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之間

時間:2009-12-07 16:59:07 | 來源:藝術中國

ID為15685的組件出現問題!

40天的歐洲之行收穫頗豐,看了幾十家博物館,粗略地體驗了異國風情,有了許多感受和認識。當身臨他們那一種人文環境時,你才能更真切得感受從這一環境中産生的藝術,這時你才會體驗到他們為什麼要這樣畫。仿佛一切是那樣的協調一致、清晰和諧。

歐洲人和他們的藝術都有一種直接、單純、理性、務實的感覺,看似簡單卻是實際有效,更具力度和感染力,更容易接近所追求的目標。我設想現階段西方經濟的發達和法律的完善都與此有關。西方的繪畫構圖是焦點透視,具有框架感,像建築一樣,突兀的氣勢具有整體的震撼力,一種向上的三維空間構造與氣勢從整體上讓人一目了然。歐洲藝術的重要發展階段正值科學啟蒙的時期,使藝術在造型和表現方式上愈加貼近自然,使繪畫和雕刻在具象造型方面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印象派的出現實際上是使藝術表現更加瞬間化和視覺化,因為筆意的揮灑使情感的表達更加直接,為藝術的審美表現力拓寬了新邊界。20世紀以來的現代藝術更是利用材料肌理和畫面構成方面的新語言創造,使藝術的領域更加拓展,創造思維更加自由,顯然,從印象派到後現代藝術,西方藝術變革走的是一個不斷否定的歷程,後來直接到將現成物搬進博物館。我們不能不為他們的膽魄和率真而感嘆,他們太直接了。

但當我走進東方館時,一種異樣的感染力撲面而來,與西方藝術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一尊盤膝靜坐的佛像,雙眼微閉,合抱手印于胸前,一種思辨和智慧,一種捉摸不透的含蓄和雍容大度,于不動聲色中反覺內力無窮。從這裡,我仿佛鮮明感受到了一中東方藝術精神。中國畫的散點構圖方式。需要慢慢地看、細細的品,從中你會體驗到整個畫面有跌宕、錯落和韻致。如同中國的建築一樣,你不能一眼看到它的全部,卻能從一廊、一閣、一窗的穿透與曲徑中,去欣賞它的情致和用意,又能感受到它整體的氣勢與變化。中國畫在構圖中注重勢,勢是韻的基礎,因此對中國繪畫的欣賞是時間性,是空間與時間一體的四維。其實中國繪畫中的線本身就是一種時間的藝術。書法被喻為是東方的抽象藝術,它的純粹性、精神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結合是中國藝術的集中體現,從一筆一畫的抑揚頓挫到通篇的起承轉合,將藝術家的情緒絲絲入扣地融入其中。在欣賞中國書畫作品時,你既能感受到通篇的氣韻,又能融入字裏行間,筆墨間的情感波動之中。簡單的形象的“真實”與否在這裡已顯得那樣的愚笨和不入調。所謂的“境生象外”也就由此而産生了。

在我看來,歐洲藝術從一開始就是為神、為宗教、為政治和功利的。古希臘雕刻雖然表現的都是人體,但這些人體卻是神的化身,它是一種高高在上的超凡脫俗。中世紀的宗教藝術是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禁欲文化,建築是神的居所。文藝復興藝術強化了人文精神,卻沒有離開宗教體裁。17世紀以來的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主要表現的是國家的、政治的主題的理想主義的願望。現實主義更是用繪畫去表現普通人的真實生活,具有社會性和革命性。印象派以後的藝術多在藝術形式與觀念的變革上。

中國的藝術是為人的藝術。儒道互補奠定了中國審美文化的基礎,人與自然、客觀與主觀相結合,“天人合一”體現在中國藝術的每一個領域。古代中國人講究琴棋書畫,將藝術作為陶冶性情自我完善的手段。中國的古建築從長城到故宮,是為人而用為人而居的,蘇州園林更是居於自然的融合。中國的山水畫,雖然畫的是山川林煙,卻表現了一種可遊可居的意境。佛教藝術的引進最終還是被世俗文化所滲透或轉化為中國化的禪宗。

與高大直率的西方人相比,中國人顯得委婉而內在。與棱角分明的西方人相比,東方人的含蓄儘管多了可變性與圓滑,但在藝術中這種含蓄與內在,表達的是另一種生命的價值。綜觀東西方藝術的差異,其根在地域、人種、哲學和文化的差異。中西之間,藝術的不同種類無法分出誰優誰劣,更是無法互相替代的。因為正是多姿多彩的,才是藝術的。

                                                                                             王克舉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