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鑒定家如何培養 "象牙塔"裏走不出鑒定大家?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6-30 10:43:27 | 文章來源: 廣州日報

藝術評論家 梁江——專業院校和文博機構聯手能互補不足

國內的書畫鑒定市場目前處於失控的狀態,無規範、無監管,以至於亂象重重。誰都可以做“鑒定家”——搞銅器的人對書畫指指點點;研究古董的對現當代也説三道四。而且居然都敢開具證書,還收錢,但出了事,又沒有人負責。而文博系統真正有才學、有良知的專家們,反而集體“失語”,似乎在此亂象之中,除了潔身自好別無他法。

鑒定市場妖魅橫行,真正的學術已經離場。面對這個現狀,我認為建立規範、加強監管是首先要做的事情,鑒定師得像醫生、會計師一樣持證上崗;否則,就像開汽車沒有交通法規,撞死人也不用負責任,書畫鑒定的準確性無從談起。

在這個規範建立起來的前提下,我們才能好好地談談如何進行人才的培養:就傳統而言,鑒定人才大都出自於博物館,師徒相授是最主要的教學方式。博物館人員天天面對實物,而藝術品鑒定,是經驗比知識、學歷都更加重要的一個行當。這種傳統鑒定人才培養的方式,其好處就是鑒定家實踐經驗很豐富,不過弊端在於有時候鑒定家一眼就能看出真假,但又很難跟別人解釋清楚其中的門道。這有點像傳統中醫的望、聞、問、切,最後給出的診斷結論通常都是一些比較玄妙和籠統的字眼,似乎不像西醫那麼具有客觀性,以及所謂的科學精神。

而培養鑒定人才還有第二種方式,就是在專業院校進行培養,比如美院的美術史係。專業院校培養鑒定人才的好處是理論上做的功夫比較多,但缺點是實踐機會比較少。所以雖然講起理論來頭頭是道,但又容易流於“紙上談兵”。

結合這兩種方式各自的長處和弊端,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讓文博機構和專業院校聯合辦學,既能彌補師徒相授在理論上的欠缺,又能彌補院校教育在實踐方面的不足,讓理論教育和實踐機會充分結合。如果再輔助以科技檢測、文獻檢索等科目,我們很有可能在未來培養出一支既繼承了優良傳統,又符合時代需要的鑒定人才隊伍。

中國文化産權交易所籌備組負責人 彭中天——應從“郎中模式”向“醫院模式”轉變

學校可以設所謂的鑒定專業,但學院教育只能教授一些常識性、一般性的知識;而真正的鑒定家,勢必得經過市場的錘鍊——但這並不是問題的關鍵。事實上,我認為藝術品鑒定,不可以依靠作為個體的所謂鑒定家。

書畫市場的體系非常龐雜,不可能有一個鑒定家懂得所有流派、所有畫家,更何況現在贗品市場中又滲入了高科技的成分。所謂鑒定,已經不是某一個鑒定家可以應付得了的事務。而且現在藝術品價格高昂,如果真是鑒定失誤,一個鑒定家也根本無法承擔後果,所謂鑒定就更加失去了約束力。

如果説需要鑒定的書畫是“病人”,依靠某個鑒定家來判斷其真偽價值,可以稱之為“郎中模式”,這個模式顯然已經不適合日趨複雜的藝術品市場。所以,傳統的“郎中模式”亟須向“醫院模式”轉化——也就是建立一個完善的鑒定體系,即執行這個體系的是一個機構,而鑒定家——其實更準確的稱呼應該是職業鑒定師——只是這個體系中的一環。

一幅字畫拿到“鑒定醫院”來進行“診斷”,首先要過機檢,筆墨紙張的年代先測試一下有沒有基本的問題,然後再看不同的“專科門診”:比如説判斷這張畫是不是齊白石畫的、符不符合齊白石作品的特點以及它在美術史上的地位,可能適合比較專長于學術的部門給出意見;而這幅畫的市場定位情況、到底屬於精品還是一般作品,可以交由對市場有充分了解的部門出具意見。最後,各方的意見匯總,由機構負責人出具完整報告,並且承擔鑒定責任。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