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的開始——對基礎與創作的一點認識

時間:2010-11-02 14:42:01 | 來源:藝術中國

藝術家>李帆>

  首先説明作為自己的教學和實踐,到目前為止已不把素描訓練作為唯一的基礎教學手段,對基礎的理解也不停留在原來的認知上。所以要説點什麼,就是對現在的一些我所知的教學中的問題提出一點看法,想與大家一起商榷。

  傳統意義上的素描大多依據各個專業的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點來理解和運用素描手段。由於過分的強調各專業的特性和一成不變的觀念,導致前些年報考各專業的學生也同樣學會了如何應對各專業的辦法。也由於各專業的特點,對素描的認識也較為偏面,都是抓住自己的所謂結合點發展、研究,忽略了素描中無論哪個專業都適合的東西。畫素描是為什麼?素描和創作之間有多大關係?過去我們談的最多的是敏銳的觀察、感覺的準確、大的整體等等,多少年在書中所見、在耳邊所聞,實踐過程中用的有些空洞和概念。不用總談大師之瞬間美、大師之生動、大師之線條,聽的人會感到畫畫之神、之玄,離自己真正要解決的問題太遠。對於大而空的東西只能説是概念、是誤導、是自慰。現在的學生到底需要什麼?老師有責任要思考,因為學生需要的是解惑,要理解他們的感受,尊重他們的需求。細想我們每個人的學習過程,都是實踐、借鑒、研究、反思、再實踐的過程,根據自己的判斷和需要加上刻苦,理解才慢慢形成,有了自己的追求。自己是怎麼過來的其實是件很樸素的事,學生需要這種真實的體驗過程。

  在素描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使用手段、技巧不如教學生有一雙會思考的手和隨時可以開動的腦,它是一種啟迪和張揚個性的開始,而這一切要淵自興趣。如何去發現興趣、處理興趣、完善興趣,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需要很好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過去總把性格、自身的感覺放後,把技術手段放前,對於人本身具有的樸素和真實視而不見,在成長過程中消耗了他們的知覺、好奇,總以為標準之外的是細枝末節,無關緊要,可以慢慢來,以後再説。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好奇和興趣,這種自身具備的好奇和興趣一定是創造性的萌發。我們教的一切目的是使手段為表現服務,藝術語言為畫者的內心服務。老師在這方面應該是啟發者,而不是扼殺者。這和我們的基礎教育是不矛盾的,一定是和諧同一的。我們為什麼要先扼殺再去尋找呢?

  再有素描和創作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不是素描畫什麼,創作畫什麼,而是如何利用好人本身具有的天然優勢,把觀察、感覺、判斷、選擇、表現、完善、傳達等視為無論什麼藝術樣式都該具備的基本素質。這種內在的聯繫在素描的教學過程中是足以體現的。尤為在大學期間,素描的開始也是理解基本創作的開始,但需要轉換,轉換的過程就是傳達與改進的過程。現在的基礎教育有些脫離且架在虛無之上,就象流程中的某一加工環節,用現成的東西去套每一個部件,無論你是誰,流程要走,至於有沒有收穫,他會告訴你:社會不需要太多的藝術家。如果只是強調素描本身固有的一些概念,而這些概念如不轉換,他只是詞彙和符號。如果素描是唯一的基礎載體,就更應該賦予更多的內容和新的體驗,才可以充分的體現素描的本質和魅力。通過這種載體更好的傳播、調動、啟發人的真正感受,不被不變的條條框框和亂變的雕蟲小技所束縛,壓抑人的性格,他們不是被虐狂。我們一直強調繪畫性就是指你在表達的時候是你自己的表達而不是別人的表達,真正的繪畫性就是指這種獨特的由每個人表現出來的的繪畫性,這是純粹屬於繪畫的。如果大家都能把這種感覺傳達出來是多了不起,畫畫人總要進入這個層面,才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為什麼我們在基礎教育裏總不願意直接提到這些?總以為這是創作課才具備的內容。細想想自己的學畫過程,走了一大圈,多希望你的學生少走一些彎路,能開始就有的,何必最後才明白呢?有些過程是必要的,有些過程就是耽誤!

  再有就是感覺,談到感覺,有的老師認為是不可以教的,許多學生面對無數次的説教,畫畫要有感覺的時候,往往都要問自己一下:怎樣才算有感覺呢?尤其是在扼殺真實自我的前題下,更不知什麼才是真正自己的感受,再問老師回答卻是:感覺是不可教的。多矛盾的一件事!其實無論什麼專業,有感覺的人所表現出來的結果總能在一般人之上。教的過程能夠肯定學生的直覺,鼓勵他們的真實認知,能讓學生感到自信,有願望去完成自己的興趣,就是調動感覺的開始。我們通常會擺模特讓學生畫,但沒有老師可以告訴學生模特不是農民,模特不是少數民族,模特不是你化裝出來的形象,他們都是臉色紅潤的城裏人。不是讓他們畫成真的農民,真的少數民族,應該把偽裝的感覺畫出來,這就是感覺。當你去看一個人的時候,你更多想的是特徵和表像,以及處理方法,但當你用心去體會這個人的時候,外表與內在大多給你的感覺並不一樣的,你應該把這種差異表現出來。學生就不會總強調動作擺的不好,模特沒感覺等等的廢話。我們的學生有種慣性,習慣了老師擺,在一切還沒準備好的同時習慣了佔地方,無論擺出來的東西是什麼樣,只是稍做調整就開始漫長的勞作過程。看不出興奮、看不出疑義,好象一切都是家常便飯,早已成了習慣,這哪有什麼感覺可言。這時站在學生身邊的老師還能説什麼?注重感受、注重形體、注意空間、注意表情、注意肌理等等,就像是機器看著機器。實在著急了,還要從早已伸出的手中接過鉛筆和橡皮,幫助學生改,這哪是教大學生!許多許多的東西在開始的時候就不存在了,所以在看學生作品的時候,你會發現處理的方法多了,畫面的效果好了,材料越用越高級了,但總感覺缺了什麼,有些做作、有些虛假、有些雷同。自己呢?自己的真實哪兒去了?現在個別老師,為了素描教育努力的在改變過去的一切,想辦法讓學生看到所畫的東西是有趣的、好玩的,是學生以前不常見的,讓學生有熱情、有願望去塑造它,無論多複雜。在積極的改變這一切的同時,我以為老師如果能讓學生主動的去發現、去尋找自己的興奮點,就更能提高學生的眼力及判斷力,這不是很難做到的事情。老師的作用這時就很重要,要點到、説到、引到。

 


  再有個別教師,為了讓學生的作業看似有感覺,“發明”了不少招兒,去刻意製造畫面的感覺。我認為繪畫教育和其他學科教育是一樣的,是認真而嚴肅的,是有規律可循的。這種規律在我看來,無非是聽到或看到國外的經驗和方法,結合自己的研究和實踐,總結、發現和逐步完善,告訴給學生的應該是較為成熟和合理的,不可以亂來。不要簡單的製造某種視覺效果,當作學生的真實感受,就象右手畫不好,拿左手來畫一樣,那是生理上的不協調,絕不是人的感覺。我覺得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很多,但作為教育決不是這種無根無據的野招兒!效果只是一部分,如果沒有真的感覺融入,也不會有太多的受眾群,欺騙了受眾還沒什麼,最關鍵的是你自己又得到了什麼?感覺是發自內心的,是外界使你感興趣的某點刺激了你,激活了你,你有種願望和衝動,願意表達,有自己的直覺處理也有老師經驗方法的啟迪。標準是能否把你的感覺通過繪畫傳達出來,讓別人儘量能體會到你的感受,這絕不妨礙對素描其他的培養和訓練。我們不要總以為這些都是創作課才可以解決的。素描是學習繪畫手段之一,但絕不是簡單造型的代名詞,它包含著許多的內容,除了掌握素描本身的基礎外,還要賦予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感性引發的激情,目的是使藝術語言能夠表現自己的看法和興趣。老師只比學生多一些經驗、組合能力和見識,但不能説他們的感覺就不如我們,如果他們的真實東西能夠很好的調動,甚至比某些所謂的藝術家還要更有希望。只是需要重新整合,重新整合就需要方式方法, 使他們相信自己的直覺,肯定自己的知覺,同時相信自己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在當今的形式下,我們不能用余光看待現在已經存在的藝術現象,因為他的存在不是偶然的,有很大的吸引力。現在各學校改革後所形成的基礎專業,只是脫離了各專業的特性,但實質並沒多大的改變。傳統的藝術教育不能解決現存的許多問題,它只是藝術活動中的一種教育模式,學生應該有更多的選擇。從事藝術創作不一定要從石膏畫起,要了解生活也不一定要走出城外。我們應該有多方面的思考,多方面的嘗試和研究,目的是要解決實際存在的種種問題,是學生的也是教師的問題,但不是虛的問題。因為我們面對的是特出環境下新的面孔,他們的所見所聞甚至超過先生,所涉及到的困惑也比過去要複雜,老師的引導和幫助至關重要,不可以簡單的沿用、否定或旁觀。教師要多了解學生的需求,不要把學生的仰慕和謙虛當作教師的資本。如果教師不做好準備,沒有憂患意識和緊迫感,以後在面對學生的時候不是所謂的權威和著名所能取代的。我不認為這是體制的問題,這是教師的悟性問題。教師要先學生之憂而憂,後學生之樂而樂。

  萬事開頭難,對基礎教育應該有重新的認識,只有開好頭,以後的培養才可以進入良性迴圈,有頭腦可以思辯的人在任何地方都有施展的機會,無論我們是精英教育還是普及教育。多樣的教學方法可以産生多樣的人才,多樣的人才才可以在多樣的藝術中得到充分的張揚。

李帆

2003年5月3日于望京花園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