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剛:追逐時間和力量的雕塑藝術家

時間:2014-01-03 14:39:41 | 來源:《BACCARAT》雜誌

藝術家>

以《追》系列雕塑作品而廣受關注的藝術家王興剛最近被施華洛世奇總裁 Gernot Langes-Swarovski從眾多傑出藝術家當中選中,負責其品牌新系列紅酒的酒瓶標簽設計。當藝術和時尚碰撞,會發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

採訪:Karen Yan 文章:Amor Mo/Karen Yan

中國著名青年藝術家王興剛是一位善於抓取運動所表現出的喜悅和力量的雕塑家。今年已經邁入不惑之年的王興剛早年求學于魯迅美術學院,後來遠赴澳洲深造並於2003年取得臥龍崗大學 (University of Wollongang) 創意美術系碩士學位,現任教于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講授公共藝術和雕塑材料應用等課程。1997年,剛從魯迅美術學院畢業的王興剛憑作品《朔風》嶄露頭角。這件作品通過一個大步行走的形像表達出迎著風霜、勇往直前的強烈決心。後來,他在《朔風》的基礎上,創作了廣受歡迎的《追》系列作品。最近,他還被施華洛世奇總裁 Gernot Langes-Swarovski 從眾多傑出藝術家當中選中,負責其品牌新系列紅酒的酒瓶標簽設計。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中國知名雕塑家的藝術世界。

為什麼想成為藝術家?而且選擇作雕塑家而不是畫家?

兒時有記憶大約4歲開始,現在回憶兒時才知道那時我一直生長在有滋生藝術的土壤中,沒有遠離過它,這也許就是我生命體中不可或缺的滋養元素,自然地融入到我的血液中。藝術成了我的第一認知,但當時不知道文字語言稱它為藝術,更不知玩弄藝術的人叫藝術家。其實“藝術家”只是一個尊重的稱謂而已,沒有人真正準確的給它界定過,在我看來稱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真正喜歡上它並攜手一起記錄你的人生。

藝術的表現形式眾多,為什麼能更偏愛雕塑作為媒介,這個問題別人也問過我,考慮再三其實與興趣的培養有關, 那是小時的事兒:第一、要感謝我外公,他是個民間泥塑藝人,從小就當他的幫手,遞那少那的常常都是我的事;其次、我動手的能力很強,這和我小時生活在工業區很久有關,因為好像周圍的長輩人人都是能工巧匠,很多東西都能自己親自動手製作完成,從小時也就能順其自然地跟著學,尤其對三維的結構性物體很敏感,甚至癡迷,家裏的很多東西都會經過我的手拆卸、組裝、再拆卸。

靈感來自哪?創作時的技巧、風格以及材料等,有什麼獨特之處?

這個話題也常有,所以我也時常思考我是怎樣思考的。我的作品靈感形態産生是很自然地從腦中溢出,不會太多受到外力干預。做自己能做的,這種創作狀態是我喜歡的,也會對我的情緒是一種調節,當然不希望創作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壓力。俗話説“ 快的是酒, 慢的是茶”,茶是需要時間慢慢品味的,也是我對創作的態度吧!

我所接受的是正宗的西方式的藝術教育,整個大學給我最多的傳授是講究科學,解剖,嚴格的比例等內容。學習了中外美術史,一直對那時的藝術環境産生質疑,創新之路何去何從?但很明確"學習美術史是為了更好地遮罩美術史而不是照抄美術史",方法很重要,後來認為只有用第三個方法來創作,從結合中西的藝術文化精神中找到方法。

更喜歡作品製作過程的那種狀態,體會和感受瞬間融入作品,“一氣呵成”的寫意之感,自然,留白,透氣,不將時間留給製作,不苛求細節,“意”和“神”的傳達放的更多。近幾年我更喜歡研究真材料的材料性,並對它們也有了深入的認識,(如銅、鐵、不銹鋼、各種木材和石材)我稱這些真材料是“會説話的物料”,因為它們見證了歲月的變遷,已有很強的生命力。只要是真材料我都很感興趣去嘗試使用,並會根據不同材質自身特有屬性和魅力與我的創作題材的不同而有機地結合,來充分挖掘並展現它們在雕塑中的表現力和生命力。當今很多藝術家選擇化學合成材料的使用,如玻璃鋼材料來形成雕塑最終造型,這種材料本身的材料屬性就是短壽的,類同於一種流行時尚中的廉價物料,只有瞬間停留,但要説明的是我並不反對,各取所需吧!

創作《追》系列的原因是什麼?《追》系列有什麼特別之處?為什麼每款只有八個?如何構思十三個不同形態,創作出不同的外形與動作?每個形態有什麼獨特之處?

剛留學回國到了北京,轉瞬間對這個城市變了,變的不僅是“他”的表像還有“他”的精神。商業、資本和市場迅速催生,盤踞所有社會文化空間,這和人們的文化意識的缺失,理想主義的消退有必然的聯繫?快速發展的背後讓我多數時候會有種強烈隔閡感,難道是我還站在90年代的時代形象裏?關注身邊都市文化環境與歷史産生一系列質疑,作為我創作的基點。

比起文字來,我更善於用我的作品説話。借助我的雙手,那些無動於衷的泥巴變得活躍起來,它們把我要説的話恰如其分地顯現出來。這件作品《追》,是我系列作品的一件,其實它應該還有一個更長的題目:《是什麼讓我們的步調變得如此一致》。馬爾庫塞在他的《單向度的人》中提到,現代社會由於工具改進,技術進步和物質富裕,我們接受和被迫接受的事實是,這個社會已經沒有使它更合理一些的東西,無論在政治、思想,還是文化、生活領域都發展成了一種單面社會。

作品數量我一直控制在8件,因為對藏家也是一個交代,太多一定會氾濫,不利於收藏。《追》系列四在2007法國Une國際國際雕塑大賽中獲獎。也許是評委們讀出了這件作品的産生與歷史、社會的的各種現像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為什麼會有創作小《追》系列的想法?小系列有什麼特別和創新的地方?

題材是沒變的,只是讓尺寸縮小了很多,尺寸小了攜帶和擺放會更加靈活,以便於喜歡我作品的朋友有更多機會收藏到它。

請介紹最近你跟SWAROVSKI合作的項目。是否為SWAROSKI製作了一個新的雕塑。其他五位給選中的藝術家是誰?

這件被SWAROVSKI公司選上的我的《好吃》雕塑作品作為公司旗下紅酒項目的酒標,也是一件剛剛製作的新雕塑。希望這件有鮮明中國文化符號特徵的作品能帶給他們公司商業上的成功。SWAROVSKI這次在中國共挑選了六位中國藝術家,他們分別還有畫家方力鈞、雕塑家隋建國、雕塑家UNMARKS等。

你現在在大學教授雕塑,教學與跟年輕學生的互動如何影響你的作品?

我26歲到現在一直在大學教書,和學生的互動不僅是一種“輸出”關係,還有一種“輸入”關係,輸出的是方式方法和經驗,輸入的是活力、激情。在這樣的環境裏你的思維更新不知不覺中就會很快。

你到澳大利亞讀碩士,覺得對你的影響最大是什麼?對你的創新有什麼啟發?

那段兩年留學時間覺得整個人對很多事物都要從新面對,因為很多擺在眼前的都是你陌生的,兩條路要麼打道回府,要麼學會繼續學習一個嶄新的文化環。但總結起來最大的收穫是知道了一個人莫過於在自身觀念上的轉變,“怎樣學比學什麼還重要”方法在先學在後。

你還有沒有其他系列在生産中或在構思中?你今年有什麼計劃?你在藝術領域有什麼抱負?

我的新創作《手機》、《筆電》正在創作進行中,計劃在兩年後在香港和北京分別做個展覽。

王興剛的雕塑作品即將於9月28日至11月28日在“2011年大同國際雕塑雙年展”大同和陽美術館展出。

原文自《BACCARAT》雜誌2011年9月刊。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