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博士培養新考

時間:2009-11-02 11:03:33 | 來源:藝術中國

                                                                                              袁運甫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99年11月20日合併清華大學之後,重新組建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以擴招求發展,以合併求提高”之策略,為世紀之交的中國高等教育大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應當説它是符合國家長遠利益的。

合併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召開了有清華大學領導陳希同志及張仃、吳冠中先生參加的關於在我院招收“藝術理論和藝術實踐相結合”的美術學博士生的會議,以適應國家的需要,全面提高美術人才的素質和培養高層次的專業藝術教育工作者。與會院、校領導都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並作出決定:以綜合性、開放性和創造性為宗旨,面向全國招收第一屆理論與實踐並重且旨在立足於創作的博士研究生。

經過篩選和嚴格考核,五名同學以其業務和文化素質雙優成績順利過關,他們分別隸屬於中國畫 (導師組組長:張仃)和公共藝術專業(導師組組長:袁運甫)。他們進校的研究學習,開創了我國藝術教育中實踐與理論並舉的新局面,打破了以往理論與創作脫鉤的現象,是以實踐者的思考與體驗來予理論以豐實,以理論之智慧予實踐以目的,為推進時代精神、宏揚我們偉大的中華文化,做身體力行的貢獻。這是一個極有意義的事件,這在中國藝術教育史上是值得銘記的。

合併後的第二件事情,是王大中校長提出的要加強“科學與藝術”這個主題的藝術研究,並使之成為學院的重大學術研究專題。學校也同時支援並批准了由李政道提出的舉辦“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 的提議。

新人校的五名博士生在完成緊張的業務、文化雙重學習任務的同時,以積極的態度,響應並投入了此次大型的藝術創作活動和理論選題研究,他們的作品取得了不斐的成績。經由中外藝術家評委會評選,兩位獲“大獎”,三位獲“優秀提名獎”。

清華大學的課程設置和優良的環境為他們提供了理想的學習條件和學術氛圍。五名博士生在校期間除藝術理論學習和大量的社會創作實踐以外,還關注並注重相關學科以及其他學科的發展。李政道教授、楊樂教授對當代科學前沿研究課題的講授以及諸多著名文學史家、歷史學家和其他學科專家所作的一系列講座報告,成為他們拓展視野、彌補弱缺、調整和更新知識結構的有力環節,亦使得他們的畢業創作和“博士論文”更富創意和新境界的追求。

經三年半的磨礪和努力,他們每個人都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取得了可觀的進展和驕人的成績。他們以全面的綜合素質為美術界所接受和稱道。不僅他們的“畢業展覽”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興趣並得到讚譽,他們的論文更為各方面人士所關注。經隱名專家評委嚴格審核同意,2003年12月17日,學院組織的由校內外專家組成的答辯委員會一致通過了他們的論文答辯並給予他們的論文以高度評價,院學術委員會和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審議合格,授予他們文學(美術學)博士學位。

高等藝術教育拔尖人才的培養,是一項艱巨的工作,需要社會各界的熱心幫助和支援。國家需要富有敏銳藝術感覺、熟練技能、具有創造性的個性素質並能對中外藝術史論有通達的觀照和善於理性思考的綜合型人才,這是我們,也是整個社會共同的願望和期待。中國藝術教育和藝術創作正處於現代轉換時期,如何有效地實施並培養為社會所急需的藝術之材,是今後藝術教育發展的方向和重要研究課題。事實證明,我們招收的達屆博士生是成功的,它不僅成為我院歷史上的一件新事物,而且也寫下了當代中國美術教育的一個新的篇章,業已對中國高層次美術教育産生了積極的影響和指導性作用,為美術教育多元化教學思路的拓展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範例。


作為主要導師之一,我願在此向社會鄭重介紹、推薦他們的研究成果,並參借評委和隱名評委對他們論文的評議於此,以坦求學界的批評指正和檢驗。他們各自的論文專題是:

劉斌:《圖像時空論——中西繪畫視覺差異及嬗變現象求解》在我國首次全面、系統地從時空觀、宇宙精神角度對中西藝術視覺圖式進行探究,切中藝術創作的文化本質,揭示了一個新的課題,具有相當獨特的見解,是真正實現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重要研究成果。其研究觀念和方式是一個具有重要啟發意義的現代視角,鋻於此文對視覺藝術創造所具有的普遍涵蓋意義,必然會對美術創作、美術史論研究等産生多方面的積極影響。

劉旭光:《論質覺——對視覺藝術中質覺概念的研究》“質覺”概念的理論建構,追溯東方哲學、美學的精神性根源與文脈,探討如何在事物、物質的本質中發現新的視覺語言。論文主要以中國的當代藝術和日本“物派”為依據,結合自己的創作經驗展開論述,以期確立具有時代精神特徵的中國乃至東方的藝術觀念,在嚴密的論述中顯示了專精的美術學專業知識和較為開闊的文化視域。

林藍:《公共藝術的歷史觀——廣東地域公共藝術研究》是從特定的歷史、地域角度對公共藝術的論述,並由古及今地鋪陳縱述,其宗旨在於強調要以“歷史觀”的認識來深刻揭示廣東地域獨特的文化形態的形成根源,具有一種宏觀把握歷史意念的認知,也是她自己長時間從事公共藝術及純藝術實踐與教學、科研工作的全面理論總結。文章務實、到位和具體的論述以及附以説明“歷史見證”的四百餘幅插圖,更強化了文章的説服力。

丘挺:《宋代山水畫造境研究》嘗試以圖像學的分析和對古代畫論闡釋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對宋代山水畫傳世作品的解讀以及對造境具體環節的分析,來尋找宋代山水畫發展中形象結構以及造型語言充實的歷程,並在那些造境個案中梳理出宋代山水畫的精神,以尋求山水畫當代形式的轉換及精神價值的傳承。

胡應康:《復歸自然——中國山水畫視覺心理探源》以具有科學性的視覺心理研究為方法,分析和闡述了社會文化與自然對中國山水畫形式的影響作用,回歸自然,在自然的豐富內涵中發現藝術的現代感,為山水畫的當代發展尋求理論支援。

我期待並有理由相信,這五位同志會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華為推進我國藝術教育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2006年5月20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