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 境 觀 心—— 陳平筆墨解讀

時間:2010-12-14 18:09:19 | 來源:藝術中國

藝術家>陳平>相關評論>

陳平的畫,是架構在自己“心境”莊園之中的“天地自然之形也”。應該説,陳平的畫畫的是自己理想中的“心境”之意象,這意像是與他的人文情懷相重疊的。在他的畫中你絕看不到甚囂塵上的浮躁之氣。他的畫,給人一味的平靜,靜如止水,是偏于“定”的大靜。陳平向我們闡釋的“情境”、“悟境”、“靈境”的寂然無念的坐忘情懷,就是“無所念者,是名唸佛”的安適之心扉的情懷。他真正做到了,非獨有筆墨時須見生命的本體,無筆墨時也有神機內涵,其餘意不盡。在有限中展示無限,這便是他筆墨之道的內涵吧。

陳平的畫是“物與心”的化合,這是他人生意義體驗後心跡的放飛,有“逸興”的情致(這種“逸興”更含有人生的苦難與苦澀),似魏晉名士那將感性與理性融合在一起的物化真趣,是人生意義在筆墨中的迸發。他生活于不能超越的現實社會的情境中,而逍遙則是他排遣筆墨的最佳表達形式,這精神中的“逍遙狀”,有似六朝人追尋的那種慘澹人生式的漫遊。也許是受宋詞“易安派”影響,他的畫力避剛猛之氣,對諸如樹如屈鐵、山如畫沙,遒勁處,力透紙背等,他自有自己的度,這法度爛熟于胸。在渾厚蒼潤的意象中,他的畫更顯示出“靜、柔”之態勢。

陳平的畫,境幽心遠。他試圖通過“陰柔”“蒼潤”“黑乎乎”的畫境,來擺脫羈絆“心情”的悵惘,從而達到“心情”的逍遙狀。他的這一心路歷程的淵源關係可追溯到來自莊子和屈原的人生理念中的追尋。陳平在心與物相接時,讓心對物作知性的活動,在這活動過程中他不讓心被知性來煩擾,擺脫物累,得到解放,讓精神更加自由,使人格飄然出世。故此,中國山水畫從一開始就事循著莊學中“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旨意想觀照而生發的。這一精神中的演繹,必然走上“心齋與坐忘的歷程”,也就是説,陳平“美地觀照”,是有倚重自然來完成的——“藉境觀心”。

他對物相的經驗,是在感性經驗的生發後回到經典莊學上來的。若按他自己的話説,那就是“靈境”。陳平的“靈境”便是他畫中的最高境界;物與心的融合遊入自我之境,“這種境地就是藝術”(陳平語)。

綜上所述,“靈境”的生成是不期而然地對物美的昇華後所作的美地關照,而使它再造美地對象。因此,展現在我們眼中的“意象”,所以為心齋之心,這就是藝術精神的主體了。我還是想以禪喻畫,神秀偈把“心”比作“明境臺”,要求眾生不時地拂去那上面的灰塵,永葆它的明凈。佛教歷來都是以“鏡”來喻“心”象的。陳平的山水中表達了他獨特的禪悟體驗,其審美境界范型是涵容互攝的圓融境,它空明澄澈,脫盡塵心。真正做到“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這一境界、這一覺心,難道不是我們在陳平山水畫中讀到的“心境”麼?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