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畫課程結構問題的思考

時間:2009-11-23 09:04:35 | 來源:藝術中國

ID為15685的組件出現問題!

文/齊鳴

一、背景和現況

學院式中國畫教學從二十世紀初至今經過了百餘年的發展,由私學變成公學已成為中國藝術教育的主要模式。這種教學體制的引進改變了中國傳統千餘年的傳承方式。以西式教學模式為基礎,中西繪畫兼教,也形成了日後中西融和的學院教育雛形。此後的各個時期,雖然每個階段情況不同,但是中西融合自身的問題和中西融合與傳統延伸之間的問題一直存在。換個視角來看,上世紀以來也是時代性、民族性不斷被關注,提倡探索、呼喚力作聲音不斷的時期,由於較長時間的不穩定狀態及社會意識形態原因,關注範圍主要集中在創作領域,並且多針對像油畫民族化等其他畫種,中國畫本身似乎不存在同樣問題。因此,論者一般多著眼于作品和與之相關的領域裏去探討,涉及藝術教育方面不多,與基礎教學相關的內容就更少了。從藝術教育的方面講,基礎與創作的關係問題在教學中是一個重要問題,也是需要不斷思考和調整的問題,因為它影響到人才的藝術素質及藝術觀基本構造的搭建。追根溯源的話,可以説創作的問題首先是創作者的問題,創作者的專業能力、文化積澱、人格精神以及富有時代氣息的表達能力至關重要,而他們作品內涵的思想性藝術性等涉及文化品位與表達能力的基礎,正是由藝術教育奠定的。

當代環境:

(1) 文化多元,資訊龐雜,本土文化在本土無優勢可言。儘管中華文化有五千年以上歷史,但是經過五四和文革兩次運動對傳統文化的大衝擊,以及改革開放以後西方現代文化思潮重新進入國門,原有的文化精神和氛圍早已在現代意識形態和社會環境中淡化了,加之高等教育中的學科越來越細劃,中國人甚至一些中國現代文化人不懂中國畫已不足為怪,年輕人更願意接受西方價值觀,走入另一極端,這個結果恐怕也是運動倡導者所始料未及,是值得深度反思的問題。

(2) 現行藝術教育體制要求高考前考生的專業學習都是按照西方學院派審美趣味、方法和標準進行訓練、參加考試,被選拔入取的。因此,本已對傳統知之甚少的考生,對於傳統文化藝術的認識和情感就更進一步缺失了。近年來,以第一志願報考中國畫專業的學生呈明顯遞減趨勢。中國畫未來的生存不僅是專業發展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對中華文化價值的深層接受的問題。

二、現行模式和主要問題

在相當長的時間裏,由於受意識形態方面的影響和中國畫培養目標的實用主義傾向,簡單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等原因,使中國畫教學日益表面化、技能化,對傳統文化內涵和藝術深度的探討擱淺。在二十世紀中期以後的學院裏,中國畫教學中傳統題材形式一度曾無法正常教學,中國畫的傳承體系受到漠視,如花鳥畫、仕女畫等,在當時背景下文化傳承已不再是主要問題,甚至中國畫的稱謂也一度被“彩墨畫”取而代之。這種指導思想和教學模式所培養出的人才多以實用創作見長,而缺少沉潛紮實的傳統文化功底,從此,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這類的傳統派大師已經成為歷史,中西融合派又多由於傳統功底的欠缺顯得底蘊不足,時至今日,不僅學生對中國畫中所承載文化內涵認識膚淺,連具備傳統國學通才類型的教師也將成為歷史。

以此模式教學下去,想培養中國畫大師的目標和願望就只能在夢裏實現了。這種模式中所欠缺的一是人文情懷的培養,二是能融會貫通的機制,使對點的關注甚于面,對技的關注甚于道,其所培養的人才類型少文化積澱的厚度,少人文理想的追求,所以多數人作品藝術境界不大,文化價值有限。

就中國畫教學而言,首先需要理順的是基礎造型與專業造型之間關係。簡言之,“基礎造型”主要指素描、速寫等一般性造型訓練課程;“專業造型”則側重在運用中國畫形式手段表達的訓練課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中國學院式基礎教學中沒有專業分別,均採用西方寫實再現的教學模式。因為中西畫法淵源與基礎不同,因此它們在對待空間、結構、形式、趣味諸多方面呈現出難以調和的狀態,使初接觸中國畫者無所適從,不少中國畫家在其中是吃盡苦頭才擺脫了西式造型訓練的影響的。

誠然,基礎造型研究是中國畫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必然涉及的問題是:怎樣的基礎教學更適合中國畫,能夠使觀察與表達深入進去,與專業教學形成互補,而不是矛盾。被引進的寫實素描教學與它的再現性造型體系是配套和互補的。而我們“拿來”的時候只取了“一半”,就嫁接到各個專業的基礎造型訓練中應用了。也許是太過於信奉“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這一信條了,以致連變通或轉換的想法都未及産生。如果不能直接作用或促進專業思維和形式錶現的進展,那麼這個基礎教學模式或方法就是值得商榷的。

三、專業課前提的意義

大學教育一是傳承文化,一是蓄力發展。似乎沒有哪一學科比中國畫教學更要相容這兩方面的內容。不能傳承就談不到發展,這是中國畫延續至今的基本事實。由於當代考生無一例外的須以西畫方法參加高考,入學後的基礎教學按慣例多是考前的延續。此時,無論傳統文化課內容還是造型基礎課都與專業相干很少,涉及中國畫專業的內容也很難介入,在短期內完成素描教學向專業方向的過渡,從知識到趣味都缺少相應的條件。這一環節上的問題一直存在,一些專業院校雖然在中國畫教學大綱和課程內容上不斷修訂充實和改進,但多著眼在新手段、新材料和新觀念的引進方面,如水墨構成、材料拼貼等等,偏重於在視覺效果上尋求突破,而對傳統自身的進一步發掘上尚待努力。在課程設置上,目前國內各美術院校的中國畫教學多半還是沿用先素描後專業的教學模式的。


本文針對這一教學模式,提出了“專業課前提”的構想:

試圖使學生從入學開始就明確專業方向,了解中國畫並建立起中國畫的專業意識,這不僅是及早掌握中國畫理論和技法規律進入專業狀態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接受一種文化資訊,比掌握技法和造型更重要的基礎。學生入學後的基礎階段以臨摹課為主,從常識和技法起步進入中國畫的語境,從造型規律和審美系統上認識和把握它的獨特性,並輔助開設中國畫欣賞課以增進其對這一形式的理解及審美品位的提升。不僅白描,梅蘭竹菊這些課程也都可提前開設,對於新生來説,提早明確專業方向,其一是有助於從思想上更早的進入專業狀態,畢竟中國畫在造型觀念趣味方法上不同於他們此前接受的專業訓練,使其感受到另一種觀察與表現形式的存在,並且是自成系統的。其二是有助於對專業感情的培養,新生對新的專業知識與技法的好奇及求知欲正是接受和建立中國畫意識的最好時機,同時也是緩衝考前慣性的思維狀態,重新認識自己,自然而然地進入專業學習的過程。對於學此專業的學生來説,只有了解了中國畫的審美觀念趣味方法,才具備用專業語言表達的條件。長期以來,中西融合派和傳統延伸派在中國畫需要怎樣的基礎造型的問題上的觀點從未形成共識,至今爭論仍在繼續,教學仍在繼續,各持己見,只能各自去制定大綱,執行教學。不過,寫生教學一直在進行,基本造型和專業寫生課從未間斷。由於中國畫的造型因素是表意的符號性的,與通行的素描教學屬於兩個審美體系,因而對這種造型因素的掌握,單靠寫生難以領悟得到。以往的教學中偏重於西畫或沒有專業指向的基本功訓練,是不是中國畫意義上的造型訓練也就不是問題,或者説不是大問題了。但是現在當遇到“怎樣的基礎訓練能為中國畫教學提供理念與方法上的支援”這樣的問題時,就必須找到新的解決辦法,在這裡我們強調的是,在對專業造型因素及意識形成一定感知之後,再去研究基本造型問題。這是建立在相對明確的形式認識基礎上的一種限製造型因素的研究和表達。

正如前面説到的傳統寫實素描對應寫實的西畫一樣。中國畫的基礎教學同樣應針對它特定的形式因素來研究其規律的。由於中國畫表現形式上的特點,就限定其語言不能以再現為目標,而只能以表意為特長。這種符號方式在中國畫中一直是由毛筆去完成的,因此,在教學中熟悉工具材料的常識性能和和各種規矩講究都是完成這種繪畫語言所必須了解,並盡可能達到運用自如,實際上筆墨紙硯作為文房四寶已超越工具材料功能界限進入了把玩的層面自有講究。好有一比,如練花樣滑冰,再豐富多變、精彩絕倫姿態都要通過冰刀在冰面上滑行的過程中去實現,這些不起眼不藝術環節卻對表達的充分與否至關重要。其實,所有人的藝術語言都是在某種限制基礎上去求取最大限度的表達自由。探討自由抒發之前首先得知道抒發的前提,限制是表達的前提,在限制中形成每種形式語言的特色,國畫、版畫、油畫所以不能相互取代的原因就是如此。誠然,美術院校的基礎教學都是圍繞造型的基本問題進行研究的,專業不同側重點不同,但怎樣造型,造什麼樣的型,僅僅圍繞方法手段作探討是不會得出答案的,造型方法手段必然要涉及審美問題。退一步説,像版畫、油畫一類專業採用相近模式的基礎教學方法,或許還情由可原,畢竟在學院裏這類專業同屬外來藝術,有相近的審美系統,但中國畫卻不可以,方法背後所連帶的傳統文化藝術的內涵完全是另外一個境界。目前國內有識之士已看到這一點,把中國畫係提升為中國畫學院,一是對自成體系的中國繪畫藝術在審美系統上重新認定,同時也是對本土文化的一種弘揚。另外,在教學中鼓勵學生的創造是建立在指導其認識規律的基礎上,是“逸而有軌”的啟發引導,而不是任由學生信馬由韁的隨意“玩”。

當然,對課程結構的調整多是實踐部分的內容,不能涵蓋整個中國畫教學的全部,畢竟繪畫作為一種載體是要承載和傳達出相應的文化資訊的,中國畫對文化素養的要求更高,包容性也更大。調整的目的是使中國畫教學的主線清晰起來,理順基礎教學和專業教學的關係,使我們面對今天的現實,重新審視這個教學系統,作整體策略的思考,而不是局部修補和填充。至於如何提高學生全面的文化素養的問題,非常重要,不是幾句話能説情楚的,待後專論,在此不多贅述。

認識理解傳統的目的是發展傳統,延續中國文化精神,並致力於尋找這種精神在現代背景下的生長點。如果“中國畫”這一概念還有其意義的話,那麼,所有在此前提下的形式就只能在進入“中國畫”這一系統,並領悟到其核心價值之後,方能談到其發展問題。的確,中國畫由於文化悠久,內涵豐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要領的,它需要更持久的熱情和對中國文化的自信與信念,在不懈的探求中體悟其意味所在,作到力學、深思、求實、達變之後,才有可能紮實地推進。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