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種傾向看當代繪畫的發展趨勢

時間:2011-02-23 15:26:12 | 來源:藝術中國

藝術家>舒群>相關報道>

從兩種傾向看當代繪畫的發展趨勢

 

/舒 群

首先,我們必須看到人類歷史正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轉折時代。這既是由現代科學開拓的新疆域帶來的新視野導致的文化發展趨勢,亦是人類文化發展史按其自律性發展的必然結果。當代科學、文學、藝術的新思潮向我們提供了大量的例證,譬如現代物理學的新發現在更高層次上對經典物理學關於物質、時空以及因果關係等等傳統思想的揚棄和昇華,文學、藝術流派中的前衛藝術對藝術傳統的宏觀意義的破壞都表明人類社會正在開始一次自人類社會生活形成以來最偉大的變革,即文化自身的變革,它不同於以往的物質革命帶來的對文化的影響,因此,這是一次真正意義的文化變革,這一人類文化史上的巨變必然導致我們對傳統的科學、藝術模式作重大的修正。

在整個文學、藝術領域內,近百年來應屬繪畫藝術的改變最為明顯。下面我就來針對當代繪畫的兩種新傾向談一談這一巨變時代繪畫藝術的特色和性質。希望我們的思考能夠匯入這個時代文藝思潮的總流,從而為建設人類新文化的大廈貢獻我們的微薄力量。

一、繪畫是一門獨立的科學

自從人類社會活動進入科學時代後,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在造型藝術領域中,由於照相術的發明,使一直作為記錄歷史、描繪肖像以及裝飾生活環境的工具的繪畫發生了根本性的革命逐漸成為一門研究視覺圖式的獨立學科。因為照相術的發明不僅帶來了一般記錄實況的工具的重大改革,更重要的是射電望遠攝影和顯微攝影所揭開的新的視覺世界進一步加強了畫家們對單純視覺圖像的興趣。當然,在繪畫真正開始按其自律性發展的短暫歷史中,這一特點僅僅是發生在較高文化層次中的現象,而在一般社會生活中繪畫仍沒有從裝飾生活環境的工具和社會倫理學的附庸的位置上擺脫出來。因此,這一學科的形成還僅僅是一個萌芽,它需要更多的智慧者的辛勤勞動,才能使其建立起系統的科學構架,從而使人類這一新的需求得以真正的完善。

自從塞尚開了現代派繪畫先河以來,這一萌芽就已初步形成,到迪尚和畢加索就更顯而易見了,而基於鮑克林和克林格爾浪漫主義風景畫的季奧吉俄··籍裏柯(Ciorgio de Chirico)創立的形而上繪畫和彼埃特·蒙德里安的新造型主義繪畫則顯示了這一學科的真正形成。這時,揭示這些圖式的價值並不在於用以表述一種顯而易見的道理或使之成為具有滿足美感需要之功能的欣賞品這一點上,而在於人類對視覺圖式本身所具有的無窮奧秘發生興趣的知性這一點上了。從這層意義上看,繪畫已不再是歸屬於原來意義上的藝術的一個門類,而應該是一門研究視覺文化的獨立科學,因為這些圖式的揭示絕不像詩歌、戲劇那樣必然會首先展現出社會學和倫理學方面的意義,亦不像音樂和舞蹈那樣必然直接展現出審美方面的意義。雖然它也可以代替攝影再現一個美景,一個瞬間的舞姿,但這如同物理學的成果可以研製出原子武器一樣,那只是它的副産品,並不是研究這門科學本身的目的。

我之所以要對繪畫在人類幾千年文明史中形成的傳統歸類做重大修正的原因,並不在於企圖否定傳統形成的科學性,在繪畫沒有真正成為其自身之前,傳統的分類在過去的幾千年中都是合理的、適用的、準確的。但當科學時代到來時,確切些説是照相術發明後,這一經典分類的原則就被打破了。照相術的出現是歷史的轉捩點,儘管它産生的初期並未使我們明確地意識到原有的繪畫模式的不適用,但畢竟隨著攝影技術的迅猛發展,繪畫就越來越少地擔負記錄歷史和繪製紀念性肖像的社會責任了,因而現代繪畫逐漸走上了半抽象化、抽象化的道路,時至今日,已很難找到類似照片的繪畫圖式了(指專門從事這門學科的研究領域)。現代繪畫中所謂照相寫實主義的推出亦決非意在描繪紀念性的肖像或作為欣賞品的風景,他們的興趣只在於對科學技術的崇拜,對人類手工所能達到的模倣機器效果能力的讚美,從這一意義上看,這類繪畫雖不是純粹的圖式科學,但亦是接近科學技術研究的。因此,我們得出結論:繪畫直接作為藝術品的舊社會功能已被攝影取而代之了。正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繪畫圖式中的科學因素得到了極大的發揮,進而形成了視覺圖式的專門科學。這一點通過繪畫圖式中表像上的抽象化與內容上的抽象化可以得到説明。從百餘年來的現代繪畫史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明顯的走向抽象化的總體特徵。而這一逐漸獨立起來的學科之所以在它誕生的初期階段會産生遭到一般公眾的強烈反對,並要求弄懂它所表現的內容的原因,正在於這些人還抱著原有的對繪畫這一學科的理解模式來考察這些圖式的意義,這就導致了新繪畫圖式是否有其存在價值的爭論。事實上,造成這種錯誤的,並不僅在於觀者,同時亦在於專門研究機構和視覺圖式學家(畫家)們自身,因為這些專門機構和專家們還沒有自覺地象視覺圖式本身那樣轉向於適應這一時代意象的傾向,他們自身就是矛盾的,他們一方面要按照視覺圖式的科學性和自律性去顯現它的結構,一方面又想讓普通觀者來理解這一工作的意義,這就出現了矛盾,就象一個數學家企圖讓不懂數學的普通群眾理解他的數學公式一樣,結果專家費了很大氣力,觀者仍然不知所云。繪畫圖式自脫離舊藝術範疇以來(表像與內容的抽象化),就改變了過去數千年中它對社會的作用,也就是説它不再是專為審美的需要而製造的生活奢侈品和為服務於社會學製造的政治宣傳品以及服務於社會倫理學的道德教育説解圖了。對它的揭示和研究是以啟發人類思維的創造力和為製造美的環境、美的用品奠定理論基礎、物化方式,物質材料選擇知識基礎而成其為社會價值的。人們固然可以拿它的成果去製造美的事物和美的欣賞品,譬如建築、城市規劃、生活用品造型、機器、機械造型、壁畫、室內裝飾、室內挂畫、雕塑、服裝樣式、服裝圖案等等;亦可以拿它去作各門科學的圖解和科幻視覺顯相,如天文館、自然科學博物館、海洋博物館、地質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的壁畫和各種書籍裝幀、插圖等等,但這些都不同於對視覺圖式科學本身的研究。此外,更重要的一點還是這些圖式能通過視覺心理學這一角度啟發和培養科學家的創造性思維,從而成為自然科學不可缺少的一個基礎學科。

通過應用抽象構圖的考察,我們發現人們對同一視覺圖式的視覺反映並不是一樣的,往往那些敏感於對形的認識又有較深的專門知識的人,才對那些具有格式塔感覺的圖式産生認同,認同的層次隨識別優、劣圖式的能力(天賦和修養)按金字塔結構大致劃分為九級,三級組合成為一層,因而分上、中、下三層。如圖所示:

每層組成一個共同的語言特色,上層為抽象,中層為意象,下層為具象(或表像)。通過應用視覺圖式的考察説明抽象構圖亦有之分。那麼的秩序也就是在類的圖式中展現出來(由於這是一門剛剛誕生的學科,暫時仍延用過去的詞彙概念),這些圖式之所以只能得到極少數專家的認同,那是因為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某些人對視覺圖式的敏感就像另一些人對數學的敏感一樣,需要在這方面知性的天賦,另一個原因則是有些專家雖有些敏感卻由於多年接受傳統教育的結果而不肯放棄舊有觀念對繪畫藝術這一學科的理解,那就是他們還要求繪畫圖式至少要給人以的享受,這正是極大多數公眾甚至專業工作者很難理解為什麼看來的圖式亦能成為繪畫科學研究對象的根本原因。因此,若要使這門確有研究價值的新科學健康地發展起來,就必須改變以往的傳統觀念,不再要求一般觀眾的普遍認同,更無必要解釋這些圖式錶述的內容,畫展亦可像其他科技成果展一樣,無需追隨普通觀者的意見,因為這些展品在本質上不存在美不美的問題,它所提供的只是視覺經驗的積累,這些經驗或許有新、舊之分,但卻沒有美醜之別,因為它們不以區分美醜為目的,而以積累引起(刺激)人們各種感情或感覺的圖式為目的。

我認為自從這門學科初步形成以來,至今尚處於初級階段,籍裏柯、魯奧、蒙德里安和波洛克等西方畫家的學術成果一直是這一學科中的最高成就,儘管我國近年來的一些青年畫家亦有了一定的成績,如谷文達、王廣義、張培力、丁方、李山、任戩等人,但仍未脫出籍裏柯、魯奧、蒙德里安、波洛克、杜尚、畢加索、達利等西方前輩建立起的體系。當然,這裡應該提到谷文達、任戩在探索新形式方面做了嘗試,但這些嘗試也不能説是完全成功的。由此,我們看到,繪畫圖式的被揭示必須有強大的理論基礎,只有在觀念得到全面更新,新的方法論得到專家們的普遍認同後(也包括在我們自己身上消除傳統教育的一切影響之後),我們才會對更深奧的視覺圖式有所領悟,因而也才能做到在繪畫圖式中揭示出新的經驗的物化,而不是物化的新經驗或物化的新觀念。

綜上所述,我們不能不承認這一事實,即現代繪畫正在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原因在於對繪畫圖式的揭示變成了對自然界物質形態圖像和積澱於人類深層經驗中的心理圖像表述于二維平面後所蘊含的構成學問題的類似數學的純抽象研究了。對這門科學的研究絕不同於對藝術語言學的研究,因為對藝術語言學的研究目的在於服務於它那個學科的基礎建設,若離開了藝術中某一類主體的需要,它的研究就會變成毫無意義的了。而視覺圖式學卻不是這樣,它不僅可以為作為原有藝術門類存在的大眾美術提供語言材料,同時也可以為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提供建設有序結構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則是它在啟發創造性思維方面的意義和人類對其自身的玄奧性發生興趣這一方面。美國教育學家G·F ·奈勒在他的教育哲學導論一文中説道:人類就其本性來説就是一種追求玄奧的生靈。他具有一種無節制的慾望,這種慾望就是從他生活經驗的形形色色的材料中求得對事物終極本質的理解。(《當代西方教育哲學》)正是這種天性使人類對於一切未知領域都發生興趣,而作為獲得一切知識最重要的渠道自身視覺,更是現代人認知興趣的主要對象。正是這一特點表明它自身屬於獨立的科學,而不從屬於藝術或社會科學。

二、理性精神的勃興

1)冷漠、莊嚴的視覺圖式成為當代繪畫的主流。理性是一種知識的源泉,從此我們可以得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彼此一致的判斷。G·F ·奈勒《教育哲學導論》)

我們在本題中將從藝術社會學和藝術心理學的角度來研究一下現代繪畫的問題,因此,我們就要再度回到把繪畫視為藝術門類的角度來看待當代美術思潮的價值問題。在此,我們針對我國近兩年來的青年美術家集群的社會思潮和藝術作品來談談理性精神這一問題。以東北的北方藝術群體為首,首先推出了《一個新文明的誕生》、《寒帶文化的初步形成》等論文,這代表著他們普遍認同的一種時代意象,在他們的繪畫圖式中,這種意像是鮮明的,那就是這些圖式有著某種共同的特徵,即冷漠的、莊嚴的、超現實的傾向,這是指內容抽象化的作品,還有那些表像抽象化(非具象)的圖式也顯現為機械的、冰冷的理性主義特徵。這些作品一反傳統繪畫中的溫性情調,它們給人的感覺是非人間氣息的效果,那種絕對禁止的、似人非人的形象像是夢幻中自然,這一自然更接近本體的、必然的真實,而那些真實自然的攝影則往往是偶然的、表面的選擇。接著是南京青年藝術周的一些青年畫家、理論家喊出的北方精神的口號並推出了大量與前者相類似的作品,其中以丁方、沈勤等人的作品較有代表性。然後是出現在杭州“’85新空間美展的很多作品也與此同構。

下面我們就兩個具體的例子來分析一下這些作品的特色,以北方藝術群體成員王廣義的《凝固的北方極地20號》及“’85新空間青年創作社成員張培力的《休止音符》為例,我們看到在這裡理性的感覺是很強烈的,畫面中呆板、僵硬的人物造型和整個畫面的簡潔處理以及靜力學的穩定效果都給人以冰冷遙遠的感覺。畫面中的人物似是而非,他們是虛幻的、純精神的,卻也是永恒的、真實的,他們生活在彼岸世界,是那個世界投射在我們心靈中的影子。我想,這個世界或許就是柏拉圖所説的理念世界吧!總之,這些作品並不是試圖用美的景物或人物來喚起人們的生活聯想,而是借用他們來建造一個純粹的精神世界。在這裡,畫面中的人物不是具體的個人,他只是類的象徵,是一個符號、一種媒介,透過這一理念世界的投影,我們可以體驗到那種接近彼岸世界的歡愉,那是一種莊嚴無比的神聖的快樂

南京大型現代藝術作品展丁方的作品《城》以另一種語言揭示了這一時代意象。雖然在其理性傾向上,它與前者是一致的,但在物化手段的選擇上卻存在著明顯的區別,這就是後者所採用的是較繁複的肌理效果,不像前者那種光滑的、明潔清新的畫面處理,同時,它所採用的無機物質的主體形象的鋼性感覺以及沉重的色調也與前者迥異,正是這一點使這一作品更富有歷史感宗教氣息。所有這些並未使這一圖式喪失其理性的感覺,而只是在揭示這一精神內涵的時候,採用了另一種表述方式。因此,這一作品在其精神本質上與前者可説是異曲同工

以上兩個具體的例子談了所謂理性傾向的繪畫在作用於人類心理時産生的效果和其在美學方面的意義。這種理性傾向在當代中國畫壇已逐漸成為一種主流意識,這預示著這種傾向在當代畫壇中必然逐漸變成一種普遍認同的繪畫發展趨勢。在當代青年自辦的現代繪畫展覽中,我們看到對這種傾向認同的普遍性,譬如北京的11月畫展,湖南0藝術集團畫展等等都出現了大量這類傾向的作品。

那麼,從藝術社會學的角度看這些繪畫又有哪些意義呢?我想我們是否可以勉強的這樣來解釋(因為繪畫圖式自身並沒有直接的社會學意義):這種理性的繪畫圖式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人們並不完全陌生的形象構築起較為陌生的視覺圖式,這就使人們在這些作品前既做到可視、可感,但又無法接近,直白地説就像看到了希望,但還未成為實在之前的狀態,這就造成了觀者與圖式間的心理距離,這一距離是可見的,但亦是遙遠的,這種距離造成觀者在審視作品時會産生肅然起敬的心理狀態,而不是抱著玩賞、欣賞的輕鬆心情去觀看它們,亦不是從那裏獲得傷感主義的感染。這時他們體驗到的是人與自然本體相互滲透的充滿激情的迷狂狀態,這種審美體驗易於激發起人類生命力的律動,使人類生活更接近理性,這種理性便是海德格爾所説的充滿激情的理性,亦即完整的理性,人類只有在這種完整的理性的支配下,才能建設起健康的生活方式,否則精神的萎靡、生活的墮落就會在我們懶惰和麻木的時候侵蝕我們的機體。因此,若把繪畫作為欣賞品,那麼這種審美體驗亦會成為建設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説,也許這是對人本主義精神的讚美

2)理論與圖式製造的並攜。當前美術思潮的態勢正向著理論與創作並舉的特色邁進,20世紀80年代所涌現出的大批青年畫家以及其他行業的美術愛好者關心的不僅是美術作品展覽,同時更關心理論界爭論的新焦點和哲學、自然科學及其他邊緣學科的新成果對美術思潮和藝術觀念的影響。時代的發展是突飛猛進的,一系列理論文章引起了畫家們的極大興趣和整個美術界的普遍關注,這不能不説是我國美術界史無前例的新傾向。依我們分析,這是現時代所必然産生的現象,其原因在於自從舊觀念隨著造型藝術的古典法則退出歷史舞臺之後,一些畫家的作為藝術作品的繪畫在失去其精神內涵後畢竟顯得單調、枯燥和空泛。

因此雖然新興的畫派此起彼伏,朝興夕衰,不到100年竟遠遠超過了人類歷史數千年的更新遞進,無疑,從對圖像自身研究的角度,這是一種進步;但是從藝術學的角度,這種現象不能不是一種衰退的標誌。從圖像學自身的意義上看,在這樣短暫的時間裏似乎就已初步解決了二維平面構成性所蘊含的全部問題,這可説是一個歷史性的飛躍,而從藝術作品內容的角度看,這時期的作品幾乎談不上有什麼含意(藝術社會學與藝術心理學)。現代藝術的進程就是這種帶著深刻矛盾的發展,這標誌著舊文明已真正到了衰亡的日子,這不僅是藝術材料和物化方式的過時,更重要的是舊的傳統觀念的解體。正是由於這種原因,某些現代繪畫藝術作品的內容出現了那種大腦空白的視覺效果,即無內容的作品(指視覺圖式沒有精神性這一點)。所有這些現象都説明我們正處在舊的文明解體與新的文明正在形成的轉折時代,繪畫作為人類與新文明(新觀念)的仲介物在當代尚不能完整地體現其社會學方面的意義,因而,從人類整個文化的角度看,現代繪畫雖然在它自身發展的歷史中有著極大的意義,但在藝術社會學方面的價值卻未能與文藝復興時代的壁畫、雕塑藝術相媲美。正是由於這種原因,當代美術理論才空前地重要起來,從而形成了與視覺圖式並攜的繪畫發展趨勢。我們從當代較出色的青年畫家的知識結構也可以了解到這一點。如谷文達、王廣義、張培力、丁方、任戩等人都是在理論方面下過功夫的,他們用自己的繪畫來完善自己的理論,在我熟悉的幾位中,他們大都認為,從對整個人類社會起推動作用這一意義上看,繪畫本身是無所謂的,關鍵的是這種圖式應當也必須表述出他們所要表述的觀念,從這種傾向看,這種繪畫也是一種圖式理論,這既是説作為藝術的當代繪畫是以繪畫本身的異化的面目出現的。他們反覆強調著要高揚理性精神,從而要掃除一切軟弱的、輕鬆的、病態的羅可可式的文化,建立起崇高的、健康的文化模式。我認為,這所謂理性精神正是新文明的精神。 當代美術理論的建樹也正是在各個不同點向著這新文明的主體精神匯合,遲早這些不同點會匯聚一處,從而産生全新的審美觀和全新的物化模式以及與之並行而獨立存在的理論體系。

在今天這一理論與創作並行的時代裏,一個藝術家不僅要有志於創造出更多的優秀作品,同時更應加強理論修養,做到多閱讀(包括其他學科的著作)、勤思索、善積累、愛爭論並能建樹起自己的觀念體系。從而能夠與理論家並肩合作,為視覺圖像學及視覺文化學的真正完善做好充分的準備,使必將成為未來人類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視覺藝術更加繁榮、發達。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