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萌動——王克舉油畫展研討會側記

時間:2009-10-30 11:35:09 | 來源:藝術中國

ID為15685的組件出現問題!

整理:樊曉春

尚輝(上海美術館研究員學術主持):1956年出生的王克舉,是中國當代實力派油畫家之一。1980年代初,剛剛就讀于山東藝術學院的他,便以自己的才華創作了《汛》參加了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並榮獲三等獎,此後,他的作品頻頻入選各種具有權威性的全國美展,由此奠定了他在當代中國油畫界的學術地位。

作為一個地道的山東人,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北方色彩和濃厚的齊魯文化特徵。他的作品以表現鄉村田園生活為主題,追求質樸、自然、恬淡和渾厚的審美意趣。早期較為寫實,以刻畫鄉村的母子形象為主,造型簡潔渾樸,試圖通過對鄉村生活小景特別是黃昏晨曦景色的描繪,抒發人類一種永恒的人本精神。此後,他從米勒式的鄉土情懷轉換到鄉土景色的現代語言探索上,作品以明快、對比、互補的色塊和跳動、寫意的筆觸,來展現他對於鄉村自然景色的心靈感應。他的創作大都以自然寫生為起點,但落到畫布上的色彩和筆觸都經過了心理的審美整合,最後的畫面也許和實景相比,已是面目全非,但也正是這種整合,賦予了他的作品強烈的個性化語言和超越實景的心靈意象,這才是他對鄉村自然的獨特創造。

這些以田園、林木和莊稼地為主體形象的作品,讓我們在上海這樣一個現代化的都市裏感受到強勁的“北方”氣息、“北方” 色彩和“北方”氣質,這是我們這個城市現在很少能體驗到的一種審美感受;而“萌動”,則是他的作品裏那種明快的色彩和富有節奏的筆觸,在這個春天裏給我們內心帶來的精神張力。

楊松林(山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山東油畫學會主席、山東藝術學院教授):第一方面,克舉從小生長在農村,他是地道膠東農民的兒子,這麼多年來,他始終保持著淳樸的生活狀態。他的畫中可以看到一種明確的文化選擇和文化定位。雖然,他曾在不同方向的藝術上游移過,但畫中流露出的淳樸始終沒變。第二方面,他是一個系統地接受過學院派繪畫訓練的畫家,他在繪畫上有堅實和深厚的基礎,但是卻從未受到過學院派的約束。他在藝術上的轉變可以歸納為從規矩到自由,從傳統到現代形態的轉變,並逐漸顯示出他成熟的藝術個性。第三點,他作為一名教師始終堅守著教師崗位,他善於把教學用於實踐,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理論。從教學角度來看,他的作品對我們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從他近年來的藝術作品看,第一,有自己鮮明的藝術主題,這是由他的文化根源所決定的。例如高粱、玉米、棉花等等這些尋常題材,他卻畫得津津有味。第二,他對生活形態有獨到的挖掘和表現。他畫中作表現的日出日落、四季交替等等都體現了他對於自然界的微妙關注。畫家應該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找到更真實的自己。第三,他的作品始終保持著一種率真、質樸、鮮活、自由的狀態。他説自己經常亂畫。這也説明瞭他的畫從有法到無法,忘情恣意地在作品中呼吸。我感到畫家能夠在作品中隨心所欲地表現個人的情感,但又不缺乏有規律的形式凸現,這一點很不容易。

邱銳敏(上海油雕院院長、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克舉的色彩非常感人,這是他獨到的地方。雖然,他出生在農村,但色彩確實非常的洋氣。有時我想,他畫裏的一些色調比較難畫,例如綠色調、紅色調,但他處理得非常和諧,整個色調也顯得濃郁而優雅。他在表現風景時有自己獨到的理念和追求。有時候,我在旁邊看他寫生,就會産生這種感覺。他的構圖安排也不一般,令人印象深刻。

朱國榮(上海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我也感到他的畫非常“洋”,“洋”中帶有“東方意味”。前言中寫道,他的畫從寫實主義到印象主義再到表現主義這三次轉型,但是我認為“後期印象主義”對他的影響比較大。這種“洋”,是他接受表現主義的方法後回歸東方精神的表現,有些高更的味道。作品在色彩上強調主觀表現,這類作品的構成要素總的來看就是色塊和線條,這在王克舉的作品中表現得很充分。不足的是,畫面中的小鳥、荷花等這种太具象的東西表現方法不夠理想,有些不夠整體。我認為奔放、強調整體、不拘小節是你作品的特點,畫“土”的東西畫出“洋”的味道比較好,很有個性。

 


徐芒耀(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第一次看王克舉的原作,沒想到作品那麼大,你的畫看上去像南方畫家,畫得“巧”。上海這個地方的畫家很聰明,繪畫形式比較多樣。對於畫家而言,風格是比較重要的,例如畢加索這類西方畫家的個性風格就非常鮮明。這次畫展的風格可以説是你以往畫風的突變,這種隨心所欲,對自然景象極富表現的畫面應該是你寫生後的創作,而非閉門造車。看了你的畫後,覺得你離抽象畫的距離不遠了,你的作品不太強調空間,而強調平面,更注重色塊的搭配和構成。從畫中可以看出你對西方繪畫有過深入研究。

謝春彥(上海中國畫院美術評論家):歡迎克舉從山東到十里洋場來舉辦展覽。從傳統層面而言,山東文化屬於北方傳統。山東出老“漢”、“土”的東西。王克舉的作品給人的感覺非常現代、清新。他是一位浪漫、樸實而又抒情的畫家,從他的畫中可以透露出山東文化在當代社會出現的變化。他的作品是屬於中國人的油畫,這一點非常不容易。油畫是一個外來的畫種,他的畫令我想起了王頡音與吳大羽的作品,作品都不寫實,都是在總結了西方現代繪畫後形成的新的圖像,這一點在克舉的畫中表現強烈。現在所謂社會轉型帶動了文化轉型,每個畫家常常面臨著兩難的境地。我曾經與張桂銘談到寫實的問題,大自然中非常具體的東西,例如秋葉落地,很難用寫實手法表現出這種意境。這種矛盾,常常糾纏著畫家。王克舉從寫實走到今天這種風格很不容易。他要拋棄很多已有的東西,畫中運用了中國畫“沒骨法”畫樹梢、鄉村植物等,反映出中國油畫上的新成就。

黃阿忠(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克舉的油畫色彩不是從生活中來的,儘管他經常畫寫生,但又是從生活中來的。這兩點很矛盾。繪畫就是如此,從生活中來又不是生活中的東西。例如,齊白石畫蝦、畫老鼠偷油這類作品,素材可以説是從生活中來,但實際又不是生活現實的東西,經過了藝術的加工和處理。王克舉畫農村常見的景物,實際也是在畫自己,他用色彩打動人。從情感上來講,克舉生活在農村,對農村生活充滿了深厚感情,他的色彩是經過了美術學院專業訓練後創作出的色彩,作品表現的灰色,灰到不能再灰,但組合在一起又是亮的。畫中每一根樹枝都充滿了克舉的情感,繪畫要有感情才有氣息,氣息是衡量作品的重要因素。氣息是從情感而發,如高雅、飄逸、超越都是氣息,中國畫論中早就提到過這點。

王頡音(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我感到克舉的畫很複雜,説“土”又有“洋”,説“現代”又有“傳統”,説抽象又有寫實,這實際就是從生活的提煉中得來的。但它不是生活的翻版,卻又充滿了生活味。這種複雜的矛盾可能就是畫家生活的反映,一方面畫裏表現了農村的情景,另一方面畫家本人又受到了來自學院派、外國繪畫的熏陶。自然而然地在畫中表現出了這種成長的經歷。成功在於真實,這既有農村的東西,又有中國文化中似與不似之間的東西。我認為你不用聽別人的意見,愛怎樣畫就怎樣畫,一定會成功。

劉曼文(哈爾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克舉將描寫鄉土風景的作品畫得非常華麗,但又能真實地表達了很樸實的情感,他的筆觸堅實,很多作品把視點聚焦在局部畫面,本人更喜歡這部分作品。他的畫在構成方面更趨抽象化,但在具體表現上卻是具象的。他的作品都是寫生後完成,許多相互對比的東西並置在一起,形成了王克舉作品的個性語言,讓人看過很感動。

劉亞平(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他的畫很純樸,可以看出他畫的時候很投入,全身心地投入,並長期處於這種繪畫的感覺中。上海畫家比較聰明,有靈氣但畫得不夠厚重,而且大多數人都不會玩命地畫。王克舉的作品明顯感覺到與上海畫家不同,看了以後觸動很深,有人覺得“質樸”,有人覺得“洋氣”,有人覺得“有抽象的含義”,但是,不管他畫得怎樣,都可以看到,他的畫很有繪畫基礎。他在畫前作了很多準備工作後,再進行創作,這時候的繪畫狀態非常隨意,也就是所謂“有法之後的無法”。他的這種投入的精神,又加之自然隨意的繪畫狀態,經過一定時期後會有更大的成功。

張正剛(上海油雕院一級美術師):我主要比較關心作品的色彩方面。色彩對於畫家而言比較敏感。王克舉的色彩表現能力很強,畫面的各種基本元素都組合得比較好。如果畫家對色彩有感覺,對畫面的整體控制能力強,那麼畫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他的畫的色彩冷暖,互相呼應方面有個人的語言。我本人比較喜歡他那類大結構的畫。那些作品主要是散點構圖,整體效果平整,沒有大的明顯構成的東西,大色塊基本勻稱。王克舉對色彩感覺厚實、有質感、不飄浮,整張畫就像壁毯,不是因為色彩的亮度,而是因為厚重的質感。以前看過他寫實的作品,今天看到的這些作品,可以看出他對色彩較強的敏感度。我曾經看到許多畫家想從色彩裏面走出來,但是很難,王克舉的色彩就比較好。

侯濱(山東省青年書畫院國家一級美術師):大家都認為王克舉是個質樸的畫家。在學校的時候,素描畫得最好。後來,他就搞抽象畫,最終我們都認可了。許多畫家會覺得平時習慣使用的東西,突然要扔掉,總會覺得戀戀不捨。對於王克舉這種大膽的嘗試,我感到非常的欽佩。既然你的心胸寬廣,善於運用寫意的形態進行創作,類似這種具象的東西,例如畫冊中的鳥的樣子,就可以不需要了。

林加冰(上海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80年代的時候,我對你的《農夫》印象很深刻,這幅畫的色彩沉著,寫實能力強,但是你現在試圖將具象、抽象、表現融為一體。90年代末的時候,我在上海的畫廊裏看到你的一些作品,已經有一些變化,但沒想到變化速度這麼快。王克舉在畫面構成上比較注重樹枝,線條的交叉,亮點、暗點的閃爍構成了畫面的關係,這種畫只有在寫生的時候才會産生。不同的畫家在面對自然的時候尋找與個人情感相契合的東西是不同的,因此表現出來的情調也不同。另外,他的畫面比較含蓄,但在含蓄之中又能表現出一些精彩而閃亮的東西。他沒有被大自然所束縛,作畫的狀態非常自由,這與他以前所接受的色彩修養教育是大有關聯的。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