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進安

時間:2011-03-31 16:06:59 | 來源:藝術中國

藝術家>劉進安>相關評論>

王孟奇

人生易逝,轉眼間認識進安竟快20年了。我們各自生活的城市相距遙遠,怎麼也談不上過從甚密,但卻一直相互關心著,尤其遇上關乎命運的選擇,更免不了那些商量。我們之間似乎不僅僅是那種惺惺相惜的關注,好像還存在著一種遇事無需做任何解釋的絕對信賴。

記得當年他來南京進修的時候還是二十多歲的小夥子,顯得特別之處就是個性內向、少言寡語、格外沉穩,但絕不缺少尖銳與幽默。往往從他近乎內秀的思維智慧中透出他處世不阿、愛憎分明的品格。好在校園中聚了些好人,周圍的師生沒有不喜歡他的,那些與他同時進修的同學無論後來人生境遇如何,都至今是他的朋友,因為他的友誼永遠是可靠的。

數十年來,在美術圈裏自己也算閱人無數,但論到繪畫的才能與天資還無人可與他比肩。依稀記得他在黃瓜園(南京藝術學院所在地的舊稱)生活的幾個月裏完成了一批以河北涉縣老農、山民為原型的水墨人物頭像,並以此為風格基礎創作了《田橫五百士》。那批畫至今仍留在我的腦海裏,筆墨馳騁縱橫,大氣雄渾,更為難得的是隱含著難以磨滅的英雄氣概。在他的性格深處涌動著的似乎是那種英雄末路的氣質,使他的作品在簡潔凝練、雄強豪重中飽含著一份悲愴與蒼涼。正是他這種與生俱來的氣質令他的作品分外動人。于南方人士的繪畫中恐怕很難覓見這種品格,大多則如江南的園林或河灣小巷,清通雅致、文思盤繞,極重趣味,但迂迴曲折、精巧細膩得終究容易染上些小肚雞腸的味道。進安的畫于大氣中斷不缺少性靈與精緻,雄秀兼備之處更有著堂堂正氣,這才是最為難得之處。南京偏是個重才的地方,進安在黃瓜園深得大家的敬重與歡迎,甚至大家都曾多麼希望他能留在南京,以他的才華和氣質再得江南文化的滋養,必定能別有一番氣象。

進安是河北廊坊人氏,常言燕趙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從“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荊軻到口念神咒赤手空拳而指望“扶清滅洋”的義和拳,都有那種“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披肝瀝膽的豪氣,仿佛正是這燕趙風骨悄悄潛入了進安的筆墨氣質。這一切是注重實際利益的現代人難於理解的。

黃瓜園方圓數畝,地域狹小,前後門一條路到底,所以也就經常與他在校園裏不期而遇。南京的冬天最為難熬,陰冷潮濕,室內絕無取暖設施,讓人無處藏身,那時總見他緊裹著一件舊式軍大衣,永遠皺著眉頭,好像永遠都懷著一種揮之不去的愁緒。説到南京的天氣,“透心涼”。談及藝術他又總是説:“畫不好。”他永遠緊鎖的眉頭又好像告訴你,他在苦苦思索。

南京別後一晃便是許多年頭,他的畫風已幾經嬗變,無論做何種嘗試,不管是直接的揮灑與抒寫,還是借用版畫的拓印技巧,他都能駕馭得恰到好處,絕沒有常人的刻意或做作,其間當然滲透著他苦心孤詣的追求,但與我們相比,卻依然顯得那麼輕而易舉。只要是能引起他探索興趣的繪畫形式,他都能迅速地達到他人一時難以企及的水準。我想他確實得力於那份有如天授的繪畫才能,那種對造型、對形式美感極為敏銳的領悟和感受能力,這大概就是世人常説的天資吧。

寫于2002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