米的巨幅寫生,郭曉光都會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這體現出一個直覺型畫家的藝術本能和熟練的表現技巧。郭曉光的創作方式不是觀念先行的,他拒絕畫面背後的文學描寫。內在的情緒、題材的吸引,甚至畫筆與布面的摩擦都會帶給他無限的創作慾望。創造本能的驅使讓他激情燃燒,面對自然直抒胸中之意。
畫冊中收錄的這些作品是郭曉光三十餘年繪畫創作歷程的主線,這些充滿激情的作品來自畫家對繪畫藝術的熱愛和畫家旺盛的生命力。野外寫生中郭曉光常年以車為家,在野外豎起一人高的畫布,面對風雪和嚴寒無所畏懼奮筆揮毫,這對一個年逾半百的藝術家而言不就是對生命的禮讚嗎?
奇思物相外,妙景畫圖中。願郭曉光在自己選定的藝術之路上堅定的走下去,把人生之圖書寫的更加圓滿。
韋爾申
魯迅美術學院院長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遼寧省文聯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